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文 高闊
2011年,在西方發達國家,涌動著一股躁動青年形成的暗流。金融危機后,公共開支大幅度削減、學費提高和失業率驟升是導致西方青年上街游行的誘因。除此之外,西方青年上演街頭政治的部分原因植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結構。
黨爭促成青年心理落差
在西方國家多黨競爭的體制下,為了在大選中獲取執政地位,各黨都要提出各種惠民政策,增加自己支持率。但是,上臺執政之后,政客們就必須采取“務實”的政策了。總體上說,青年在西方社會中是比較弱勢的群體,利益難免受到忽視。以英國為例,2010年11月,英國政府決定削減40%的高等教育經費以緩解財政壓力。為解決由此產生的教育經費不足問題,從2012年開始,英國將取消現行的高等教育收費上限,由各大學根據具體情況確定自己的收費標準,此舉引發了大規模的學生抗議。而就在幾個月前的大選中,自由民主黨還信誓旦旦地反對學費上漲,當抗議學生聚集到自民黨總部要求他們兌現競選承諾時,已經出任聯合政府副首相的自民黨領袖克萊格卻把責任推給保守黨,說這是因為自民黨在大選中沒有取得絕對多數的勝利,不得不在政策上做出妥協和讓步,這種說法顯然無法說服群情激奮的學生。
社會結構多元化
西方國家的高福利政策以及不斷宣揚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每年都為他們吸引來大批外國移民。移民的到來不僅為西方國家帶來了大筆資金和人才資源,同樣也帶來了少數族裔與本土居民間隱性或顯性的種族歧視問題,甚至引發沖突。這次倫敦騷亂的導火索就源于一名黑人被警察槍殺。英國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警察在治安事件上對黑人與當地白人的態度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對待黑人往往野蠻粗暴。發生于2005年的巴黎騷亂,起因與倫敦騷亂如出一轍。因此外來移民所導致的社會結構多元化問題應引發人們的深思。
發達國家高福利的弊端日益顯現,財政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巨額的福利開支已經讓西方國家不堪重負。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國家政府面臨兩難局面,此時如果削減社會福利開支,顯然會遭到民眾的強烈抗議,甚至導致政府的垮臺;如果不削減開支,政府負債持續攀升,將使本已處于危機中的經濟雪上加霜。但是這種高福利的社會政策必須進行改革。在高福利國家,公民通常非常在意自己的生活水準,工作時間一再縮短的同時,工資水平卻依然很高,使得福利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下降。但是,改革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并不是平均分配的,青年作為比較弱勢的社會群體,不得不為這些“面向未來”的改革措施做出更多犧牲。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歐洲所)
責編/劉建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