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娟
摘要: 本文主要從高效課堂的定義和實現高效課堂的途徑兩個大方面進行了探討,指出要實現高效課堂,首先要做好教師定位。其次是從課前、課上、課后三方面進行分析,并對這三方面進行徹底的改變。
關鍵詞: 高效課堂定義實現途徑
如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高效課堂”的概念逐漸為我們所熟知,同時也出現了許多高效課堂的成功范例。如:山東杜郎口中學“10+35”模式,山東昌樂二中“271”模式,河北圍場天卉中學“大單元教學”,遼寧沈陽立人學校“整體教學系統”,等等。然而也出現了許多披著新課改外衣,舉著素質教育大旗,高喊高效課堂口號,卻又大興應試教育的“歪風邪氣”的做法。這樣的做法歪曲了新課改,尤其是高效課堂的本質,只能將其推向死角,導致其徹底失敗。因此,“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在教學中如何實現高效課堂”成了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也成了關系到新課改成敗的關鍵性問題。
一、高效課堂的定義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
二、實現高效課堂的途徑
一些老師認為高效課堂就是指“高效率”,說白了就是一堂課教師教授的知識達到最大化。這是對高效率的錯誤理解,教師教了多少內容并不等于學生學了多少內容。所以,高效率不是老師教得多,而是學生學得多。真正的高效課堂內涵十分豐富:高效課堂把“自主、合作、探究”當成課改的“六字箴言”加以行動闡述并加以發展,在課堂環節上“落地”為“預習、展示、反饋”,在學習方式上轉化為“獨學、對學、群學”。
1.教師定位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處理好角色、觀念的轉變。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灌輸者、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同時教師又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種引導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而且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激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地向上攀登。要做到這些,教師首先要及時轉變觀念,真正實現從傳統到高效課堂的意識轉變。
2.具體操作
(1)課前
高效課堂需要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學內容是教師課前準備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要高效,教師就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活動。
實現高效課堂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落地”的教學設計。具體說來,教學設計有著比較具體的操作程序,它是科學合理地運用系統理論的思想與方法,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教學觀念、教學經驗、個性風格,分析教學中的問題與要求,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和組合相應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資源,為達到預期的優化教學效果而制定教學實施方案的系統的過程。說白了,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為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
(2)課上
課上分為課堂教學和評價兩部分。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科學的學法指導。為了打造高效課堂,教師除了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更應該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高效課堂應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而這些學習方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整體效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是教學的主導,以點撥啟發為主,通過適當的形式使學生完全動起來,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讓主動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課堂上,教師僅起主持人的作用,進行環節的導入、時間的控制等。
高效課堂需要活躍的課堂狀態,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精心設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課堂活動。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教師要重視營造課堂民主平等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合作,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起學生的良好情緒,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課堂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課堂節奏要隨著學生學習節奏變化而變化,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中還應注重運用各種激勵性評價手段促進學生的積極性,科學地評價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能在互動課堂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評價的手段要多樣化、富有創造性。
教師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明確的指導性、啟迪性和激勵性,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教師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要給予肯定與贊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建立起自信”,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講究評價的藝術,要善于運用語調、眼神、體態、語言等各種手段對學生學習時出現的情況給予及時的評價。除了學習上的良好表現,對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等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從而增強課堂語言教學的思想性。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在評價過程中要區別對待,這樣才能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思維的發展。毫無疑問,恰如其分并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評價是有效課堂的催化劑。
3.課后
課后作業的布置要有針對性、代表性。作業的布置要做到“少”而“精”,首先,作業要“少”,學生才會用心去完成。大量的作業只會使學生敷衍塞責、應付了事,起不到相應的效果。其次,作業要“精”。在量少的同時,作業必須“精”,起到對重點延伸的作用。作業內容要緊扣教材,成為課堂知識的有效延伸。再次,作業還要有層次性。教學中,我們提倡“因材施教”,那么,作業也一樣要“因材布置”。不同的學生,他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不同,對知識的掌握、應用速度也是有差異的。那么,作業也應該是多層次,有區分度的,要因人而異。最后,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化,不要僅僅局限在書面作業上。
三、結語
教育就是盡可能讓學生學會飛翔,并且越飛越高。要讓學生學會飛,前提是準許他飛。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在課堂上灌、講,時間就在這樣的“灌講”中被無情地占去了,流失了。剝奪學生自己學會的權利,自然無法培養出會飛的人。所以,要想讓學生學會飛翔,并且越飛越高,首先就要放開手腳,讓他們在不斷的嘗試中探索出飛翔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九大“教學范式”.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8.
[2]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