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曹宇坤 張國艷
摘要: 國學教育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盡管漢語和英語從詞匯到語法有很大不同,但采用解釋的方法完全可以準確地用英文表達國學思想。用英語傳授國學思想是民族創新能力和開放精神的體現,使用這種方法既可以培養出具有多樣思維方式和多元文化意識的高級人才,又可以促進國學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是雙贏模式。因此,應將“用英語傳授國學思想”納入英語教學大綱,指導英語教科書的編纂和英語教師的培訓。
關鍵詞: 國學思想英語教學跨文化交流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緊密。為了與世界接軌,培養國際型人才,英語教育成了焦點。與此同時,許多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卻急劇下降,有人認為這是由于過度重視英語教學,忽略國學教育造成的。在他們看來,國學與英語如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基于上述原因,我試圖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分析國學與英語的關系,尋找一個雙贏的跨文化交流模式。
2.國學教育與英語教學的關系
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民族智慧的結晶。從廣義上講,中國古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琴棋書畫、易學術數、醫學星相等都屬國學范疇。李詠吟(2007)指出振興國學可以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傳承中華文明,實現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提高國人道德水準,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由此可見,國學教育在提高民族的思想品質、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賴以取資的文化源泉。
英語被稱為國際通用語,是當今文化間交流的重要媒介。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周方珠指出:“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組成部分,語言之于文化恰如心臟之于肌體,心臟不可能脫離機體而存在,機體無心臟只能成為一具僵尸。”因此,可以說學習語言實際上就是學習該語言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通過學習英語,可以了解西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思想。從根本上說,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單純地掌握一門語言,更重要的是增強國民素質和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為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好基礎。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學教育和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同一的,兩者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的競爭力。因此,國學教育和英語教學是互相補充的關系,并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是“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3.可行性研究
既然國學教育和英語教學是互補關系,那么能否將兩者結合起來呢?從跨文化角度看,這完全是可能的。
首先,國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產物。國學之初,始于清末。當時西方文明的傳入對古老的中華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學者們意識到重振國學的重要性,于是開始著手整理研究國學。但是,國學研究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回歸,袁濟喜(2007)指出國學“正是在吸收西方近代以來啟蒙思潮下對于傳統學術進行清理與研究的”,著名國學學者“都是非常自覺地運用現代西方傳來的學術理念與方法來從事研究的”。他還指出:“重倡國學,不僅是開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更主要的是光大與傳承其中的理論創新精神與能力。”既然可以采用西方的學術理念和方法研究國學,那么用英語來傳授國學思想也是完全可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用英語傳授國學思想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是一個民族開放精神的體現。
其次,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世界,英語與國學的結合是必然趨勢。從古至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從未停止過,尤其在當今社會,這種交流變得更加頻繁、更加緊密。Samovar等指出,“新的技術和信息系統、世界人口的激增和世界經濟舞臺的轉移”是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不同文化是共生關系,“任何文化想要閉關和自制是不可能的,人們與世界的一部分接觸時,實際上是在和整個世界交流。”阿拉伯數字和拉丁字母傳入我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再次,國學思想完全可以用英語傳授。國學大師在解釋深奧的國學思想時,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現代漢語,同樣用英語也可以清楚地表述國學思想。盡管漢語和英語從發音到語法差別很大,但兩者作為人類的交流工具在表達意義層面上是一致的。從詞匯層面看,許多國學術語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物(Equivalent),直譯難以理解,但如果加上適當的注釋,就可以很容易地解釋清楚(Peter Newmark)。佛教傳入我國近兩千年,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阿彌陀佛”、“沙彌”、“伽藍”等詞晦澀難懂,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物,但是通過解釋人們完全能理解其含義。
最后,用英語傳授國學思想是一種創新。在國際交流頻繁的當今世界,文化間的交流變得更加深刻,文化融合也是必然趨勢。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從而培養出具有多樣思維和多元文化意識的高級人才,提高我國在國際舞臺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些人的言傳身教,傳播中華文化。在國際交流中,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代表著國家形象,如果他們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就是對國學最好的宣傳。因此,通過英語教學傳播國學思想完全可行,且是一個一舉兩得的雙贏模式。
4.原則與方法
前面提到,國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因此從原則上講,用英語傳播國學時應當將重點放在思想性和意義性上,不必拘泥于形式。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4.1將國學經典譯成英文,編入英語教科書。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在中小學階段,可以將一些典故和成語故事,如“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鑿壁借光”等譯成英文,編入課本和課外閱讀材料;在大學階段,可以在翻譯課中增加國學典籍,如《論語》和《易經》等的翻譯,學生首先要掌握這些典籍的精髓,才能將之翻譯成英文。采用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直接學習國學思想。
4.2培養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識的英語教師。
在師范學校英語專業和在職英語教師培訓的課程安排中,增加用英語傳授國學的課程,指導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英漢文化對比作為常規教學內容。例如,在傳授“owl”一詞時,可以將其喻指“聰明、嚴肅”的概念傳遞給學生,同時將之與漢語對應詞“貓頭鷹”喻指不孝之人的概念進行比較,教育學生要尊敬父母長輩。這樣,在傳授英語知識的同時,不但能讓學生了解英、漢思維方式的差別,而且能把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灌輸給學生。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教師的示范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5.結語
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用英語傳授國學思想是一個創新,是一個一舉兩得的雙贏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因此,在對英語課程進行改革時,建議將其作為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在編纂英語教材時,應當系統地加入國學教育的內容,增加英漢文化對比的權重;在對英語教師進行培訓時,應當重點加強教師對“用英語傳授國學思想”的意義的認識,使英語教師自主使用該方法。用英語傳播國學,重在思想性和意義性,不必拘泥于形式。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出兼備中西文化思想的優秀雙語使用者,促進國學思想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李詠吟.專題研討:國學、西學與現代中國[J].東南學術,2007,(5),60.
[2]袁濟喜.國學與現代中國[J].東南學術,2007,(5):69-74.
[3]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Samovar L.A.,Richard E.Porter,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