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榮鴻
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學生脫離了生活。學生被封閉在學校,遠離社會,生活面太窄,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學習生活單調無味。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文題,大多數學生總覺得無話可說,或是空話連篇,或是亂搬亂套,或是缺乏真情實感。《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空間,引導其感受生活,解決“無米下鍋”的問題。所以,我認為作文教學必須從“應試”的泥沼中跳出來,回歸生活,讓生活成為作文創作的源頭活水。
一、鼓勵激趣,讓學生感受寫作快樂
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條件,沒有了興趣,正如“無水之源”。
目前,初中生寫作的最大動機就是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把獎勵作為培養學生作文興趣的催化劑。每個學生每學期都寫了很多作文,其中一定有幾篇作文寫得較好,或者他們自己認為較好的,我把這些作文選出來,在作文評講課上點評并賞析,給予作者鼓勵,對有創新、有個性的妙言妙語充分肯定,即使有創新、有個性的妙言妙語只有一兩句。這些妙言妙語往往會超出那些結構完整、內容充實的四平八穩的整篇作文。初中生的“三自”意識較強烈,自己的“好東西”沒人知道、沒人欣賞,就不會有興趣,因此語文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優秀作文”的平臺。如我在班級內的墻報開設“優秀寫作專欄”,將每一次學生的優秀習作及時張貼,讓全班的師生閱讀、欣賞。每期班級黑板報選用學生習作中的片段,并把優秀習作推薦到校刊《谷風》或推薦給學校廣播站,甚至推薦到優秀期刊上發表,激起他們寫作的興趣。一學期后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文裝訂成一本,自制封面,自己題名,自己為文集寫序,并在全班甚至全校進行展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主管部門組織的作文競賽和泉州德育網等各種征文比賽。這些做法,讓每位學生都能真切感受到“我真行”、“我是優秀的”,都在最近發展區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都能領悟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不會有不喜歡寫作的學生。
二、融入現實生活,讓寫作回歸生活的源頭
學生生活閱歷貧乏,是作文水平無法提高的重要原因。雕塑家羅丹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不是沒有動聽的音樂,而是沒有聽得出音樂美的耳朵;不是沒有絢麗的風景,而是沒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同樣,初中學生不是沒有豐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師沒有發現他們攝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學生整天忙于繁重的學習任務,沒有思考,沒有發現生活的閃光點。這就是初中學生的作文總是空洞無物、千篇一律的問題所在。我們需培養學生細膩善感的心,留意日常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事事皆可入文。
作文來自生活的相似處,學生就應在生活中寫作,在寫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訓練從內容入手,要求教師努力豐富學生的生活,積極培養他們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留心觀察事物、勤于思考問題的習慣,增強學生感受生活、認識生活的能力,以便他們正確地理解生活的意義。生活是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在觀察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以觀察得來的獨特感受,形成活化的立體思維網絡,支持自己的寫作。如教學《散步》中,我讓學生在課后捕捉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細節“以小見大”感悟親情。葉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論”提醒我們“仿寫”也需有切實的感知,才能返璞歸真,又有跡可循,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這些訓練的內容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是他們最樂于表達的,我們為他們創設了這樣一個渴望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達的情境,他們會在激昂的情緒中樂于完成習作。
三、以課文為范本,進行專項遷移訓練
我們可以結合閱讀教學,架設作文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學以致用。在作文教學中,我把作文和閱讀聯系起來,讓閱讀為寫作服務。通過誦讀,學生融進優美的意境,在品評鑒賞中積累豐富的詞語,學習表達方法,互相取長補短,學會寫作的語言表達技巧、寫作方法等,進行適量的、多樣的、扎實的片斷訓練。如標題的擬定,文章的開頭、結尾,細節描寫,圍繞中心選材詞語的運用,等等。在作文訓練課上,用“佳作引路—學生點評—教師點撥—學生再創”的形式進行作文訓練。在教材和例文引導下,學生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在老師的啟發、鼓勵和引導下,學生進行創作思維遷移,創作自己的作品。這樣,學生比較容易產生寫作靈感,增強寫作興趣。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過幾個貪玩的兒童一次冒險的經歷感悟人生道理,這種經歷,跟學生們課外的游戲很相似;第二單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學生能有切身體會的文章,在生活中他們一樣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然后要求學生以這些文章為例,反復比對修改,仔細揣摩創作方法和寫作技巧。這樣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有句式可仿,化難為易,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興趣。平時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做好讀書筆記,摘錄文中的精彩詞句,精彩的句段往往是情感的凝聚點,更是激活讀者思維火花的最佳契合口,也為寫作打好鋪墊。學生的學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些都是他們拿起筆進行“我手寫我口,我口述我心”的良好條件,而且在具體做法上不貪大求全,做到循序漸進即可。
四、博覽群書,讓書香陶冶寫作情操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先人已經認識到讀書與寫作有著密切的關系。書讀得多,才有豐富的知識,寫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橫溢。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香菱學詩》中,林黛玉堪稱師者典范,她教香菱學寫詩時,非常重視閱讀積累的教學思想。她讓香菱把《王摩詰全集》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把陶、應、謝、阮、庚、鮑等人看一看。在“博覽”的同時也注重了主次優劣,對精華部分是要“細心揣摩透熟”讀熟背誦的,對其他部分是“一看”即可。這種積累方法亦可用于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首先,通過課外閱讀培養寫作興趣。許多寫作水平高的學生的創作興趣是從閱讀文學作品中萌發的。書中那些深刻透徹的人生領悟、生動形象的文學描寫,具有文采的修辭語句,精巧新穎的個性化創作,都吸引著學生,使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要引導他們關注社會、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經歷、執著的追求付諸筆端。有了強烈的創作動機,一篇又一篇優秀文章才能產生,以讀促寫,寫而促讀,讀與寫產生了良性循環,這樣的閱讀與寫作會給學生帶來樂趣。
其次,通過課外閱讀積累寫作素材。每一個人,他的直接經驗,對社會生活的了解總是有限的,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經歷,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多積累間接經驗,獲取間接經驗的有效途徑便是閱讀。當今社會是信息的社會,每時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過各種媒介在傳播著。而當代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因而必須每天閱讀,獲取和儲存信息,使胸中有故事,把閱讀獲得的信息轉化為創造能力,從而產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我向學生推薦《語文報》、《讀者》、《意林》、《可樂》、《青年文摘》等報紙雜志,建立課外閱讀興趣小組,等等,從而使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因而調動了寫作的積極性。
最后,通過課外閱讀促進寫作實踐。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歷練,寫作也一樣,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熟練程度,就很難奏效。寫作更是一種創新,必須在反復實踐中體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規律。學生要養成勤動筆的習慣,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代寫,以寫促讀。寫作是一種智力勞動,學生沒有從讀寫結合的角度掌握這種勞動時,往往會有畏難情緒,但當學生領悟了讀和寫的關系,能夠模仿寫作后,寫作就會變成一種樂趣。寫作的樂趣會促使他們更有興趣閱讀,這樣就形成了讀寫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因此,我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使讀寫有機結合,同步進行。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解決學生作文中的“無米下鍋”的問題,最根本的方法是引導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投入火熱的生活,讓作文回歸生活,從生活中汲取作文的營養。陶行知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作家是不可能的,但請不要忘記,每個學生都擁有發現的眼睛,而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這樣,“讓作文回歸”才不至于淪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