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夫
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財力的增長,政府財政投入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市改造工程、公共設施建設工程會越來越多,為適應此項工作需要,各地相繼成立了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機構,審計機關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政府投資項目的審計任務。對于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我國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比較完善的法規和程序,任務重,風險大。
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風險:
廉潔風險。工程建設是腐敗高發領域,掌管工程發包的領導和主管人員是行賄的主要對象,工程竣工決算審計人員同樣是行賄者的進攻對象,幾千萬、上億的工程,審計人員只要手松一松,幾百萬、上千萬的不義之財就流進了私人腰包。
安全風險。工程建設雖說由監理機構在執行監管,表面上看,好像與審計部門無關,其實不然,如果一旦出現重大安全事故,而工程又經過了審計,審計是脫不了干系的。除設計原因和重大自然災害外,安全事故大多是承建方偷工減料造成的,人家會說,你們不是審計過嗎?怎么沒有發現?審計是吃干飯的?
質量風險。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比財務收支審計,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要復雜煩瑣得多,而且貓膩多,所以工程建設利潤特別高。有如下幾方面的情況,容易出現質量問題:一是事項多,工程從地下到空中,幾百種材料,幾十道工序;二是材料品牌多樣,規格多樣,價格多樣,質量多樣。目前執行的價格標準大多由地方發布的單一價格信息。不同品牌、不同質量、不同時間,執行同一價格,顯然是不合理的;三是隱蔽工程簽證不一定靠得住。有的是簽證人員徇私舞弊,有的是簽證人員不懂業務。筆者就曾碰到這樣一個例子:某單位建一幢辦公大樓,地下挖土簽證證明取走了長多少米、寬多少米、深多少米的土,土質是五類標準,簽證人員寫上:情況屬實。審計人員當時考慮,根據本地經常碰上的情況,按這樣的深度,是不可能有五類土質的,只能是二類土,按當時的定額標準,二類與五類每立方土相差近90元費用。審計人員詢問簽證人員,當時地下取土是否用了打鉆和爆破?簽證人員說沒有,問他為什么簽字,他說不知道寫土質類別是什么意思;四是審計機關對投資項目審計經驗不足且人才缺乏;五是審計機關對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沒有全國統一規范性章程。
公正風險。政府投資項目是塊“肥肉”,是老板的眼饞點、想撈取好處者的用心點、領導的關心點、百姓的關注點,在審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上打招呼的、遞條子的、暗示的。有的是領導暗示,有的是親戚朋友、同事、戰友說情的,還有的與審計人員有切身利益的,審計人員沒有堅定的立場,就會有失公正和客觀。
如何防范這些風險,筆者認為一是應當制定政府投資項目審計管理規定,從質量控制、行為規范、責任追究、獎勵措施等方面作出硬性規定。高質量是審計的目的,質量控制是規定的重中之重。質量控制應該明確規定審計人員依據什么程序、什么規定、怎么樣審計,要特別注重復審制。行為規范是審計質量的保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范,出不了高質量的審計結果。在行為規范中,應該明確幾條鐵的紀律,告訴審計人員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同時實行回避制。責任追究可以亡羊補牢,警示后來者。在責任追究中,對于審計人員貪贓枉法的要嚴厲處罰;二是要強化廉政教育,投資項目審計是真正的常在河邊走,稍不留神就會濕腳;三是加強審計人員培訓工作。培訓的內容不應只限于審計知識和技術,還要培訓嚴謹、細致的工作風,不怕煩瑣的工作態度;四是加強監督,盡管有各種規定,但外部環境的誘惑是巨大的,不可否認,會有少數人經不起誘惑,應該加強監督,審計機關內部強化監督,還要利用社會監督,盡量減少腐敗行為的發生;五是審計應全程跟蹤,隨時記錄取證,以減少審計的失誤。
(作者單位:新余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