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華
在課改熱浪一浪高過一浪的同時,我們還是有必要對新課改實施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某些怪現象進行審慎的冷思考。筆者在聆聽許多教師的課后發現,常見的與教學實踐脫節甚至偏離新課程理念的怪現象主要有“四堂”現象。現逐一解剖。
“怪現象”之一:“滿堂”
“滿堂”即“滿堂灌”因其形式單調、忽視學生個性和認識過程而為人詬病。在一些公開課、觀摩課中也的確是難覓“滿堂”的芳蹤。然而在日常教學中,卻仍然可以見到教師采取注入式硬灌的辦法,站在講臺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一口氣講到底,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究其原因,其一是慣性作用。任何事物一旦形成慣性,往往便很難更改。其二是部分教師有種種顧慮。一些教師唯恐不講不知道,自以為講得越多學生懂得越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三是教師水平和態度。改革傳統教學法,要求教師有高度駕駛教材內容的能力,還要求教師善于精心組織和安排,善于科學設計和引導,還要求必須對學生有探刻的了解。反之,“滿堂灌”對教師來說,既省心又省力。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因此,課堂要留點時間給學生看書、思考、提問、歸納、訓練和鞏固,老師要精講,哪些多講,哪些少講,哪些不講,要因生而異,做到恰到好處。
“怪現象”之二:“哄堂”
一些教師在課堂上頻繁提問,或是非問, 或選擇問, 或填空問, 或自問自答。教師每講完一個問題后都問:是不是?對不對?有些是無疑而問,有些問題淺顯易答,有些問題空而難答,有些則深而難答,而學生回答不一,造成“哄堂”現象。還有,有些教師過度使用討論法,但組織不嚴、誘導和調控不恰當,部分學生在積極討論,部分學生卻借機談些無關討論的內容,部分學生則無所事事,課堂也會出現“哄堂”現象。
以上這些做法,表面上看去,課堂教學氣氛很熱烈,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似乎很完美,但實際上教學效果并不佳。教師按照自己預先設計的教案, 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來追問學生、變相操縱學生, 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形成定勢思維,其思維的火花難以綻放。另外, 頻繁的提問讓學生應接不暇, 學生帶著沉重的精神負擔, 怎么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呢?時間一長, 學生就會感到單調、厭倦。
“怪現象”之三:“冷堂”
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能師生互動、如行云流水,中途不要出現任何疙瘩。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出現“冷堂”:教師口若懸河,提問不斷。而學生卻無動于衷,一臉茫然。老師提出問題后,教室里鴉雀無聲。教師自以為趣味正濃的教學在學生心中卻蕩不起“漣漪”。剖析“冷堂”現象產生原因:第一是教師設計問題偏離學生認知水平,難度過大過深,學生無法思考,無法回答。第二是運用多媒體失度,喧賓奪主。課件設計不合理,大篇幅的文字材料、錄像、動畫、漫畫、圖片、對話、游戲等接踵而至,學生如走馬觀花,留下的只是浮光掠影,難得思考或思考極少。第三是教學雙方缺乏交流互動,教學環節的單一化,甚至就是滿堂看書或滿堂訓練。解決“冷堂”現象,教師應以學定教,精心設計,使問題難易適度,進而激發其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轉變觀念,多媒體的使用要恰到好處。教師還要加強互動交流,學會微笑,學會寬容,使學生感到平等,親切,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怪現象”之四:“拖堂”
“拖堂”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到了規定的下課時間而未按時下課,繼續延長一段教學時間的現象。有的教師拖堂四五分鐘,有的甚至拖到了下一堂課上課時間,還在講臺上滔滔不絕,這引起了學生強烈不滿。究其原因是教師備課不充分,課堂教學設計不合理,課堂上語言不夠精煉,缺乏必要的課堂機智。拖堂表面上看,教師辛苦努力,敬業精神可佳,殊不知,拖堂會帶來多少負面影響。一方面拖堂從時間上打亂了正常教學秩序, 影響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拖堂勢必影響學生的正常休息和身心健康。
教育家鮑爾說:“時間是教育王國的金錢,教育需要時間,它可能而且確實是發生在時間的任何一個瞬間的過程。”教師要精心備課,改進教學方法,控制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自覺”流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合理利用課堂每一分鐘,而要把十分鐘課余時間還給學生們,力戒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