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下帷幕,在明確2012年宏觀經濟五大任務以及穩大局、穩政策、穩增長、穩預期的主基調之下,“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成為了此次會議的亮點之一。可以說這既是踐行“十二五”時期向擴大內需轉變的重要舉措,也表明中國正力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變財富分配失衡,推動中國經濟從“國富”向“民富”轉型的新起點。
回顧中國經濟30多年的發展歷程,擺脫“貧困陷阱”,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是十分成功的。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正趕上了全球產業與貿易分工體系重組的浪潮,中國利用自身優勢不僅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也實現了向以外需為驅動的生產型大國的第一次轉型。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發展中的問題依然突出,這其中內需發展失衡是中國經濟深層次矛盾的核心。而導致我國內需長期遲遲難以啟動、最終消費不足,則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環節的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直接相關。在初次分配中,目前存在 “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工資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低”以及“勞動要素在企業內部分配中比重低”的“三低”現象;在再次分配環節中,國有企業經營性資本收益向居民轉移機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居民收入的“逆調節”問題較為突出。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國民收入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消費占GDP比重持續下降,這是制約內需增長的根本因素。
當前,世界形勢急劇變化,其前景更是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歐美債務危機的影響日益加深,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個特定背景下,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何去何從?國家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改變收入分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這就劍指矛盾要害,抓住了“牛鼻子”。
把蛋糕做大還要分好,中國的“民富”課題依然任重道遠。首先,“民富優先”的更大意義在于政府讓利,這勢必要求提高居民收入,從而降低政府所得在GDP中的比重。這些年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要遠遠超過工資收入性增長,今年中國財政收入突破10萬億規模又幾成定局。如何通過全面降低宏觀稅負真正做到“還富于民”?如何真正落實提高“中等收入比重”的承諾?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其次,“民富”離不開對私人產權的保護。完善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制度是中產階級壯大的前提條件。創造“國家創基業,企業創財富,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的大格局,保護私有財產有助于創造出良好的市場投資環境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進而催生新的中產階級。
此外,要強化“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國再分配機制的“逆向調節”問題較為突出,所以,深層次改革要擴展到初次分配環節包括“工資、保險、福利”三位一體的薪酬體系和稅制的改革,實施“調高、擴中、提低”的戰略,以擴大中產階級的比重。
最后,針對高房價扼殺中國中產階級的現狀,對住房制度和供給體系應進行徹底改革,要盡快啟動住房市場“雙軌制”,將投資性需求和奢侈性住房交由市場,而對真正出于消費性住房需求的交由政府,并根據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對土地供應和金融支持做出合理安排。
中國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以往的國家盈利模式正面臨著重大挑戰,它將涉及一國整體的發展路徑和動力結構的轉換。而從“國富”到“民富”的二次轉型,不僅能夠釋放出更大的內需活力,也將是中國經濟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