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 高效課堂要求教育者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關鍵詞: 高效課堂英語教學任務型教學導學案
作為中學英語教師,我們一直在鉆研學習、總結用法、改正教法,從各個方面力求讓學生得到最全的知識,獲得能力,提高成績。但是我們是否思考過一堂英語課真正該教給學生什么?是知識,還是能力?為什么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也學得很辛苦,但實際效果卻不是那么回事?很多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很有限,甚至有的學生覺得英語課是“負擔”,學習英語也漸漸地成為了“最沒興趣的事”。面對這種現象和困惑,需要我們推進一種全新的“改革”,從而讓學生重新找回學習英語的興趣,做快樂的學習者。為此,我認真學習了新課改培訓并研讀了一些關于高校課堂的書籍,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思考和感想。
一、真正的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被定義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超市”從分層出發,基于“學情”實施分類,即分層目標、分層學習、分層達標、分層作業。“超市”凸顯出對學生學習主體、學習能力、學習內容、學習個性、學習方法的尊重。“狂歡”是更加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把學習氛圍,學習興趣,學習情感當成最重要的評價依據。課堂知識達標率即便是100%,但課堂氣氛沉悶壓抑,這樣的課堂依然打“0分”。上課不僅是一次學習經歷,更是一次愉快的情感旅程,由此才能“讓學生怕下課”,才會廢寢忘食,樂在其中。高效課堂并不是字面理解的“高效益”課堂,它的內涵更豐富。高效課堂把“自主、合作、探究”當成課改的“六字箴言”加以行動闡述并加以發展,在課堂環節上“落地”為“預習、展示、反饋”,在學習方式上轉化為“獨學、對學、群學”。高效課堂的靈魂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就是變傳統教學關系中的“唯教”為“唯學”,變傳統師生關系中的“唯師”為“唯生”。高效課堂的核心是“學習能力”,因而高效課堂認為素質教育的“素質”主要內涵正是學習能力。
二、轉變課堂
教育專家曾說:“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們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們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杜郎口中學作為高效課堂的典范,用事實告訴我們學生是課堂的核心,課堂是知識學習的超市。基調是快樂,標準是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課堂是能力提高的競技場。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過訓練,得到鍛煉;經過磨礪,獲得經驗;反復磨練,形成能力;課堂是方法習得的演練陣地,是應用的基地。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以語言實踐。新課標的核心教學理念就是教學的主體應是學生。教師首先要切實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功能,從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做起,構建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動為中心(activity-centered)的新課堂。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有所用,在語言實踐中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能力,激發學生樂學的興趣,思考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創新性,真正變英語教師(teacher)為英語教育工作者(educator)、教學組織者(organizer)、設計者(designer)和指導者(instructor)。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享受學習,從而學生能積極、主動、活潑、健康、高效地發展,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必然低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關鍵。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互相交流,由單向灌輸關系變為多向互動。為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參加諸如Role-play,Pair-work,Group-work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
(二)課堂上研究性學習的變革。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創造新的思維。研究性學習目標之二就是培養團隊精神,培養學生通過合作獲得成果的能力和分享成果的愿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組建課內學習小組或網上學習小組,共享學習資源、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相互借鑒并自我修正。因此小組是教師評價的主要對象。譬如“三步協作法”就是方法之一。如人教版新課標必修2第3單元我們可以圍繞Computer一文布置寫作任務:(1)布置個人任務:要求每個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一新觀點,如:Science can bring us something useful.(2)布置小組任務:小組任務以個人任務為基礎,提供學生合作的機會,讓小組成員為共同目標、任務而努力,譬如從課文中找出一組或者說出更多新觀點,如:Science can bring us some side effects.High-tech can make us well-informed.Science can do something to remedy human-beings defects.老師指導學生輪流發表觀點和支持觀點,認真傾聽并禮貌表達不同意見,表達對別人真誠的欣賞,通過眼神交流表達對別人的重視,等等。(3)交換筆記,分享彼此的思想和體驗,總結回顧眾說紛紜的表達中占主流的觀點,并通過中心發言人表達融合性的學習結論,最后大家一道寫下總結語。
(三)合作性學習變革。在提倡高效課堂的新改革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將全班學生劃分若干合作學習小組,小組劃分可根據“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的方式進行,即成績較好的學生為一組,去完成難度較大的任務;成績一般的同學組成一組,去完成難度較小的任務。這種分組方式容易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分組方式也可以由學生自由組合,結合和諧的組內關系成為成功學習的潤滑劑。通常情況下,教師采用最多的方式則是依據特質劃分,譬如“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即將特質差異者分為一組,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構成根據學業成績搭配安排,可由一名優秀生,兩名中等生,一名學困生組成學習小組。這種四人小組的搭配形式有利于優勢互補,照顧差異。
三、課堂教材文本研究的必要性
(一)打破常規中的規劃性:定進度,定目標。課堂的核心是圍繞著文本研究深入挖掘、拓展的,具體說就是拓、挖、思、悟的開展。
“拓”就是拓展、延伸,知識向四面八方延伸、聯系、聯絡。由一杯水聯想到瓷杯,酒杯……目的就是讓老師和學生站高望遠,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挖”就是把教材內容內在的規律、特征、技巧、方法總結出來。
“思”就是應用的問題。與現實生活、實際社會、焦點熱點接軌,一切用于生活,學以致用。
“悟”就是一種悟道。重要的一種就是創作,形成自己的作品。
(二)編寫導學案。如果說課程改革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那么教學改革解決的就是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的問題了。導學案就是高效課堂的必然產物。導學案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為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由教師根據課時或課題教學內容,通過教師集體或者個人研究設計并由學生參與,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師生互動“教學合一”的設計方案。導學案是集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練案”和綜合性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為高效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指南針”、“方向盤”。導學案不是為了學會,而是為了會學和能學,它從目標設計、內容選擇、問題設計、學習策略設計、訓練設計等諸多方面都體現了分層原則,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需求,尊重學習差異,注重因材設計,實現共同進步。
伴隨著學習方式的變革,創新和高效成為課程改革的現實的需要,因此,作為教育者、指導者,教師應盡快調整自己的角色,轉變課堂,盡可能“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善于激勵、點燃學生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快樂地學,快樂地收獲”。
參考文獻:
[1]郭躍進.高中英語新課程高效創新教學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3).
[2]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0,(10).
[3]李炳亭.高效課堂九大 “教學范式”[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