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華
船舶產業是面向海洋的裝備業,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建造一艘大船或一座海工平臺需要有200多個配套企業的密切合作。船舶海工配套業是船舶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船舶和海工產品配套設備基本立足國內是降低成本、全面增強競爭實力、確保船舶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在世界經濟危機影響越來越深的情況下,中國和南通的船舶海工配套業能不能加快發展?發展多少和發展什么?
一、中國船舶海工配套業發展的理想空間
按克拉克松統計的2009和2011年全球造船完工量是1.152和1.589億載重噸、2011年中國全年造船完工量6555萬載重噸和中船重工經濟研究中心測算的2009年全球船舶配套設備總產值834億美元以及中國統計的造船完工量7665載重噸、2141萬修正總噸進行矯正性測算,2011年中國造船的裝船配套設備總產值約2800億元;如果按照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的中國造船完工量7665萬載重噸計算,則中國造船提供的船用配套設備總價值發展空間會放大為3006億元。
我們把中國船舶海工配套業發展到近2800億元稱之為理想空間。考慮到歐洲和韓日等強大的船舶海工配套生產能力和綜合市場競爭實力,中國船舶海工配套業雖有全國造船業迅速崛起提供的船用配套設備的廣闊空間,但由于其發展一直嚴重滯后于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的快速發展,即使近兩年中國船舶海工配套發展再怎么快,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船舶海工配套設備市場的理想空間也不可能被中國企業迅速占領。
二、中國船舶海工配套業發展的現實空間
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配套企業完成總產值909億元,船舶配套設備進口51.34億美元,出口25.86億美元;2012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配套企業完成總產值565億元,船舶配套設備進口24.86億美元,出口12.13億美元,配套設備的本土化率提高到53.15%,離國家《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的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產的船用配套設備的平均裝船率達到65%的目標還有近12個百分點的差距。
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國船舶海工配套設備發展的現實空間存在著嚴重低估的實際情況:一是由于船舶和海工裝備生產龍頭企業還沒有完全培育成總裝廠、專業化程度極高的分包廠商(包括分段制造專業廠和舾裝件制造廠)沒能完全造就以及工藝生產專業化協作還沒普遍形成的原因,一些船舶的舾裝件、艙室、上層建筑內裝、鋼結構件、管子系統和海洋鉆井平臺樁腿“齒條總成”等往往是總裝廠自己制作或者勞務外包完成,這些工業中間投入雖已投入卻并不計入配套設備產值而導致低估,如2010年中國造船需舾裝設備約22億美元,而舾裝件本土化配套率為66%,缺口近7.5億美元,可進口超過1億美元的9大類產品中并無舾裝件;二是中國船舶配套業總產值統計的是規模以上企業,且規模企業的標準由原來的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規模以下配套企業根本就不在統計范圍內而導致低估,如2012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配套企業的船舶配套設備出口額為56.2億元,而海關統計的船舶配套設備出口額為76.5億元,低估了36.1%。
三、中國船舶海工配套業發展的適度空間
2012年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32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2%。規模以上船舶制造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999億元,同比增長0.5%;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141億元,同比增長10%;全國完工出口船263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實現船舶銷售收入1315億元,同比下降9.6%。承接新船訂單107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50.3%。由于新船成交量連續18個月低于造船完工量,我國手持船舶訂單大幅下降,截止2012年6月底,我國手持訂單僅剩12587萬載重噸,已不足我國造船業20個月的工活量。按手持訂單交付期推算,2013年大部分船廠船位缺口較大,部分船廠已經無法保證今年下半年的開工需求。我們按出口船舶銷售單價及全年造船完工量7000萬載重噸和船舶配套設備占船舶價值的2/3以及國家《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產的船用配套設備的平均裝船率達到65%的目標計算,2012年全國船舶和海工配套產業的發展空間為1514億元左右。2012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配套完成工業總產值565億元,預計今年全年可完成1144億元左右。結合前述的我國船舶海工配套設備發展的現實空間存在著低估和新建項目逐漸達產的實際情況,今后2年中國船舶和海工配套業的發展規模已在適度的空間范圍內。
結合全球船舶配套產能驟然由不足轉為嚴重過剩和后危機時代數年造船訂單量難回7000萬載重噸以上以及中國造船綜合競爭力最強和國家規劃的2015年,主要船用設備制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平均裝船率達到8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產品,品牌船用設備裝船率達到30%以上;在船舶自動化和系統集成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海工裝備制造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國際市場份額超過20%,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達到30%以上。2020年,海工裝備制造年銷售收入達到4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再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以上,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達到50%以上;中國船舶海工配套設備總產值2015年和2020年以達到1400億元和1900億元左右較為大膽、積極而穩健,這是既不錯失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給船舶海工配套業發展帶來的重要戰略機遇也不盲目冒進的適度發展空間。針對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和后危機時代經濟緊縮的新環境,要根據不同產品特點采取不同的產品發展戰略。對于市場需求大、國內缺口大的動力設備、推進系統和起重機等,應該作為招商引資和鼓勵發展的重點;對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大、國內甚至空白的高端船用通訊與導航儀器及設備、船用自動控制產品要予以積極關注,加大自主創新和國際引資力度,在政策與資金上給予支持,力爭有所突破。
四、中國船舶海工配套發展空間補充說明
誠然,我們這里所說的船舶海工配套業發展空間是指直接用于裝船的配套設備的總產值。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一方面,我們既要清醒地看到船舶配套業由于產業特性,相對于航運和造船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一些。世界航運、造船業直接與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有關,且這兩個產業業務(產品)比較單一,而船舶海工設備制造業則不同,同樣的廠房、機器,可以生產船用、陸用、空用的各種設備,加之,船用設備種類繁多,而且可以有一定量庫存,單價也不是很高。因此,船舶海工配套業在船市下來后可通過生產非船設備緩解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金融危機爆發后,受船舶延期交付、訂單被撤銷以及韓國船舶配套企業為消化庫存對我國進行低價傾銷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船舶配套企業所面臨的交貨困難和撤單情況等也越來越嚴重,船舶配套產業對危機的滯后反應和近幾年高速積累的問題,使船舶配套產業發展籠罩陰影和挑戰加大。結合上述各方面的綜合考慮,中國船舶海工配套設備的產能規模在2015和2020年以發展到1400億元和1900億元左右較為大膽、積極而穩健。
五、南通船舶海工配套業發展的空間分析
按南通已形成的造船能力和《南通市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提出的2011年配套產品的裝船率達到50%計算,船舶配套設備的發展空間是298.43億元。2011年南通民用鋼質船舶完工量970.35萬載重噸,民船提供的船舶配套設備的發展空間是240.65億元,海洋工程及特種船完工量502萬載重噸,海工產值123.04億元,按工業中間投入占產值的80%、配套設備占工業中間投入的80%和配套率30%計算,海工提供的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的發展空間是23.62億元,共計264.27億元。
2011年,南通新接訂單655萬載重噸,約占全球的10.4%,手持訂單2600萬載重噸,約占全國的16.2%和全球的7.1%。按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2015年配套產品裝船率達到80%和南通造船產能利用率仍能達到65%計算,船舶配套設備價值仍有310.37億元。2015年南通海工產值可望達到300億元,按工業中間投入占產值的80%、配套設備占工業中間投入的80%和配套率30%計算,海工提供的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的發展空間是57.60億元,共計367.97億元國家規劃到2020年,海工裝備銷售收入要比2015年翻番,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達到50%以上,南通如要保住海工在全國的位置,則海工提供的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的發展空間是192億元,加上船舶配套設備的310.37億元,兩者合計502.37億元。考慮到船用材料和配套供應鏈企業的二、三輪配套的發展,其發展空間2015和2020年分別為1030和1407億元左右。這些情況的綜合考慮可作為南通船舶海工配套業發展的下限,即確保的發展目標。不然,南通船舶海工配套業的發展跟南通打造“世界船谷”的地位不相匹配,南通船舶海工配套業的發展也將失去這一輪世界船舶制造業中心轉移提供的重要戰略機遇。
即使考慮到船舶海工配套企業統一為長江口乃至全國、全球服務和為危機后復蘇做準備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更大,但也必須考慮到全球船配產能整體過剩和全國有50個以及長三角地區有16個船舶配套園的情況,南通船舶海工配套設備產能到2015年以不超過全國6600萬載重噸造船產能和本土配套率達80%所能提供配套產能的1/6,即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總產值以不超過438億元為宜(考慮到二、三輪配套和供應鏈企業,其總產值為1218億元),因為這已達到全球造船完工量重回6000萬載重噸的世界船配市場份額的18.3%,約占中國造船市場份額占全球47%而本土配套率為100%的中國船配市場份額的31.3%,顯然,這可能是跳起來也“摘不到的蘋果”。這是我們預設的“十二五”期間南通船舶海工配套設備發展空間的上限,也就是該行業發展的風險預警線。到2020年,船舶和海工的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總產值以不超過572億元為宜(考慮到二、三輪配套和供應鏈企業,其總產值為1600億元)。[本文系南通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關于提高船舶和海工產品地方配套率研究》(項目編號R201100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南通市港閘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