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強
新觀念新思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遠的不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就是明證,沒有1978年5月掀起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對個人迷信和一系列錯誤觀念的破除,就很難想象有隨之而來的在全國開始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一部《天演論》為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武器,極大地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那么是什么原因和動力推動了人們觀念的變革和思想的解放?其中作為在社會發展中起特殊作用的干部群體,他們的發展理念、思想觀念演進的動力又來自什么呢?其中有哪些規律可循?搞清楚這些問題對于正確引導干部的觀念變革,對于找尋正確的前進方向,對于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萬物進化的基本規律。干部的觀念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相應演進的。那么是社會的發展影響了干部觀念的改變,還是干部觀念的變化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好像是一個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實際上它們是一個內因與外因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總體上分析,干部觀念演進的動力,一是來自外在的壓力,二是源于自身內在的要求,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轉型與新形勢要求干部轉變觀念
一是社會轉型整體上推動了干部觀念的改變。社會轉型是一個社會的結構性變遷,是整個系統的改變。中國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集權走向民主,從一個聲音到多種聲音,等等。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人必須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順應發展潮流,跟上時代步伐,這是時勢所迫、時代所迫。作為領導干部更要走在時代前列,要吐故納新,拋棄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用新的思想觀念武裝自己。
二是新的政治政策形勢的要求。毛主席曾經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社會發展是過程和階段的統一,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干部應當具備一些基本的素質,如口頭表達能力、文字寫作能力、統籌協調能力、發動群眾的能力,等等。但在發展的每個階段由于面臨的任務不同,對干部提出的要求就不同,戰爭時期與建設時期,對干部的要求顯然是不一樣的。改革開放初期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情況也大不相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面臨的新的矛盾,對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明確指出各級干部需要提高六個本領:激發創造活力的本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協調利益關系的本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開展群眾工作的本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每個領導干部都必須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這既是要求,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體現。
考核與政府職能轉變要求干部轉變觀念
三是具體的考核指標和晉級晉升的要求。有什么樣的考核標準就會有什么應對思想,特別是當這種考核和個人的具體晉升晉級聯系在一起時,圍繞某個重點關鍵考核指標會形成一系列特定的價值取向和一整套的觀念思維。例如,圍繞GDP增長這個指標,全國都在跟著它轉,效率、速度、招商引資、人員配置、工作重心等都是圍繞它來進行,至于環境保護、資源消耗、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等都統統放在一邊了。指揮棒的改變,中國發展價值取向的改變,也正在改變和必將徹底改變領導干部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此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這種自上而下的政治影響,既反映了現階段執政理念的進步,又指明了干部觀念的本位。
四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影響。中國向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道路邁進的過程中,衍生了一套新的價值觀念體系。特別是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的邁進過程中,干部的主體意識經歷了“聚——散——聚”的轉變。大致在1992年之前,計劃經濟色彩較濃,干部的管理意識強,如征稅收費、管控計劃生育、組織義務勞動等,干部儼然是經濟社會的組織者;1992年之后的很長時間里,干部的領導作用變弱,市場這一社會形式逐漸將這一群體擠出社會經濟的中心地帶,干部的主體意識漸趨松散;2000年之后,公平公正、科學發展以及保增長、保就業、保穩定等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公權力密切聯系的干部再度返歸組織者和實施者的角色,其主體意識再度增強。不同的是,干部們從以前僅僅的管制者、管理者已經漸漸變為服務者,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五是發展中新的矛盾和問題的解決要求干部具有新的思維?,F實生活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對人的影響巨大。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問題的數量、覆蓋面、深刻性、復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在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使中國永遠保持一種不斷向上的發展態勢,不僅需要領導干部有面對困難的勇氣,還要有解決問題的新思維、新方法,為此必須不斷學習,向實踐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國內外一切進步的東西學習,再加以融會貫通,形成解決本地方本部門的有效思路。
傳媒與外來文化推動干部轉變觀念
六是大眾傳媒的強力影響。信息時代使社會溝通變得更快捷、更順暢,使公眾對多元化的社會觀念越來越包容,對公正公平公開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干部的思維和行動在以網絡為特征的信息化時代變得更加急速。網絡語言、網絡思維、對虛擬社會的管理等所有全新的情況,要求干部們必須迅速轉變觀念,提高能力,應對挑戰。
七是外來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推動。全球是一個共同體,國際化已經成為今天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世界各國各民族都在相互影響,這個趨勢只會加強不會消弱。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在與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得到了升華,包括管理者在內所有中國人都受到了這些文化的影響。2001年11月中國加入WTO,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入世十年的實踐證明,它不僅使中國贏得了發展機會,加快了中國的改革進程,而且使我們的干部更新了觀念,開闊了視野,經受了鍛煉。
推動干部觀念改變的力量是多方面的,還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危機意識,作為與不作為意識,不斷進取和建設性的批判精神,等等。而在同樣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自己想要改變。所謂心態決定事態,外在環境對人產生改變也要通過人的內在轉化才能起作用。因此,要改變我們的社會,必須要設法用體制、用制度改變我們的觀念,其中領導干部首當其沖。要讓懶漢思想、得過且過的思想、不作為的思想等在現代化建設的洗禮中得到徹底改變。
干部觀念演進的規律
干部觀念的演進是有規律可循的。第一,觀念總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內在要求。觀念是時代的產物,落后于時代的觀念必然要被時代所拋棄,而過于脫離時代的觀念往往會成為空中樓閣,失去指導現實的意義。第二,干部觀念的演進有明顯的階段性。事物發展的進程在客觀上影響了干部的思想觀念,人的認識總是隨著實踐的推進而不斷深化。第三,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要求和引導密切關聯。第四,干部觀念的演進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想解放氛圍有密切關系。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和一個打開國門搞建設的國家,對人的觀念的造就有完全不同的作用。第五,干部觀念的演進還會呈現明顯的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知識結構的差異性。為此,在轉變、塑造與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干部觀念時,應當區別對待,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
(作者為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責編/李逸浩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