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編輯部
[編者按]:從2001年至今,體育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10年,其間體育課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進步,但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10年之后,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即將頒布,新一階段的體育課程改革又要出發,在此體育課改的重要節點,《體育教學》雜志社邀請諸多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座談,暢談今后的體育課程改革問題。本刊邀請到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衛生分會理事長、原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宋盡賢、北京體育大學教授賴天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毛振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藝中心主任昊鍵、首都體育學院教授王皋華、中國教育報記者李小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藝中心于素梅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杜曉紅以及其他專家進行討論。本期的主題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標是什么?
宋盡賢(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衛生分會理事長,原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
體育課改的目標必須與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整體要求相聯系,有兩點應該強調。
一是,必須明確體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健康素質,主要是身體健康素質。
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教育是培養人的,尤其是義務教育,是公民素質的奠基工程。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明確提出了健康素質。
體育課的設置,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課和學校的體育活動,必須定位在為公民健康素質打好基礎。小學、初中學生的基本健康素質是哪些?什么是主要的?三維健康觀,指的是人的一生,對成年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但對于少年兒童,身體健康是重點,這是人的生長發育規律所決定的,不因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而轉移,也是任何一次體育課程改革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生理學認為,嬰幼兒、兒童、少年乃至青年時期,是為人一生的發展打基礎的關鍵階段。應當十分明確,這個基礎主要是指身體健康,是為人終生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打基礎。過去幾年,在課程標準試驗階段,出現了過分強調三維健康觀,忽略兒童,青少年身體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這個特點,丟掉了重點。
二是,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必須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關于素質教育的要求相適應。
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今后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能否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實現上述兩個轉變的關鍵。
《綱要》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并對“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作了精辟、全面的解釋,要求把“三個堅持”貫穿于培養學生的全過程,并對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作了具體規定。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綱要》系統、科學地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素質教育的經驗,完整,準確地概括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學校教育各個方面的改革,包括學校體育工作,都必須自覺地適應這種發展變化。必須指出,體育課程標準的起草和修訂畢竟都是在《綱要》頒布之前,是否有、有哪些與《綱要》關于素質教育的精神脫節之處,應該認真研究。
例如,《綱要》要求“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我理解“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至少應該是包括義務教育階段的全體學生。現在的課程標準規定了水平1至水平4,我覺得不夠,應該對小學和初中兩個學段在每個學段結束時有一個總體要求。我在沈陽一所小學看到二、三個年級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做最基本的體操展示,前滾翻、前滾翻跪跳起、后滾翻、肩肘倒立等。做得好的學生叫作一梯隊,做得不好的學生是二梯隊。校長介紹說,如果做不好體操,還有跳繩、長跑,或其它的項目。學生在六年級畢業時至少在體育的某一個項目上能夠進入一梯隊,每個學生都以一個健康、快樂、自信的陽光少年的心態進入下一個學段。小學教育要為后面的教育打下基礎,各科教學都應該考慮這個問題。小學的體育課絕對不能教成讓孩子升到初中可以做更復雜的動作時,反而對體育課產生害怕的心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與藝術分社胡濱編輯寫了一篇關于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規定性”的文章(題目為《結合三級課程管理,處理好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材內容的規定性、選擇性和彈性》),談到義務教育階段的規定性體現了國家意志,體現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也體現了地區的氣候條件,要確定一些規定性項目,要求多數學生達到。我贊成他的意見。規定性項目不一定是每個學生都要十全十美地做到,但必須有,過去幾年的問題就在于過分強調了自由、自選。規定和自選是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充分的自由發展,必然以中小學階段規定性為基礎,嚴謹、科學的規定性,必須考慮不同個體的差異,否則規定性也無從實現。教學評價,不同學段重點有所不同,在小學和義務教育階段,更多的不應著重在人文社會等方面,主要是學會怎么跑,怎么翻跟頭。小學一、二年級應該把公民健康素質與義務教育階段孩子應打好什么樣的身體基礎聯系起來。確定什么樣的體質基礎對社會、對人的一生,或者說對下一個學段的體育課教學會起什么樣的促進作用。
※※※※※※※※※※※
教育的發展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要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須進行改革。要把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建設成人力資源強國,就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培養時代發展所需要的創新性人才。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001年啟動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提出來的。體育課程是貫穿基礎教育全過程的一門國家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要進行改革,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
體育課程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東西,但課程改革并非是要“推倒重來…另起爐灶”,它應當是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前進。正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前言中說的那樣:“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以來,體育課程已經經歷了七次改革,每一次體育課程改革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當前的體育課程改革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行體育課程中的一些問題也日益明顯地凸現出來…一因此,體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但由于我們對我國體育課程發展的沿革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到底有哪些歷史經驗值得繼承與發揚,有哪些落后的東西必須摒棄,存在哪些不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問題必須改革,總結與宣傳不夠,致使一些人對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缺乏深刻的認識,甚至產生某種誤解。
我對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談幾點個人粗淺的認識:
一是,有些教育觀念比較陳舊落后。如“師道尊嚴”的問題。在課程教學中,一切都是教師說了算。教師控制一切、指揮一切,沒有確立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個體差異缺乏關注,以教材為中心,以進度為中心,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為此,必須更新觀念,調整好師生關系和教與學的關系。
二是,課程內容過多,規定較死。基礎教育的課程內容必須具有規定性,以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過去的體育課程,在處理規定性與靈活性的關系上,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依然存在內容過多,規定較死的問題。體育課程內容的規定性有其自身的特點,由于體育教材具有多功能性,因此在所規定必修的同類教材中仍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但過去的體育教學大綱只作出了“規定教材”與“自選教材”的區分,對“規定教材”未能根據不同的情況,允許各地各校作進一步的選擇。而且內容也相對過多,又未對重點教材、一般教材與介紹性教材加以區分,致使對某些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能,掌握得并不扎實,未能真正達到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的目的。
三是,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在過去的課程教學中,我們對體育知識技能的教學比較重視,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有所忽視。對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的問題,雖然在課程目標上也有一定的反應,但缺乏內容、方法與評價的支撐。誠然,體育知識技能是體育能力的基礎,但不等于掌握了體育知識技能,就具備了終身體育的能力。這里還有一個轉換的問題,如學習與鍛煉方法的指導及知識技能的運用等問題。
四是,失缺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與方法。過去體育與健康是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并存的,體育課程并不包含健康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賦予了體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并將原來的“體育課程”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為此體育課程必須適應這一新的形勢。
關于體育課程的目標問題。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課程的多元價值與多元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體育課程的學科地位。不足的是新課程未能在提出多元價值與多元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其核心價值與核心目標。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研究室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凱研究員,在2007年全國體育教研員研修班上所作的《新課程改革的進展與發展趨勢》專題報告中指出:任何一門課程都有自己的核心目標,所謂核心目標,就是該課程所特有的,是其它課程所無法取代的,而課程的非核心目標,是與其它課程所共有的。河南開封市基礎教育教研室的趙超君老師在《體育教學》雜志發表的《關于體育課程核心目標與多元目標的思考》一文中也指出:“如果一種課程存在多元價值的話,其中必有一種居于主要地位的價值,即核心價值。核心價值是課程基本特征的反映,也是一種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重要標志。”“課程的核心價值決定并支配著課程的核心目標。如果一種課程存在多元目標,核心目標則是與課程性質和課程核心價值高度吻合,在諸多目標中居于主體和首要地位,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作為思維主線的目標。”“確定一種課程的核心目標要考慮兩點,一是多元目標中非核心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核心目標的實現進程,或者說核心目標的實現進程是實現非核心目標的載體與途徑。二是一種課程的核心目標應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目標。”
我認為張、趙兩位先生的觀點,對我們全面深入地理解體育課程的多元目標是很有幫助的。
耿培新(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與藝術分社社長):
為什么要進行課程改革?從課程歷史來看,過去說社會、學科、學生這三大支柱,要適應這三大支柱總體的發展趨勢。我舉幾個例子,一個是1994年我們參觀日本體育,當時他們在強調快樂體育(當然,不僅是學校體育,整個學校教育都在強調快樂教育)。我們到學校看的課學生都挺喜歡的,但是沒感覺有太多的新意。下午我們去參觀東芝和豐田汽車制造公司,工人的生產狀態就是流水線,從這頭到那頭,廠房非常大,車過來了,工人跑過去負責保險杠安裝,這一切工人都是在高強度跑的過程中完成的。我問工人,學校強調的是快樂教育,畢業后你能適應這種快節奏、高強度的社會生活嗎?他們回答說,我們強調的快樂教育不是說學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完全從興趣這個角度出發,而是要讓我們成功的學習一些東西,從成功中體驗一些東西,得到一種快樂,將來學校培養的人還是能適應社會。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我的一個學生,他是神州5號二組的一個副組長,轉軌期間,他兩天睡了不到6個小時,那些年輕的小伙子基本上連軸轉,也就是說,要搞世界頂尖的利技,如果沒有良好的體質,也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學生畢業是要適應社會的,這是一個規律。我經常看到有人退休之后,自己想辦法健身,但是健身需要很多方法,自己沒有知識、技能、方法,只能跟人家學。所以知識技能和將來的發展必然是應該有一些聯系的。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什么,為什么要進行課程改革?最后都離不開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個人發展,還有學科本身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但是10年前課改的時候,我們沒有理清楚,過去我們說的三足鼎立的東西被這次課改砍掉了知識技能這塊,雖然課標沒有明確說淡化技術,但是有專家提出來淡化技術,目標是空泛的,導致老師不會上課了,被下崗了,我們一定要遵循課程和人的發展規律。否則必定要吃虧,所以為什么要改,課改的目標是什么,最終還是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這是適應社會,最后讓學生能夠終身健康發展,這是適應人的發展。現在強調體育功能和價值,在義務教育階段最基本的價值是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身體的正常發育、體能的正常發展和基本知識技能的掌握,一定要有主有次,不能主次顛倒。《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公布之前做了一個1985-2005年學生體質健康整體狀況的調查,1995年的時候是學生體質健康最好的時候,從1995年開始各項指標全都開始下降,這和學校體育的目標、學校體育的改革都有關系,學校體育如果要做些什么事的話,從中小學階段,從義務教育來說,是對全體適齡兒童必須進行的義務性的教育,既是學生學習的權利,又是學生學習的義務,義務就帶有強制性,所以這次課程標準頒布,規定性和選擇性是什么關系,首先必須按法辦事,義務教育法就是這樣規定的,規定學生有義務有權利,而且家長也有權利有義務,必須要保證,國家就更要保證,而這個基本的保證是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的體育課程占得比例較大,小學占第三位,中學占第四位。課程為什么這么沒置,不把體育放在第七第八位呢?就是必須在這個階段發展學生,從社會需要來說課程需要改革,不斷的適應社會的需要;從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要改,但是不能改偏了,改偏了之后就會出問題,現在問題就出現在怎么看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教育領域里面很大程度上有點脫離社會需要,過分強調學生自己發展,學生自己發展本身不是什么壞事,但是現在的課程設置丟掉了一些基本可發展的基礎,你讓學生再去發展,他如何發展?如果我是校長。體育老師該干什么,我首先就是要你保證孩子的身體正常發育,健康的成長,然后學會一些知識方法,其他的不是附屬的,是在身體和心理都統一有的。所以這些都應該突出一個主要的價值,把體育作為一種手段、一種載體,促進人的整體的發展,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有些東西可能會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