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鴻
評陳澄唱腔藝術的成就
陳澄是一位藝術功力十分全面的難得人才。不過,看過陳澄演出的人,首先贊賞的都是她的唱腔藝術。
陳澄的演唱音域寬廣,方法講究,音色圓渾,韻味獨特,表現力豐富,既展示淮劇聲腔的傳統特色,又具有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多種藝術元素;特別是她在多部作品塑造主要人物的大段唱腔中,以自己獨特風格的酣暢淋漓、極具氣勢的演唱,充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形成了震撼觀眾的感染力和沖擊力。這些,就是陳澄演唱藝術的魅力所在。
我國的民族戲曲是綜合藝術,但同時它又是以唱為主的藝術。在戲曲產生、發展的過程中,從聲腔的孕育產生到流傳衍變為各個劇種,再發展形成各種藝術流派,唱始終是戲曲表演藝術的主要手段,乃至于在舊時文化習慣中把演戲稱為“唱戲”,把看戲說成“聽戲”。淮劇更被觀眾昵稱為“唱不死的淮劇”。至今,戲曲藝術的流傳,仍然以優秀演員的優美唱段流傳為主要手段。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唱腔藝術是當下我國民族戲曲發展中的一個軟肋。因此,陳澄的唱腔藝術的成就,尤其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一、特有的藝術教育與扎實的幼功
陳澄所接受的特有的藝術教育,來自她身處的淮劇藝術世家和她少年時代就走進的鹽城魯迅藝術學校。
陳澄的父親陳德林是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淮劇陳派藝術的創立人。母親黃素萍是父親藝術事業上的得力助手,同樣也是造詣深厚的淮劇表演藝術家。由于父親、特別是母親的呵護與精心調教,在幼年時代,陳澄的藝術天賦就得到啟迪和開發。她四歲便在家鄉泰州市公園露天舞臺上登臺演唱民歌《手拿碟兒敲起來》。五歲時,她在市體育場一個大型晚會上,演唱淮劇《十五貫-堂審》一折中蘇戌娟的一段頗有難度的【淮調】,唱得字正音準,有味有情,被觀眾視為淮劇“小神童”。到了十歲,陳澄隨父母到上海參加了“上海市第46期星期廣播演唱會”,與淮劇名家筱文艷、何叫天、馬秀英同臺演出,她演唱《趙五娘·書房會》,一段近200句唱詞的【自由調】,唱得穩穩當當、疾徐有致、聲情并茂、滴水不漏。上海的“淮迷”觀眾們不由得贊嘆她幼功了得,一段演唱中,響起了19次熱烈掌聲。
陳澄十五歲時在父母鼓勵下順利考入了鹽城魯迅藝術學校。“魯藝”這所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聞名的藝術學校,教學環境優良,師資力量雄厚。在這里,陳澄受到了系統而嚴謹的“科班教育”。在戲曲聲樂方面,辨音、練聲、習腔,老師教得一絲不茍,陳澄學得刻苦認真。五年后畢業時,陳澄是畢業生中各科成績全優的尖子。
這種良好的藝術教育和扎實的幼功,不僅為陳澄的演唱藝術奠定了基礎,也引導她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二、變聲期的挫折與契機
進“魯藝”第二年,16歲的陳澄遭遇了變聲的困頓,原來一副天生的又亮又脆的嗓子,一下子失去了高音,變得沉悶甚至嘶啞。這時候,父母和師長們除了干著急外,只有心理疏導以及幫助陳澄用多種辦法保護嗓音,以求安全度過變聲期。然而,陳澄并沒有因此陷入焦躁不安,更沒有因此失去信心。好強的她苦苦思索突破困頓的途徑。她根據自己當時的嗓音情況,找來了越劇名小生趙志剛和滬劇名小生孫徐春的唱段錄音,認真研習,仔細揣摩。不久她竟能在學校聯歡會上演唱越劇和滬劇小生的著名唱段了。她演唱的越劇尹派小生的唱段《浪蕩子》,甚至在鹽城電臺錄音播放。這一招看似困境中的突圍,實際上成了陳澄修煉和提高演唱技術的契機。由此她開始廣泛涉獵和研習戲曲其他劇種各個行當的唱段,把人家的優長之處,千方百計拿來為我所用,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演唱。至今,陳澄不僅能即興反串京劇、越劇,滬劇、錫劇、揚劇、黃梅戲等劇種的角色,更值得稱道的是在她參與創作的許多淮劇唱段中,總是或多或少地滲進了這些兄弟劇種的元素。
由于能科學對待,陳澄在兩年之后漸漸走出了變聲期。她的演唱藝術走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三、有的放矢,傳承淮劇傳統的精髓
任何戲曲劇種唱腔藝術的發展創新,都不能離開本劇種的傳統與特色。淮劇在產生初期曾是以唱為主的戲劇,在發展豐富、逐步走向成熟以后,唱仍然是淮劇表演藝術的主要手段。淮劇唱腔極富地方特色,粗獷而有韻味,或剛勁、或委婉,擅長抒情;唱詞通俗易懂,平仄上口;句式、板式富于變化,流暢動聽。大凡淮劇著名演員,十有八九都是以唱取勝。歷史上淮劇藝術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以流行區域不同,淮劇有南派(海派)、北派(本土淮劇)、東路、西路之分。以演員個人風格區別,有筱派(筱文艷)、何派(何叫天)、馬派(馬麟童)、徐派(徐桂芳)、周派(周筱芳)、李派(李少林)、陳派(陳德林)等主要流派。在異彩紛呈的淮劇聲腔百花園里,陳澄根據旦行和自身演唱條件的實際,在充分把握本土淮劇藝術特色的基礎上,下苦功研習和掌握筱派和馬派(馬秀英)藝術,而傳承和發展陳派(陳德林、黃素萍)藝術則貫穿于她藝術成長的整個歷程之中。
“魯藝”的課程,讓陳澄對本土淮劇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認知。藝校三年級的時候,在蒯云霞老師的指導下,陳澄主演了傳統戲《金水橋》。《金水橋》是本土淮劇有代表性的保留劇目,此劇唱腔極具淮劇傳統特色,一向為觀眾歡迎和喜愛。陳澄在劇中成功地飾演了銀屏公主,“綁子上殿”一折大段唱腔,陳澄唱得字正腔圓,韻味濃郁,受到觀眾一致稱贊。勤學苦練,使陳澄的藝術功力不斷長進。
藝校四年級時,學校組織排練淮劇“九蓮十三英”中的骨子老戲《牙痕記》。這是筱派藝術的代表作。陳澄被分配擔任劇中女主角李氏,這正是筱文艷主演的角色,陳澄有了學習和把握筱派藝術的良機。但不可能請筱老師當面指導怎么辦?陳澄找到筱老師的錄音,一遍遍地聽,一遍遍地揣摩,一遍遍地習唱。她終于逐步領略和把握了筱文艷清麗婉轉、韻律有致的演唱風格;并對筱老師中年以后唱腔具有一種滄桑感有了自己特別的感受;同時她努力體驗筱老師底蘊深厚的過硬唱功,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要化為自己的演唱。《牙痕記》的排演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學校組織該劇到淮劇流行區域興化掛牌賣票演出,連演幾十場,場場客滿。陳澄唱紅了興化,也被圈內人士稱贊“表演人竅了”、“有角兒樣了”。
陳澄第二次主演《牙痕記》是從戲校畢業被挑選分配到江蘇省淮劇團正式工作的時候。這一回,由于劇團有老演員擔任李氏~角,陳澄被分配擔任顧鳳英一角,而顧鳳英恰巧是馬派藝術家馬秀英飾演過的角色。陳澄對蒼涼悲壯、氣勢豪邁的馬派藝術心儀已久,她就暗暗下決心抓住這次機會“吃透”馬派藝術。她一遍又一遍地對照錄音,琢磨馬秀英如何吐字、行腔、歸韻,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琢磨馬秀英如何時而旋律平行低迥,時而樂句音程跳躍,從而營造跌宕起伏的宏
大氣勢,琢磨馬秀英長達15分鐘的清板如何唱得穩穩當當、張弛有致。陳澄對馬派藝術還有兩個特別感受,一個是吐字“噴口”很重,富有彈性;一個是不亂潤腔,不瞎轉彎,保持淮劇剛勁質樸的本色。這些,后來都“化”到了陳澄的演唱技巧之中,對陳澄獨特演唱藝術的形成有著很深的影響。
現在說陳澄是淮劇陳派藝術最全面的傳人,應該是沒有疑義的。從小耳濡目染,父母口傳身授,陳澄對陳派唱腔優美流暢的旋律、剛柔兼濟的風格和那些“擻音”、“嗽音”、“膛音”等潤腔技巧爛熟于胸。尤其是陳派藝術博采眾長、自成一體的創新精神給陳澄以最深的啟示。她主演過《趙五娘》、“板橋應試”、《天要落雨娘要嫁》、《閻惜姣》、《打金枝》、《雪梅奇緣》等多部陳派藝術代表作,展示了陳派藝術的風采,也演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新意。
四、融會貫通,獨樹一幟
陳澄由于得天獨厚的“家教”、系統的藝術傳習和對前輩大家的勤學、多思、苦練,形成了傳承淮劇傳統的扎實功力。同時,她廣泛涉獵兄弟劇種唱腔音樂與歌曲的美聲、民族、通俗唱法,吸取多種藝術營養。在這樣的基礎上,陳澄以自己特有的悟性,融會貫通,獨樹一幟,繼承和發展淮劇藝術,逐步形威了有自己獨特風格和富于藝術魅力的淮劇唱腔藝術,并在淮劇《祥林嫂》、《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嗩吶聲聲》、《王玉蓮*等多部新創劇目中成功塑造了祥林嫂、方大姑、素芳、柳葉、王玉蓮等人物的感人至深的音樂形象。陳澄的唱腔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戲迷、票友的追捧,已在省內外廣泛流傳。《祥林嫂》中的唱段“天問”,已風靡全國。《太陽花》中方大姑“哭兒”,“訓子”等唱段在網上受到熱捧。戲迷和登門求教的青年演員們親切地把陳澄的淮劇唱腔稱為“澄腔”,這是對陳澄藝術創新的十分中肯的認定和評價。
總結陳澄的藝術經驗,“澄腔”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戲曲演唱中自覺研究和追求科學發聲。陳澄自幼有一副好嗓子,但到了變聲期遭遇突然變故。在父母親和老師的指導下,陳澄長期堅持學習和實踐科學發聲,這不僅使她安全度過了變聲期,而且經過科學的訓練使她的音域達到了兩個八度。如在《太陽花》“哭兒”的一段【大悲調】中,音域就達到了兩個八度,陳澄演唱揮灑自如。這在戲曲演員中應算是佼佼者。(有學者研究,在京劇里,老生用“嘎調”,使用13個音階。正旦戲中特殊的唱段,如《仕林祭塔》,使用音階也就15個)
陳澄還研究和體驗發聲的頭腔共鳴、胸腔共鳴與發聲相對應的位置。根據她自己的經驗總結出發聲位置與演唱方法的對應關系:靠前——一般用于花旦等表現年輕女性角色的演唱、出高音等;中間位置——~般用于青衣等表現沉穩的中年女性角色的演唱以及歌曲中的通俗唱法等;靠后——一般用于老旦的演唱和歌曲中的美聲唱法等。
陳澄十分重視演唱中的氣息應用。她用爬樓梯等方法增大自己的肺活量。她還有意訓練“氣沉丹田”。她反復實驗在演唱中保持氣息勻稱,聲音飽滿。在演唱音程跳動較大的唱句時,陳澄的體會是上下貫通一條線,以氣帶聲,以聲促腔,以腔傳情。
科學發聲至今是戲曲教育中的盲區,在戲曲工作實踐中也少有專門研究。許多演員苦于不知道如何科學用嗓,如何保護嗓子,演唱不得要領甚至唱壞嗓子的比比皆是。所以,陳澄這方面的經驗是十分寶貴的。
2.繼承傳統、銳意創新,演唱方法新穎獨特。傳統淮劇的唱腔,大多用演員本色嗓音演唱,表現了淮劇質樸、粗獷的傳統特色。對表現這種“原汁原味”,陳澄有很出色的體現和發揮。但她并不滿足于此,她要在兄弟劇種和姐妹藝術中吸取營養,使淮劇的唱法豐富和發展。她根據自己的條件,擴大了唱腔的音域,糅進了不同的方法和嗓音,增強了唱腔的表現力,形成了自己音色圓渾、韻味獨特的新唱法。在她的唱腔中,既可以聽到淮劇傳統特色的“原汁原味”,又可以感覺到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多種藝術元素,這正是符合當代觀眾所期望和要求的現代戲曲藝術。
3.善于以酣暢淋漓、極具氣勢的演唱,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具有感染力、沖擊力的戲劇人物的音樂形象。陳澄繼承和發展淮劇藝術傳統,特別擅長刻劃和塑造悲劇藝術形象。陳澄的代表作有《祥林嫂》、《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在這些作品中,陳澄和編劇、作曲共同努力,都在劇中人物感情進發的關鍵場次,編排了動輒六七十句的大段唱腔,通過陳澄具有獨特風格和方法的演唱,把淮劇的【淮調】、【大悲調】、【小悲調】等曲調的特有韻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且推向了表現力更豐富、情感更強烈的新的境界,使觀眾在強烈震撼中產生審美認同和評價。
陳澄的藝術經驗彌足珍貴。“澄腔”還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加以總結和研究。
愿“澄腔”更美麗、更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