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林
今天,微博上給出一個“童年最喜歡的游戲”的話題。提到童年,思緒不住地翻滾,那塵封已久的記憶,又浮現在腦海。小的時候,農村小學的條件差,祠堂就是我們的教室,屋前的曬谷場,順便成了我們的體育場,一至三年級的復式班,所有課程,語文、算術、音樂、體育,就一個老師,上了三年級上二年級,上完二年級再教一年級,循環往復,從早到晚,一包到底。所謂的體育課,也就是到曬谷場上做做游戲,什么老鷹抓小雞啦、坐翹翹板啦、擊鼓傳花啦等等,而在諸多的游戲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要數擊鼓傳花了。
談到擊鼓傳花,相信在那個年代的孩子,大多是玩過的,就是將全班的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圈后蹲下,選出一個鼓手坐在圓心,蒙上眼睛,準備好一朵紅花,握在一個同學手上,老師一喊開始,鼓手開始擊鼓,鼓聲一響,紅花就開始傳遞,鼓聲一停,紅花落到誰的手上,誰就得表演節目。其實節目也很簡單,唱一首歌,講一個小故事,背幾條語錄,甚至喊幾句山歌、翻幾個鷂子、扮幾個鬼臉都行,節目表演得好的還會有獎勵。說是獎勵,其實只不過就是老師肯定的笑臉和鼓勵的掌聲而已!開初大家很是害怕,生怕那倒霉的紅花會落到自己手中。記得第一次中彩后,窘得差點要哭了,在老師的鼓勵下,結結巴巴的,總算講完了一個小故事,講完之后,老師拼命的鼓掌,于是,同學們也跟著拍手,得到老師的肯定后,心里又開始得意了起來。后來,慢慢發現,老師很人性化,只要你積極參與表演,他都會給予獎勵。于是人人都渴望幸運能夠降臨,渴望那紅花能落到自己手里。當然,同學們對于紅花的渴求,顯然不是為了紅花本身,而是為了有個表現機會。老師似乎明白了我們的心思,從那一刻起對規則又稍稍作了些改動,規定紅花如果落在了已經表演過節目的同學手中時,則向下順延,算是落在了下一位沒有表演過節目的同學頭上。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創意,使得人人都有了機會。從此,每每上體育課的頭一天晚上,我就會精心準備好幾個小故事,希望能夠露臉……
就是這么一種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游戲,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無比的快樂。
參加工作后的一年春節期間,兒時的幾個同學,相邀去拜望教會我們寫自己名字的這位老師。老人已經退休,正坐在“體育場”曬太陽,一陣噓寒問暖之后,很自然的談起了童年的趣事,不免又講起了擊鼓傳花。我問老師,當時為什么會那么熱衷這種小游戲時,老師頓了頓說,一方面是條件限制,那時藍球、排球看都沒有看過,更不用說玩了,因陋就簡只能做那些小游戲;之所以熱衷于擊鼓傳花,是因為孩子們的天份不同,有的喜歡唱歌、有的喜歡跳舞、有的喜歡運動,還有一些和你一樣喜歡故事;而這種小游戲恰恰最能釋放每一個孩子的天性,體現每一個孩子的天份,進而培養每一個孩子的興趣;其實,老師能教你們多少,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作為老師,尤其是一個小學老師,首先是要愛孩子、懂孩子,釋放孩子的天性,發現孩子的天份,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沒有什么是學不成的,所謂因材施教,其真義大概就在這里吧!
老師的一番話,使我恍然大悟。對啊,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小游戲,再加上一個懂孩子的好老師,讓我兒時伙伴的天份,得到了盡情的發揮,那個喜歡唱歌的成了小有名氣的歌星,那個喜歡背語錄的成了一個什么長,那個喜歡翻鷂子的成了體育老師,還有……。對了,忘了交待一下我自己,我嘛,也沒怎么變,還是喜歡收集和編些小故事。
寫到這里,關于游戲的話題本該結束了,但一想到當下的教育,一聽到那些為當前教育開脫的比如辦學條件、教師待遇、教師地位等理由時,我不想在這里提起那些教授與叫獸、專家與磚家的怪談,可是,又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我的老師。社會需要好老師??!但愿他那種師風師德能象擊鼓傳花中的紅花一樣,一手一手傳承下來,給我們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一個陽光燦爛的明天,直到永遠。
(作者單位:寧都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