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山
摘要: 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由于受到生理、社會、傳統等因素的影響,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遇到更多難題。因此,我們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障女大學生的正當權益,完善就業市場和就業制度,為女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關鍵詞: 女大學生就業問題高等教育
高校擴招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同時也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當代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社會議論的熱點問題,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深入研究就業中的各種問題和總結經驗,指導大學生搞好就業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學生遭遇的就業歧視和就業難等問題形成了女性就業困境,也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需要社會、高校等多層面力量聯合起來,建立保障就業的長效機制。本文就女大學生就業難現狀及成因進行分析,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現總結如下。
一、女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1.女大學生遭遇就業性別歧視的現象普遍存在。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這就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而全球性裁員已經成為金融危機擴大化的又一波浪潮,許多企業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這無疑給大學生就業雪上加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女畢業生經常會感受到“大學生就業難,女大學生就業更難”。以我校會計學院為例,大多數用人單位直接列出該職位“僅限男生”或“男士優先”的條件,女生還沒有任何機會展露自己的才華就直接被拒之門外,這其中不乏學習刻苦、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女大學畢業生,女大學生遭遇性別歧視已經司空見慣。
2.女大學生就業門檻高,錄用條件相對苛刻。
在就業問題難的現狀下,女大學生在就業中面臨著更嚴苛的條件要求,一要學識和能力突出,其就業狀況的改善強烈依賴高層次的學歷資本,這就要求女大學生付出更多的時間在學業上,從而獲得高學歷,滿足就業單位的需要;二要形象氣質均佳,談吐優雅;三有承受就業隱形附加條件的能力,如“無男友,可出差”、“五年內不生育”等。許多女大學生沒有因為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秀而被用人單位另眼相看,反而男生即使平時學習有掛科現象也備受青睞。
二、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成因
1.女性生理特點是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直接原因。
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特點,一生要經歷經期、孕期、產褥期、哺乳期這四個時期。這四個時期所牽涉的時間和精力會直接增加企業的用人成本。雖然我國在《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中都對女性就業的權益進行相應保護,但用人單位從人力資源成本的角度必然要考慮女性在就業上的虧損。女性結婚、生育基本需要兩年時間,而且結婚生育后難免將大部分時間和心思用于“相夫教子”,期間所造成的用人成本增加是用人單位拒招女大學生的直接原因。
2.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
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尤其是相關保護女性合法權益的法律缺位,是導致女大學生就業難,不能與男性平等就業的一個主要原因。盡管我國《婦女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都規定了婦女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選擇職業的權利,但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具體的法律責任,缺乏對性別歧視內涵和范圍的明確界定,對勞動力市場缺乏監督和管理,讓一些用人單位有“空子”可鉆。許多用人單位認為接受女大學生經濟上不合算,往往以結婚、生育影響工作為由,將女性拒之門外,使得女大學生在就業問題面前實實在在成為了一個弱勢群體。
3.就業觀念問題。
隨著高校擴招現象日益突出,每年都有大量畢業生走出校門,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經不再是賣方市場了。但在新形勢下,部分大學生就業觀念陳舊落后,自我定位不準確,對工作期望值過高,造成理想與現實脫節。導致女大學生就業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就業觀念狹隘。主要表現在:一是期望值過高,尋找就業單位往往將目光鎖定在那些事業單位、公務員等“鐵飯碗”上。二是缺乏從基層做起的思想準備,對畢業后的就業崗位定位不準,對未來帶有不切實際的憧憬。三是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奉獻的意識,一方面抱怨就業難,另一方面則從內心排斥低崗位就業。性格的軟弱和面對挫折不勇往直前,而消極應對和退讓。對于大學生來說,不接受期望和現實的差距,錯失了大量的就業良機[1]。
4.傳統文化觀念的性別偏見。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化給女性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上社會,在職場上從事和男性同樣的工作。但受幾千年來封建文化落后觀念的影響,男尊女卑的傳統性別觀念及男主外、女主內的慣性分工模式依然在國人腦子里根深蒂固。在傳統觀念和慣性思維的左右下,人們往往低估女性的價值和能力,認為女性在事業上不如男性有發展潛力,這為女大學生求職擇業投下深重的陰影,使得女大學生在實際擇業中處于弱勢地位。同時,正由于受我國關于兩性的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女大學生自身也認同“夫貴妻榮”甚至“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說法,降低對自身學業水平、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培養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女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三、解決當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途徑
1.國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加強對女大學生就業權利的保障。
雖然《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對女性的權益保障進行了明文規定,但這些法律執行層面的監督尚需進一步加強。國家應把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和失業率指數作為考核各級政府的重要指標,適當規定和限制用人單位職工性別比例。并制定政策保護和解決婦女因為生育問題而出現的系列就業問題,對婦女生育的社會價值作出合理的補償。
2.進行就業挫折教育,培養畢業生形成良好的就業心態。
所謂挫折教育,就是對大學生容忍、承受挫折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大學生就業中的供需矛盾和社會不正之風的存在影響了一些學生的擇業觀念,當他們遭受就業挫折時,不是冷靜面對,而為自己沒有社會關系和家庭背景而苦惱,陷入悲觀失望等情緒無法自拔。尤其女大學生思維細膩,想法單純,還沒有邁入社會,造成心理預期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從而一蹶不振,甚至產生心理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以社會需要為導向培養大學生,在專業設置方面緊跟社會發展形勢;完善就業市場和就業制度,為大學生提供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女大學生要客觀分析就業形勢和政策,調整就業心態??陀^評價自我,正視社會現實,樹立良好的就業心態,走出自卑的陰影。同時要增強信心,樹立自強精神,從自己的優勢著手,激發上進的精神。在做全面準備的同時,要有所側重,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于重要因子上去。采用實習、參加比賽、參加社團、社交活動、閱讀報紙雜志等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2],而且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就業競爭力主要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團隊意識、創新意識、誠信意識、敬業精神等。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急劇增加,用人單位對人才高學歷的追求逐漸被高能力、高素質等新要求所取代,實踐操作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等逐漸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還要常常與高年級師姐交流溝通,了解市場需求的變化,從她們的親身體驗中總結經驗、尋找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的對策。
3.倡導男女就業平等,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有很長一段時間處在封建社會,自古以來就是男尊女卑,男性地位比女性高。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現代人心理或多或少會有這種觀念,這也是造成就業性別歧視的原因之一。要緩解就業性別歧視現象,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法律維護女性的就業權利,同時要保證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而不是形同虛設。另外,還應該從思想層面上倡導男女就業平等,通過組織相關宣傳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的行為和思想,利用現代信息高速傳輸的便利條件,使男女就業平等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陳鑒.關于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因素及對策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112-114.
[2]嚴安.大學生就業該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J].學術論壇,2011,6: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