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泰
這些國際危機在不同程度上都牽涉到中國國家安全利益。應對稍有不慎,即會波及中國。對中國而言,今年國際形勢之嚴峻,較之去年,并無遜色
2010年,中國周邊形勢嚴峻,東海、南海、黃海,驚濤駭浪迭起,陣陣罡風撲面而來。2011年阿拉伯之春發軔,一系列國際事件以暴烈的形式登場,彼伏此起,令人應接不暇。舉其犖犖大端,阿拉伯連環變局、本·拉登殞命、卡扎菲斃命、敘利亞動亂、伊朗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一浪高過一浪,不知伊于胡底。
這些國際危機在不同程度上都牽涉到中國國家安全利益。應對稍有不慎,即會波及中國。對中國而言,今年國際形勢之嚴峻,較之去年,并無遜色。
中華民族正處在復興的關鍵時刻。中國崛起未竟,在周邊乃至在全球范圍,出現若干股嫉視乃至敵視中國的逆流,并且呈現逆流正在匯集直逼國門的跡象。未來動向究竟如何?對此,亟待正視并化解之。
當前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內外矛盾隱忍未發,處于歷史長河的間隙期。在國際沖突和國內社會矛盾交叉作用之下,這個間隙期的長度畢竟有限。政治智慧在于,在間隙期內如何對不利因素進行“無害處理”。如果中國能安然度過這個間隙期,國力必然又上一個臺階。屆時國際敵對勢力要對付中國,成本太大,風險太高,一時又難以奏效,很可能訴諸于如何同中國磋商,在處理國際事務中重新界定利益范圍了。
大致說來,在間隙期內,中國在應對挑戰時有兩個因素需要考量:
其一,中國作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與“老大”對峙時有一層隱憂。處在非“老二”的其他位置,都不至于視之為非要去之而后快的對象。“老二”卻往往成為眾矢之的,不但被“老大”視為眼中釘,在“老大”策動之下,連小輩都會群起而攻之。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之前,位居“老大”的英國面臨“老二”德國的緊逼,不就曾聯合“老三”、“老四”等與“老二”兵刃相見了嗎?
其二,在間隙期內,假如中國在內政問題上變生肘腋,或者在一場國際軍事危機中橫逆自來,則民族復興大業可能成為夢幻泡影。恰如一個人即將抬頭然而尚未抬起頭來之際,被對手猛地把他的頭按捺下去,就此低頭服小;一旦他真的抬起頭來,站穩了腳跟,旁人就難以打壓他了。
中國把新世紀頭二十年視為“戰略機遇期”,說到底,也就是立足于在此期間可以把美、中兩國迎頭相撞的可能性排除在外的估計。戰略機遇期的重要性恰在于此。
過去美國對華戰略的制定,僅受制于兩國意識形態差別以及利益沖突而已。今后則不然,還要受到兩國孰居老大的考量的牽制,而這層考量是基于結構性的矛盾,難以調和。
此外,在新的一年里,中國還要在東、西兩邊遇到新挑戰,均不能等閑視之。東邊的挑戰主要是朝鮮半島的局勢穩定問題。
西邊的挑戰源自在伊朗爆發的戰爭。一些西方國家領袖懷疑短期內伊朗可能擁有核彈,這成為他們驅之不去的夢魘。原因包括:伊朗核彈成為“伊斯蘭核彈”,猶如給伊斯蘭教極端勢力打了一劑強心針,勢必加強挑戰西方“核心利益”;伊朗核導彈足以囊括羅馬、巴黎、柏林、倫敦等歐洲大都市在其核打擊范圍內,在危機階段,歐洲一夕數驚矣;以色列國策不容伊朗擁有核彈,然而,即使以色列單方動武,惹出麻煩,最終仍要由美國“埋單”。
前不久,伊朗導彈試驗中心發生爆炸,最近美國新型無人偵察機入侵伊朗被繳獲等事件,是西方發動“秘密戰”的事例,屬于軍事襲擊的前奏,足證西方動武已經迫在眉睫。一旦西方動武,油價必然飆升,勢將波及中國石油進口及中國在伊朗的投資項目,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也會影響中國西陲的安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