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愛芬
摘要: 教育生態學理論研究認為大學英語學習系統是一個生態系統,由教師、學生和課堂環境三要素構成。本文針對當前大學英語課堂存在的一些生態失衡的問題,基于教育生態學原理的角度,嘗試從教師、學生與課堂環境等生態因子之間的聯系和制約來構建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以體現“生態平衡”的生態學基本思想。
關鍵詞: 教育生態學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
教育生態學這個術語首先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書中正式提出的。目前,國際上對教育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和理論體系的研究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分歧。L·克雷明等人認為應以教育為主體,研究教育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臺灣學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態環境與教育》一書中則提出以生態環境因子為主,研究各種生態環境與教育的關系及對教育的影響的體系。我國學者吳鼎福、諸文蔚所撰《教育生態學》一書則認為:應把上述兩種體系統一起來,從教育和周圍的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關系入手,以教育系統為主軸,剖析教育的生態結構與生態功能;以教育的生態系統為橫斷面,然后擴展開去,建立起縱橫交織的網絡系統結構,從而集中地闡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態的基本規律。國內學者對生態教育的微觀層面涉獵不多,例如課堂教學生態要素的互動問題研究不多;對生態教學理論作為教學策略的研究遠遠不夠或完全忽略。
目前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出現了四種不平衡現象。首先,大學英語課堂學生“人口密度”太大,造成了課堂生態主體師生與課堂生態環境的失衡;其次,應試教學目標與生命全面發展目標的失衡,忽略了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阻礙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再次,教與學的失衡。應試教育更多地強調知識點或者考試要點的講解,教師主導課堂,結果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被忽視,出現學生高分通過考試但不會適當地運用語言的局面;最后,課內學習與課外運用的失衡。過度強調課堂內課本知識的學習,缺乏課堂外交際環境的營造,導致課內學習與課外語言運用的失衡。我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嘗試基于教育生態學原理構建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以體現“生態平衡”的生態學基本思想。從教師、學生與課堂環境等生態因子之間的聯系和制約探討如何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創建有助于學生生物個體和群體學習生命健康發展的生態環境和互動機制這一問題,通過應用教育生態學理論改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在生態學上,生態系統指生物體生存空間內各種條件的總和。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系統作為教育生態系統內部的一個子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課堂環境三種生態因子構成的。它們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和影響;它們在合作與共生中使大學英語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生態整體,師生是這個生態系統的主體。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與學之間的均衡發展,實現生態教育理念下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我認為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系統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
課堂環境是大學英語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約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努力創造積極的英語課堂環境,例如在大班授課時可以采取分組教學的課堂策略,構建開放性的英語課堂體系;建立主體交往互動的仿生模式,以實現大班英語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另外美化教室、保持教室內充足的光線、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等,營造優良的教學環境,盡量維持課堂生態主體和課堂生態環境的平衡。
2.生態的教學方法
作為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構成因子的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因此教學活動不應是單向的師教生學的活動,而是各類課堂生態因子的動態組合和互動。教師在教學和實踐中起著主導的作用,除具備相當的業務素質之外,教學方法也應該不斷改進,與時俱進地與先進技術相配套。在教學方法上我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1)教師在大班課堂授課中采取合作學習小組的教學形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組內互助、組間競爭,營造較為安全的心理環境和耐度適當的生態空間環境;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欲,鼓勵學生多開口,結合書本教學內容,就現實生活中的熱點話題發表觀點,展開語言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轉化大班環境的限制因子為促進學生主體學習的非限制因子,為學生提供語言技能訓練所需要的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和生活情境。
(2)采用網絡教學模式,為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教學法創造條件。在網絡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圍繞教材中的一個主題,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分工合作,對所面臨任務的意義進行建構,然后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做調查、寫報告,再回到教室做陳述、搞討論。這種活動把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學到的語言知識得到應用,真正做到將交際活動和語言學習相結合。
(3)打破課堂教學時空的局限性,將學生的學習置于開放的生態系統之中,把課堂延伸到社會,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強化課內學習與課外運用的關聯,注重課堂教學與外界社會的互動。積極開辟無限的課外活動天地,舉辦外籍教師和學生共同參加的英語角、英語沙龍、演講比賽、戲劇表演,帶領學生到外資企業進行實踐教學等活動,創造真實自然的交際環境,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3.生態的學習方法
教育生態學認為,學生個體是最基本最活躍的生態“細胞”,沒有學生就沒有課堂生態。目前國內高校的英語一般每周只有四五個學時,主要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至于擴大詞匯的工作則主要由學生完成。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語言教學設備,指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讓學生擁有豐富的英語學習素材,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并調整學習的速度和方法,有問題的時候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單獨對話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給予必要的指導。在準備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主動設計話題,如模擬旅游購物、酒店接待、商務談判、求職應聘等,并通過聽英文歌曲、看英語教學片等方式,豐富感性認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此外積極參加英語角、英語節,參觀實習等課外活動,或者登陸一些優秀的網站進行聽力、發音等方面的訓練,甚至登陸Skype、Facebook等網站與英語國家的學生上網交流,以多種形式提高自身英語交際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4.合理的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模式與合格的教學管理人員
英語學科的本質是語言,語言是一種工具,所以英語課程的設置要盡量結合實際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提供實踐運用的機會,或者專業性院校考慮把雙語教學納入必修課,將不同專業的科目用英語進行教學。再開設第二課堂活動,盡量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學管理中引進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或外來優秀的管理軟件或自主開發軟件,為教學創造方便、快捷的條件。另外完善發展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的體系。教學管理人員是英語學習生態系統中非常關鍵的生態因子,他們必須不僅懂得教學管理的一般原理,還要熟悉英語教學的一般規律,以便懂得適時調整英語課堂管理系統。
教育生態學強調構建生態化的大學英語課堂,體現“生態平衡”的生態學基本思想。綜上所述,通過對大學英語教學課堂生態環境各因子的分析與解構,我們了解到只有教師、學生與課堂生態環境等生態因子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形成動態平衡的關系,才能有效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狀態和方法學習英語,從而真正構建平衡協調的大學英語生態課堂,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樹芳.大學外語課堂生態化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2]孔輝.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環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5,(1).
[3]劉森林.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模式設計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