劉軍
摘要: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結合學情分析,根據文章特點進行文本追問,對例文適度的解構,就能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培養其有效思維的能力,燃起語文課堂的興奮點。抓住文本的重要語句,品味其精妙處,就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文本追問文本
有位特級教師說:“上好語文課,解構文本是第一步。”語文教師正確、有度地把握文本,運用智慧的追問,構建語文課堂,能使其閃爍智慧的光芒。
一、基于學生實際,進行文本追問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隨機生成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教師必須“目中有人”,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應當以學生為依據,分析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學生所缺,練學生所需,構建智慧課堂。
閱讀教學往往要求教師抓住關鍵點或矛盾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探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真正讓學生與文本實現深度有效的對話。
在對學情進行分析時,可以結合自己現任教的學生對文本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從“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方面全面分析學生情況。分析學生的“已知”,就是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與文本內容學習相關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等。明確這一點很重要,它決定著學習起點的定位。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那么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分析“未知”就是了解學生學習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中包含的未知知識,而且包括實現終極目標之前,還要涉及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分析“能知”,就是通過這節課教學,所任教班級的學生能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決定了學習終點(即學習目標)的定位。這是因材施教的基礎。分析學生“怎么知”,就是了解學生是如何進行學習的,體現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法、習慣等。
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積極的情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還必須采取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分析哪些內容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成為課堂的興奮點;如何把學生的情緒調整到理想狀態;如何讓學生的興奮點轉化為教學的增長點,創設怎樣的情境融入知識、發展能力、塑造人格。
二、根據文章特點,有度解構文本
我常常這樣解構文本: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他又是怎么寫的?這三個問題始終指引我思考教學重點該如何落實,教學形式該如何安排。
王榮生教授提倡從教學內容的角度評價課堂教學,他將課文分為四類:定篇、例文、樣本、用件。依據這四種分類,教師按照標準對課文功能的定位,就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文本的追問,使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能有特定的教學功能,使學生掌握能掌握的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
“定篇”,一般都是世界和民族文化優秀的經典作品。整篇課文都是教學內容,需要一字一句、咬文嚼字般地進行文本解構。“例文”類的課文所占比例最大,可以選取其中一個或幾個點作為教學內容。“樣本”,類似葉圣陶所說的“例子”,從學生現在讀或將來要讀的現實情境中真實取樣,主要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讀寫疑惑或問題,領悟寫作方法,形成讀寫能力,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把握課文內容,進而培養閱讀或寫作同類詩文的能力。“用件”,只關心選文“說了什么”,對“怎么說”,只關心其邏輯的合理與否,即說得對不對、通不通。這類文本不是去“學”文的,而是“用”從文中學的東西,觸發、從事一些與選文或多或少有些相關的語文學習活動。這樣的課文在教材中不乏少數,特別是學生的自讀課文中就比較多。
所以,語文老師拿到文本后,要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并且根據文本特點有所側重,如果文章淺顯易懂,教學重點就不應該放在“寫的是什么”上;如果文章內涵豐富,有獨特的時代氣息,重點就放在“為什么寫”上;如果文章的寫法很值得借鑒,教學重點就應該設計為“怎么寫”,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
三、著眼情感表達,品析文本語言
課文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習的載體,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才能有效解讀文本。錢夢龍老師說:“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的契合點,恰恰是閱讀教學最能顯示其魅力之處。因為,閱讀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要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品味語言,怎樣捕捉文字背后的隱含信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有的文本語言“如清流,描物寫態,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質樸無華,平淡實在,耐人尋味;有的如紅葉,嬌艷華美,色彩斑斕,燦爛迷人……”這就需要老師多追問、多品析。
品析語言應注重品味語言的精妙處,語言的精妙處指的是:工筆細描處,比如對表現人物特點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膩描寫,對景、物特點的細致描寫;寫意處,比如對人物三言兩語的介紹,對環境的全景式掃描;畫龍點睛處,如詩歌的詩眼,敘事文中抒情或議論的句子;文采飛揚處,比如蘊含節奏美、音律美或色彩美的語段。教學中老師要抓住語言的精妙處朗讀、揣摩品味、想象、誦讀。
文本中的重點語句在文章中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有些語句就很明顯地表現出作者的喜怒哀樂,只要抓住這些語句,深挖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所表現的情感自然就顯山露水了。這些重點語句,在文章中往往是一些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或是畫龍點睛的句子,或是描繪景物的句子,通過它們,表現作者的意圖,突出寫作目的。我們只要細心品味這些句子的情感傾向,就不難把握作者情感。
追問文本,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文本的興奮點,在學生最感興趣或最困惑的地方,依據文本的特點,抓住語言品味,著眼情感表達等方面下工夫,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第2版.
[2]錢夢龍.一個哈姆雷特還是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學語文教學.2004,10.
[3][4]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