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平
凱恩斯試圖通過人為地刺激避免蕭條,凱恩斯主意的反對者,則強調順其自然,讓市場經濟機制發揮作用。這里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危機。
迄今以來的人類歷史就是一波接一波、一個周期接一個周期地向前發展,沒有周期的發展是不可理喻的。在馬克思的經濟學里,經濟周期通常表現為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是周而復始的,所不同的是有時候周期長一點,有時候周期短一點,有時候這個階段長一點,另外的階段短一點。當然,人們都希望高漲階段越長越好,最好永遠是高漲階段。然而正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永遠都是夏天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可能永遠都是高潮。
我們經常講市場經濟的機制,事實上,危機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機制。在市場經濟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那些引領經濟快速發展的產業領域,通常會吸引大量的投資。人們高歌猛進,其中就會不乏泡沫,危機就是為快速前進的經濟列車踩剎車,就是要把快速發展時期積累的問題集中地、一次性地加以解決,就是要強制性地擠出泡沫,強制性地淘汰落后,調整和提升結構,刺激創新。馬克思曾經指出,固定資本的更新是資本主義走出危機的契機,講的正是這個意思。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經濟周期中危機階段的強制性淘汰,或許就不會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國家所以能夠不斷創新,大概就在于危機的強制性。
有時人們把危機當作不好的事情,馬克思曾經以社會計劃地分配社會勞動取消市場經濟的設想消除經濟危機。然而,實踐中由于計劃者的知識和信息有限,加之特別強烈的主觀價值取向,結果人為地制造了更大的危機。人們所以最終通過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實踐的比較選擇了市場經濟,就是因為相比較而言,市場經濟的社會組織成本更小。
凱恩斯的整個設想就是要通過政府擴大支出,注入貨幣刺激復蘇。然而經濟危機所以爆發,這其中通常有結構問題、產能過剩問題。大量貨幣的注入只能“平面”地恢復,只能在更大規模上復制原來的產業結構,甚至使結構問題、產能過剩問題更嚴重了。應當認識到淘汰的積極作用,沒有淘汰就沒有調整和重組。凱恩斯的經濟政策主張是一種淡化淘汰的平面復蘇,取消淘汰的更大規模的復蘇只能是滯脹。這樣的復蘇是靠外力打“強心劑”恢復起來的,一旦停止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種“強心劑”,經濟就會二次跌入低谷。
危機的意義如此,接受了市場經濟就得接受市場經濟的機制,危機就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機制。凱恩斯主義的問題在于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或者說對此點認識不夠。既然危機如同人體感冒發燒一樣,就應當以平常心對待危機,千萬不能反映過度。感冒本來是排毒,是人體的自然調整,感冒一來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其深層次的矛盾卻被掩蓋。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歷史以及經濟理論的演繹,正是說明面對危機不能反應過度。過度的反應可能會人為地制造短暫的復蘇和繁榮,但接下來的必定是滯脹。有學者曾經作過如此的評論:自從凱恩斯主義誕生以后,西方民主政府再也不用擔心由于經濟蕭條導致本屆政府的下臺了,他們完全可以花錢制造一場繁榮,然而緊接著而來的便是滯脹。面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危機,我們多少有點反應過度。我們應當做的是健全和修補市場,尊重市場,而不是頻繁地宏觀調控。這就是西方宏觀調控理論遺產的現實意義。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馬靜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