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利 劉京翠
摘要: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該通過什么樣的休閑活動來緩解和解除這種壓力。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校園里度過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除了學業,他們有大量的時間和條件來進行休閑活動,這些活動的保持會使他們受益終身。但是作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在休閑觀念、休閑活動的選擇上存在很多問題,文章就此進行探討,并力圖找出合理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休閑休閑活動大學生
休閑,一個古老而新鮮的話題。擁有閑暇,從無休止的勞作中擺脫出來;隨心所欲,以欣然之態做心愛之事;隨遇而安;獨立于自然和他人的束縛;以優雅的姿態,自由自在地生存,一直是人類所向往和追求的夢想。所幸,當代科學技術、社會的極大發展,使我們正在逐步進入這樣一個“普遍有閑”的社會,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休閑時代也悄然而至。由此,為了更好地應對這個時代,我們需要詳細地了解休閑,更好地學會休閑。成長中的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關注他們的休閑狀態,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更大的意義。
一、關于休閑的理論研究
(一)休閑的定義和特征。
“休”在《康熙字典》和《辭海》中被解釋為“吉慶、歡樂”,“人倚木而休”。“閑”,通常引申為范圍,多指道德、法度。《論語·子張》曰:“大德不逾閑。”此外,還有限制、約束之意,《易·家人》曰:“閑有家。”“閑”通“嫻”,具有嫻靜、思想的純潔與安寧的意思。詞意的組合表明了“休閑”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因而,它不同于“閑暇”、“空閑”、“消閑”。這個頗具哲學意味的象喻,表達了人類生存過程中勞作與休憩的辯證關系,又喻示著物質生命活動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動。在英文詞義學的考證中同樣可以看到相似的暗喻。英文“Leisure”一詞來源于法語,法語來源于希臘語和拉丁語。“休閑”,在希臘語為“Skole”,拉丁語為“Scola”,意為休閑和教育,發展娛樂,從中得益,并與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輔相成。
通過上述字義的考察,我們可以了解休閑的一些主要特征:其一,從狀態上來說,休閑是自由的、從容的、寧靜的、和諧的、優雅的。休閑是人在沒有了工作與生活的緊張壓力后獲得的一種自由、自主的生活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可以從容地體驗生命的和諧與愉悅,享受生活的寧靜與安適,并且可以優雅地展現自我、塑造自我。其二,從方式上來說,休閑具有層次性。有為緩解疲勞而不得不進行的休息,其目的是為了恢復體力,更好地工作;還有一種有意識有準備的,追求一定質量的有意休閑;真正的休閑是與工作相對而言的,把休閑本身當做直接目標,去體驗、去享受。其三,從心理感受上來說,休閑也是有層次性的。不同的休閑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休閑主體對同一種休閑方式產生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休閑主體對同一種休閑方式的心理感受還會因休閑目的和休閑環境的不同而有差別。比如同是賞花,文人賦予花無限寓意,而俗人則只是賞心悅目。其四,從效應上來說,休閑具有兩面性。積極健康的休閑,如各種娛樂性活動、健身性活動、交際性活動、開放式社會化的學習活動等,具有調劑生活、消除疲勞、培養情趣、陶冶情操、增強體質、和諧人際關系、增進知識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的良性功能;而那些不健康的、消極的、腐朽落后的休閑,則只會危害生態,使人墮落、道德敗壞,甚至違法犯罪,最終阻礙社會進步。
(二)大學生的休閑。
休閑主要通過休閑活動來體現。休閑活動是指人類除吃飯、睡覺、學習、工作等必要的社會活動以外,在閑暇時間所進行的以調節自己身心為目的的活動。美國學者凡勃倫說:“休閑已成為一種社會建制,成為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休閑生活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休閑生活的教育顯得日益重要。成長中的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其休閑的狀態、方式和效應直接關系著其校園生活的質量和身心的良好發展。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要面對論文和畢業等問題,因此我們的調查對象為普通高校里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大一到大三的學生。
二、大學生的休閑現狀和問題
此次調查我們共抽取了南京市某高校大一到大三的全日制本科生240名,其中各年級人數相等,并且男女生各半。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大學生休閑存在一些問題。
(一)休閑狀態的知識匱乏。
目前我國大學生接受正規系統的休閑相關知識的教育機會很少,對休閑的理解較主觀膚淺,許多學生認為休閑就是玩,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休閑學這一學科名稱聞所未聞,休閑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不強,基本上處于盲目、自發、隨意、放任自流的狀態,缺乏相關知識、技巧和心理準備,有的出現消極的休閑活動,還停留在消磨時間的層面上。我國最早提出休閑學研究的學者是于光遠先生,他早在1983年就批評“在中國高校中沒有一門研究玩的課程”,沒有把休閑教育與大學生的閑暇時間、休閑現狀聯系起來。
(二)休閑方式的層次不高。
調查顯示,有31.2%的大學生把大部分閑暇時間用于上網聊天、游戲或看影視作品等,有17.7%的學生主要用于談戀愛,另有23.8%的同學將不少時間用于逛街、閑聊、打牌等低層次休閑活動。而在“你最喜歡的休閑活動中”,依次是聽音樂(29.3%)、玩電腦游戲或上網聊天(20.3%)、做運動(15.6%)、逛街(12.1%)。由此可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休閑方式是低層次的,以娛樂、尋求刺激、擺脫單調、消磨時間居多。
(三)休閑生活的滿意度偏低。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自身和周圍同學休閑生活的滿意度較低,在被問到“你對自己休閑生活的滿意度”時,只有4.5%的同學回答“很滿意”,19.1%的同學“較滿意”,而評價“一般”的同學達到57.3%,“較不滿意”達10.5%,“很不滿意”的比例也有8.6%。另外,對主觀題“用一句話來概括目前大學生的休閑生活情況”,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填的是“無聊”、“乏味枯燥”、“悶死了”等字眼,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休閑生活的自我評價是比較低的,他們對自己的休閑生活的滿意度偏低。
三、良好休閑的對策
(一)開設專門的休閑教育課程,形成正確的休閑觀念。
在休閑教育的研究領域中,國外已取得了不少成就。美國聯邦教育局早在1918年就將休閑教育列為高中教育的一條“中心原則”,強調休閑教育的目的是傳播普及休閑知識,培養科學的休閑理念,規范休閑行為,建立科學的休閑方式。當前,我國政府和學術界也已經認識到進行中國休閑學研究的必要性,并且各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工作已經展開。2003年,中國國內第一家以休閑經濟與休閑文化研究為宗旨的專業網站——中國休閑研究網站建立。同樣,我們在高校里也應該開展相應的課程,促使學生改變休閑觀念,進而落實到行動上。
(二)重視圖書館休閑功能的發揮。
1947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發起“公共圖書館調查”,調研結果表明,人們使用圖書館的主要動機不是教育,而是休閑消遣。從這以后,美國圖書館協會不再頑固堅持圖書館的教育、教化功能,轉而關注圖書館功能的多元化,尤其是休閑娛樂功能。時代的發展要求圖書館正確定位自身的文化休閑功能,創建發揮文化休閑功能的環境,以藝術休閑、文體休閑、旅游休閑和休閑閱讀等文化娛樂內容增強自身的親和力、吸引力,從而引導大眾休閑。我國圖書館界對于圖書館休閑功能的研究成果較少,對圖書館休閑功能開發的意義及措施的研究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理論構建和實際應用的深度研究尚在探索中。但是對于在校求學的學生來說,無論是學習研究還是娛樂消遣,校圖書館都應該是大學生休閑的首選,引導大學生自由、積極地利用閑暇時間,使他們全面、完整、健康地發展自己。這對圖書館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書的豐富性、設施的人性化、管理的合理化等是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拓展利用體育課這一休閑形式。
體育活動對于身體的放松作用不用多說,大家都是清楚的。對中小學學生“你最喜歡的課程”的調查,相當一部分學生選的是體育課,大學體育課堂因為有更專業的老師,以及根據男女生特點所安排的籃球、溜冰、健美操等選修課,對大多數學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鍛煉器材、場地的使用和開放存在問題,因為涉及維護費用的問題,大部分學校不是免費給學生使用的,甚至一些學校在體育課結束之后,體育場館基本上就不再開放了。先不說其中造成的浪費,對學生來說也不利于他們保持對體育課的長久的興趣。因此,如何發揮好高校體育課的休閑娛樂功能,也是我們現在需要解決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馬惠娣.人類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閑——歷史·文化·哲學的視角[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01).
[2]高德勝.生命—休閑—教育——兼論教育對休閑的排斥[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3]郭清秀.研究生休閑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4]趙允.大學生休閑的現狀、問題及應對[J].中國成人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