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闡釋科技期刊編輯的社會責任,論述科技期刊編輯應承擔政治責任、把關責任、傳播先進文化的責任、創新責任、發現和培養科技人才的責任、實現兩個效益的責任、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責任、應對突發事件的責任,指出科技期刊編輯要與時俱進,勇于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 科技期刊 編輯 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 G2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2012) 01-0038-04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edito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and discusses the responsibilities taken by the edito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the gatekeeping responsibility,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ropagating advanced cultur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nnovation,the responsibility for discovering and train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the responsibility for realiz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responding emergency. The article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edito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should advance with the time, and have the courage to tak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Edit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求是》雜志2010年第12期發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建設發展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文章,全面闡述了當前文化建設發展中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的十個方面重要關系,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是指導、推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包括新聞出版工作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和理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10年7月在西安召開的全國新聞出版局長共謀新聞出版業“十二五”規劃大計座談會上,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講話指出:進一步加快新聞出版業發展方式,提高行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十年后建成新聞出版強國[1]。
文化建設春天的到來,強化了科技期刊及其編輯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貿易國際化的進程,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作為承載科技信息、傳播科技成果的科技期刊,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在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勢下,科技期刊編輯要與時俱進,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1 如何理解科技期刊編輯的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指基于自身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而具有的相應的職責與義務[2]。科技期刊是科學研究、信息收集、交流學術思想、展示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科技期刊編輯是科技期刊出版過程的主體,期刊的內容主要靠作者提供,但要通過編輯的策劃、選題、組稿、審讀和加工等,才能完善、提高。出版工作對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主要是通過編輯人員實現的。
科技期刊出版既可能對社會的思想意識產生有益的積極影響,產生正面社會效用,也可能對社會的思想意識造成消極甚至是有害的影響,產生負面社會效用。這就決定科技期刊編輯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向社會提供優良的精神食糧。出版每一期刊物,編輯都要考慮它是否有益于社會和人類進步,是否有益于人們思想文化素質的提升[3]。
編輯是期刊的精神主宰、智慧源泉和道德尺度,期刊編輯的智慧和信念,表現在刊物上面。由此,編輯肩負著傳播先進文化,傳承人類文明,激勵、啟迪、教育和引導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與團結和諧的精神紐帶的社會責任。
編輯的社會責任對編輯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新形勢下,科技期刊編輯除應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養和職業品德、扎實的專業基礎、過硬的編輯技能、良好的文字修養和較強的信息意識、審美能力外,熟練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能、社會活動能力、管理能力、競爭和經營意識、創新意識、法律意識以及強烈的責任心和事業心、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外語能力等,也是現代科技期刊編輯不可或缺的素質[4-5]。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出版事業的繁榮,對科技期刊編輯的要求不斷提高,科技期刊編輯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在不斷延伸。
2 科技期刊編輯的社會責任
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對于報道最新科技信息和先進科研成果的科技期刊來說,承擔的社會責任亦不斷加強。科技期刊編輯的社會責任不僅有大眾傳媒共有的政治責任、把關責任、宣傳引導責任和傳播信息責任,還包括推動科技發展、促進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應對突發事件等責任。
2.1 政治責任
不少科技期刊編輯認為科技學術類刊物專業性強,接觸的都是學術、技術類稿件,遠離政治,因而放松了政治責任心。實際上,任何期刊都傳遞著某種思想觀點,表述著對事物的好惡取舍和褒貶揚棄。期刊是一種時效性較強的出版物,是宣傳黨和國家政策的有力武器。期刊編輯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思想性及政策性都很強的工作。因此,編輯要提高自己的政治修養和政策水平,在工作中必須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嚴格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出版的法律法規及相關的規章制度,維護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維護國家政治穩定和文化安全,堅決杜絕有政治性錯誤的論文發表。
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在審稿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敏銳的政治辨析能力,嚴格檢查稿件中的理論、觀點和有關提法是否符合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否涉及知識產權、科技秘密、國家領土主權、民族宗教政策和對外關系問題,有無學術不端行為等。對一切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內容,無益于精神文明健康發展的文章,一個有政治責任感的編輯都應該拒絕發表[6-7]。
2.2 把關責任
科技期刊編輯是科技期刊重要的“把關人”,可以引導讀者、作者,甚至社會文化。編輯對選題的精心策劃,可以引導讀者的興趣、習慣及追求目標。作者要使自己的文章發表,必須向編輯的選擇標準靠攏。編輯通過對先進科學思想信息的選擇、聚集、精化,并進行最能引起讀者關注的持續編排,充分發揮傳播過程中的導向作用,就能有效地促成讀者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量變與質變。所以,編輯首先要把好選題方向關,主流應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在審稿過程中,刊發什么稿子,不刊發什么稿子,須謹慎選擇把關。
把好期刊質量關,包括內容質量、排版質量、編校質量、印刷質量、裝幀質量及服務質量等。科技期刊編輯要看稿件是否代表了該學科的最新發展水平或發展方向,辨析文章主題是否突出、結構是否完整、層次是否清晰、語言是否流暢,努力做到勤于動腦分析、勤于用眼探微、勤于用手加工、勤于查詢考證,在尊重作者學術內容與寫作風格的基礎上,嚴把文章內容的科學性、真實性、創新性的關口。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程序做好校對工作,以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強烈的責任心,切實消除校樣中的文字、標點、數字、圖表、法定計量單位及版式等錯誤,保證期刊質量。
2.3 傳播先進文化的責任
編輯是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責無旁貸地要承擔傳播先進文化、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社會責任。
科技期刊是科技人員重要的情報源。可以說,科技期刊上所刊登的文章,反映了某一時期的科技水平,某一行業的發展狀況,某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水平。同時,科技期刊在推動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創造物質財富,推動科技進步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所擔負的傳播責任是要將最新的科學知識傳遞給讀者,宣傳和介紹國內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術創新。科技期刊編輯是學術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應多參加學術交流會議,勤走訪高校和科研院所,獲取新知識,了解學科的最新動態和成果,接觸專家學者,組織高質量、高水平的優秀稿件,使科技期刊能夠引導科研活動和科研方向,促進科研成果更快地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的提升和社會的發展。
2.4 創新責任
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編輯工作者的職責所在[8]。
一是觀念創新,根本是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要打破科技期刊長期依附于某個科研機構或行業協(學)會而形成的依賴思想,樹立競爭意識,站在全行業的高度和科研前沿,實現自主辦刊和自主創新,發揮引領行業和引領科技的導向功能。
二是體制創新,使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務于科學發展觀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建立和諧社會的戰略大局。加快科技期刊出版體制改革,建立以市場為主體的管理模式、產學研相結合的新聞出版科技創新體系,做強做大一批,整合重組一批,停辦退出一批,著力打造新聞出版“航母”,打造精品力作,建設新聞出版強國[9]。
三是技術創新,用先進和適用的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文化產業。首先是編輯人員的技術素質,要掌握編輯學知識,明了出版規律,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外語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及創新思維能力、策劃能力等,以適應當前出版業的快速發展,適應正逐步實現的網上投稿、網上審稿和網上編輯、排版、校對等。有高技術素質的編輯隊伍才能談得上技術創新。其次是科技期刊的數字化、網絡化。在網絡時代,要創建期刊社自己的網站,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在刊物的表現形式、為讀者服務的功能及延伸期刊價值等方面下工夫,拓展科技期刊的服務功能。
2.5 發現和培養科技人才的責任
發表學術論文是科技研究工作和科技工作者成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技人員向期刊投稿,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介紹自己的發明專利,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科技期刊編輯通過審稿,可以發現和培養人才,使之較快脫穎而出,取得社會的承認。1930年華羅庚才20來歲,是江蘇省金壇縣的一個小店員。他寫了題為《蘇家駒之代數的5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鋒芒所向是鼎鼎大名的教授。上海《科學》雜志發表這篇文章后,他被熊慶來教授請進清華大學[10],終成一代數學大師。科技期刊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擔負著發現和扶植科技人才的責任,使科技人員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斷向新的科技目標攀登。
然而,科技期刊編輯不能只通過對來稿的審閱和編輯加工來指導科技工作者,也就是說不能只在學術論文寫作完成后對作者進行培養,更應該在他們的學習和科研過程中對其進行引導和培養,幫助他們改進科研工作,如舉辦有關論壇活動,講授科技論文寫作方法和科技論文發表要求等,提高他們的論文選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2.6 實現兩個效益的責任
科技期刊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兩個支柱,缺一不可。科技期刊編輯要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爭取經濟效益最大化;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更佳的社會效益。社會效益是科技期刊的根本目的,經濟效益是物質基礎,當兩個效益發生沖突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但是沒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是空的。檢驗兩個效益的標準,就是讀者是否愿意花錢購買和消費刊物,并從中獲益。認可并購買期刊的讀者越多,期刊的經濟效益越好,社會效益越廣泛。沒有讀者的期刊是沒有生命力的[11-13]。
科技期刊編輯人員要圍繞辦刊宗旨,立足本行業,把握導向性,注重期刊質量,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并積極做好科技咨詢服務工作等,努力實現科技期刊的社會效益。同時,要通過組織專題論壇、研討會,策劃相關活動,編輯出版有關的科技書籍等擴大期刊影響力,增加發行量,開展多種經營活動,積極創造科技期刊的經濟效益[14-15]。但編輯切忌犧牲社會效益去追求經濟效益,利用科技期刊是稀缺資源任由版面費水漲船高,使質量不符要求的文章因錢開道而有機可乘;將刊物若干版面或全部版面轉讓給出資但不具備出版資質的單位或個人來運作。這樣不但會損害期刊的社會效益,也得不到一味追求的經濟效益。
2.7 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責任
科技期刊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和創新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在國際科學交流中的學術影響力和受重視的程度總體偏低,水平與世界優秀科技期刊相比差距較大,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科技進程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有十年,相關承諾逐漸兌現。一些國際著名期刊和出版發行機構紛紛進入中國市場。面對國際期刊質量精品化、運行集群化、市場細分化和競爭全球化的趨勢,科技期刊編輯要審時度勢,承擔起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走出去”的社會責任。
科技期刊編輯應策劃開展國際營銷,與國外同行交換科技期刊,向國外知名檢索機構寄送樣刊,參加國際期刊展會,與引進來的優秀國外科技期刊共享各種信息資源,并通過海外期刊營銷代理、版權合作經營、廣告合作經營等,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程度,擴大期刊國際影響力,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2.8 應對突發事件的責任
長期以來,科技期刊編輯普遍認為科技期刊報道的內容限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熱點問題不沾邊,但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的突發,使科技期刊編輯認識到科技期刊應承擔特有的社會責任,從各自的專業角度關注社會熱點。《質量跟蹤》期刊通過對打好質檢系統“非典戰役”、對醫用口罩消毒液等的打假行動及對國家緊急出臺的相關標準介紹等,彰顯自己的社會責任。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很多科技期刊都進行了情系災區、守望相助、凝聚力量、抗震救災等選題策劃。但某期刊在突發事件面前缺乏敏銳的政治辨析力,以所謂藝術、娛樂形式來報道汶川大地震,傷害了國人感情,被叫停檢查。現在,多數科技期刊編輯在突發社會事件中越來越敏感,越來越重視期刊的時效性和自己的社會責任。突發事件結束后,很多科技期刊編輯還會請相關專家回顧性地總結經驗和教訓,從專業角度理性思辨,給讀者以啟迪。
注 釋
[1]馮強.十年后建成新聞出版強國[N].華商報,2010-07-20
[2]邱麗紅.淺論編輯的社會責任[J].青年記者,2007(9):113
[3][4]中國編輯學會.2007年版出版專業基礎(中級)[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5]郭煥芳,鄭愛蓮.新形勢下科技期刊編輯的素質淺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81-383
[6]韓維棟.論編輯在科技期刊質量控制中的能動作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118-1121
[7][10]許清茂.雜志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8]范昕悅.當代編輯的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J].中國編輯,2009(4):70-72
[9]江蕾.柳斌杰在2010年全國新聞出版局長座談會上的講話摘登[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07-20
[11][15]吳曉淳.如何實現科技期刊的雙效益[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9(5):237-239
[12]吳曉淳.論科技期刊的發展途徑[J].科技編輯研究,2003,15(1-2):51-53
[13]李長春.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建設發展中的若干重大關系 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J].求是,2010(12):3-13
[14]吳曉淳.立足自我發展 力創兩個效益:《質量跟蹤》自檢報告[J].編輯科技,2001,13(4):55-57
(收稿日期:201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