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族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凸顯了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進一步提高區域教育實力,推動區域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我認為,要正確處理好以下五種關系:
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推動兩者的統一,難點在于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對于教育系統來說,就是要克服本位思想觀念,增強大局意識,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克服宗旨意識不牢問題,努力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增強開放發展、開拓創新意識,促進教育交流與合作;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增強科學發展意識;克服自大自滿的思想,樹立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優先發展與服務大局的關系。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必須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盡快形成科學規范的領導體制、決策機制。同時,必須指導和推動教育事業服務區域發展大局,主動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整合資源、健全體系,內涵發展、提高質量,以教育的優先發展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服務區域整體發展。
促進公平與注重效率的關系。不能在教育領域簡單套用其他領域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理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外來務工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優化布局結構。教育資源具有稀缺性,配置起來必須考慮效率問題,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
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的關系。從教育大區邁向教育強區的轉變,擴大規模是基礎,提高質量是關鍵。教育質量是衡量教育整體水平的主要指標,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要走質量和特色取勝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建立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要引導各級各類學校樹立質量和精品意識,堅持適度發展、量力發展的原則。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教師,只有靠一支業務精、素質高、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學校才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各類拔尖創新人才輩出的局面才能不斷涌現。
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關系。堅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則,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調動并依法保護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改進非義務教育公共服務方式。完善優惠政策,鼓勵公平競爭,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扶持薄弱學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增強辦學活力、提升辦學水平、提高辦學效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作者為北京市房山區教委主任)
責編/王志遠 陳楠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