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其林
【摘要】 本文從“利用題中的等量關系進行解答,根據常見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根據問題來想數量關系進行解答”等三個方面,闡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學生認識題目特征,從而更好地掌握解題規律.
【關鍵詞】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
應用題教學歷來是小學數學的重點和難點. 應用題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分析、推理及創新能力. 應用題反映的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數量關系和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需要用到不同的數學知識來解決. 可以說誰掌握了解答應用題的金鑰匙,誰就掌握了學習主動權,就會學得輕松,事半功倍. 而幫助學生認識各種類型應用題的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掌握解答的規律和方法,是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利用題目等量關系解答
這個途徑的最好例子是 “關于列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來解答的應用題”. 這類應用題用方程解答,有兩種情況:其一是 “比多比少”的題目. 如“前景小學三年級有學生58人,比四年級少18人. 前景小學四年級有學生多少人?”這類題目的三個數量,存在基本的等量關系,即“大數 - 小數 = 相差數;大數 - 相差數 = 小數;小數 + 相差數 = 大數”. 由于題目要求列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也就是通過列方程來解答,因此上述三個等量關系中有一個是不用的,如用了就不符合題目的要求. 這樣的題目,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通過對關鍵句“三年級有學生58人,比四年級少18人”的分析,得出三年級學生數是小數,而四年級學生的人數是大數,三年級比四年級少的人數就是相差數;其次,根據問題要求四年級學生的人數,可以知道要求的就是大數;再次,根據等量關系式就可列出含未知數x的等式,求出的x即四年級學生人數. 列出的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有兩個,可以是x - 58 = 18(大數 - 小數 = 相差數),也可以是x - 18 = 58(大數 - 相差數 = 小數).
其二是 “倍數關系”的題目.如“周莊小學五年級有學生120人,是四年級人數的3倍. 周莊小學四年級有學生多少人?”同樣,這類應用題也有三個數量,且有基本的等量關系,即“小數 × 倍數 = 大數,大數 ÷ 倍數 = 小數,大數 ÷ 小數 = 倍數”. 同樣也因受題目條件限制,只能用其中的兩個等量關系式來列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解答. 通過對題目條件、問題的分析,學生可以知道,五年級學生數是大數,而四年級學生數是小數. 題目要求四年級有學生多少人,就是求小數. 解答時可先設四年級有學生x人,根據上面的第一、三兩個等量關系式就可以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來,然后求出x即四年級學生數. 列出的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是x × 3 = 120(小數 × 倍數 = 大數),或120 ÷ x = 30(大數 ÷ 倍數 = 小數).
二、根據常見數量關系解答
這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包括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課本中涉及的例如工效、行程、貨價等,例如:① 一本連環畫3元,小明買10本這樣的連環畫要多少元?② 一本連環畫3元,小明用30元能買這樣的連環畫多少本?③ 買10本連環畫小明用去30元,一本連環畫多少元?其實這三道題目都屬于貨價問題. 我們知道,在貨價問題上有三個基本的數量,即單價、數量、總價,存在著三個等量關系式, 即單價 × 數量 = 總價,總價 ÷ 單價 = 數量,總價 ÷ 數量 = 單價. 第①題中已知單價和數量,要求買10本這樣的連環畫要多少元就是求總價,可以用單價 × 數量(3 × 10 = 30)求出答案;第②題中已知單價和總價,要求小明用30元能買這樣的連環畫多少本就是求數量,用總價 ÷ 單價(30 ÷ 3 = 10)即可;第③題中已知總價和數量,要求一本連環畫多少元也就是求單價,就用總價 ÷ 數量(30 ÷ 10 = 3)來列出. 其他類如行程問題、工效問題的應用題均可照這樣子進行解答. 學生在解答這類應用題時,首先是要對題目進行分析,弄清應用題屬于什么類型;其次是弄清題目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最后,思考用怎樣的數量關系式來求問題. 掌握了其中的要點,解答也就沒多大困難了.
三、根據問題來想數量關系解答
運用這種方法經常是解答兩三步應用題的時候需要考慮的. 因為這些應用題不像上面的題目,只要一步計算就能解答出來,而需要通過兩步,甚至三步計算才能解答好,故通過問題來尋找數量關系式進行解答,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否則,就容易出錯. 例如: 一輛汽車,3小時行135千米,照這樣計算,8小時能行多少千米?這是一道典型的先歸一再歸總的應用題. 按照要求應先求出單位數量,也就是從問題考慮,要求8小時行多少千米,就是求8小時行的路程. 而在行程問題中,路程 = 速度 × 時間. 時間是8小時,汽車行駛的速度即每小時行的千米數不知道,則先要求出速度來. 根據題中“照這樣計算”可以知道,前面行3小時,后面行8小時的速度是一樣的,則可根據3小時行135千米求出速度來,然后求出8小時行的路程,列綜合算式為:135 ÷ 3 × 8. 再如:時代商店運來蘋果和香蕉兩種水果,運來香蕉18筐,每筐25千克,運來蘋果22筐,每筐28千克. 時代商店運來香蕉和蘋果一共多少千克?這是一道典型的三步計算應用題,根據問題考慮的數量關系是:運來香蕉和蘋果一共的千克數 = 運來香蕉的千克數 + 運來蘋果的千克數. 也就是說,要求運來香蕉和蘋果一共多少千克,要先求出運來香蕉多少千克,蘋果多少千克. 根據題中的已知條件“運來香蕉18筐,每筐25千克”,可以求出運來香蕉的千克數,再根據題中的已知條件“運來蘋果22筐,每筐28千克”,可以求出蘋果的千克數,最后求出運來香蕉和蘋果一共的千克數,列綜合算式為:25 × 18 + 28 × 22. 解答此類應用題,關鍵是要讓學生通過問題在尋找到的數量關系式里,看要求出的問題里還缺哪些條件,即先要求出什么來,然后根據題目里給出的已知條件求出,這也叫做中間問題,最后求出所要求的結果來.
總之,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認識應用題的特征,掌握解決應用題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如果能照此下去,堅持不懈,長期訓練,那么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就能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