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微云
摘要: 學習性評價是以師生為評價主體,以改進教學實踐、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為評價目的的內部評價。學習性評價是形成性評價的一種新形式,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本文就學習型評價的含義及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用好學習性評價做了嘗試性闡述。
關鍵詞: 學習性評價預設干預小學數(shù)學課堂
教學評價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評價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可以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種類型。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實踐注重以考試和測驗為主要形式的結果取向的終結性評價,而對于能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教師專業(yè)成長和教學效能提高的過程取向的形成性評價缺少深入研究。而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種新形式,學習性評價是以師生為評價主體,以改進教學實踐、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為評價目的的內部評價,顯然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值得我們探討。本文就學習性評價的含義及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用好學習性評價談談看法。
一、什么是學習性評價?
什么是學習性評價呢?國際科學教育界許多學者給出了學習性評價的定義,其內涵基本相似。例如,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學習性評價的權威專家布萊克(Paul Black)教授認為:“學習性評價指任何其設計和實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澳大利亞評價專家提出:“學習性評價承認評價應當發(fā)生于正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從評價活動中獲得的信息可以用于促進教學過程。”
從上述對學習性評價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學習性評價的一些要素:
(1)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
(2)評價與有效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同一過程;
(3)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師生發(fā)展;
(4)評價的對象是教與學的整個過程;
(5)評價注重課程與教學的形成性或發(fā)展性。
“學習性評價”是正常的課堂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它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形成性評價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比,學習性評價兼顧過程取向和目標取向,其根本特征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習性評價可以看做是形成性評價的一種新形式,但又不等同于形成性評價,因為形成性評價可以有多種形式,如診斷性評價、真實性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發(fā)展性評價和成長記錄袋評價等。
二、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用好學習性評價?
(一)學習性評價需要精心預設
學習性評價是有效的教與學的準備的組成部分,為改進學生的學習,教師不僅要收集“學生正在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了什么”的信息,更要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暫時的、稍縱即逝”的信息。
因此備課必須進行精心預設,同時必須是靈活的,使其適應(教學中)最初出現(xiàn)的觀念和技能,還應當包括一些策略,以保證學生理解他們所追求的學習目標和用于評價他們學業(yè)的標準。學生如何接受反饋,他們如何參與對學習的評價,以及教師如何幫助他們取得更大的進步,都應當在備課中加以預設。這樣教師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臨陣不亂。這樣的預設不是側重于教師的教,而更多的是為學生的學而預設。
案例一:《乘法的初步認識》片段
我在教學一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時,上課一開始,我按照教學預設出示摩天輪情境圖讓學生觀察。
師:根據(jù)圖上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并打算怎樣解決?
生:我提的問題是玩摩天輪的有多少人?算式是:4+4+4+4+4=20。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非常了不起!
學生的答案跟我的預設一樣,我贊許地看了他一眼,點點頭讓他坐下。
師: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陷入了沉思。
生:我看到一個吊籃里有4人,那么幾個吊籃就是把幾個4加起來。
師:你真棒!
我心里暗自高興:他不經(jīng)意間把乘法表示幾個幾相加的意義也說出來了。
師:那有沒有不同的方法?
我話音剛落,就有學生舉起了手。
生:我寫的算式是4×5=20。
幾位學生馬上附和:對的,我也是4×5=20。
師:真聰明!
我肯定了他們的回答。那些寫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都看著我,一副不明白的樣子。我笑了。
師:你們不明白,是嗎?那就請這些同學來告訴你們。
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有的問:“這道題這樣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問:“4、5、20分別表示什么?”還有的問:“乘號怎么寫,這個算式該怎么讀?”……
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雖然有些問題學生一開始回答得并不好,但在學生的補充和老師的引導下,乘法的意義逐漸在每個學生的頭腦中清晰起來。
一節(jié)課不知不覺就過去了,看得出學生學得很開心,意猶未盡。可見,沒有課前精心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學習性評價。我們應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在預設中體現(xiàn)教師的匠心,展現(xiàn)學生預設性“生成”的火花。
(二)學習性評價需要教師特意的現(xiàn)場“干預”
學習性評價需要特意的現(xiàn)場“干預”。在“現(xiàn)場干預”中,教師可以立即行動,也可以推遲行動(當他們掌握了更全面、更細致的信息,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時再行動),教師也可以運用情境知識提供的信息幫助他們采取更有效的行動。這依賴于教師的“實踐智慧”,同時也促使其生成、提高。學生則根據(jù)教師的行動,采取促進自己學習的行動。
學生的自我評價是一個有計劃的行動,在鼓勵學生思考他們的學習、產(chǎn)生他們的想法并據(jù)此改進其學習方面很有成效。同伴評價是另一種給學生提供迅速而又經(jīng)常的反饋的行動,也促進了學生社會性和合作性技能的發(fā)展。同伴評價提供給學生“別人如何看待、思考、完成任務的信息”,把“特定的標準運用到別人的學習過程”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該標準,并反思自己的學習。
老師特意的“干預”,有時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對課堂上膽子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學生而言,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學習的動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結合及時的評價或者說是提醒,對部分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起到了引領作用。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預設、現(xiàn)場干預、等方式進行學習性評價,做到評價內容標準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過程動態(tài)化,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有利于搭建學生思維放飛的舞臺,從而使評價成為推動學生不斷前進的有效動力。
參考文獻:
[1]周衛(wèi)勇主編.朱慕菊主審.走向發(fā)展性課程評價——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第1版.
[2]袁來軍.個性化評價多元化發(fā)展[W].e21科學探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