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聚
摘要:教學理應包含價值教學,它與知識教學是同時進行的。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教育是指伴隨著知識教學而展開的價值觀教育活動,它的教學目標分為兩大類:預設的價值目標與生成的價值目標。
關鍵詞:課堂;價值教育;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1-0009-03
在我國,價值教育成為一個專門議題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價值教育中“價值”的內涵具有特殊性,它是指人類一些公認的價值原則,或價值規(guī)范,用以規(guī)范我們的生活,指引實踐方向的。這些規(guī)則性知識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生成的,它源于人類群體的內在的、社會性需要。“教學活動是一種意識覺知的歷程與結果,故也是意識形態(tài)的不斷解放與重建,教學活動不應該只是知識或技能的傳遞,而是彼此對話,以及價值觀的交流和權力的分享……所以,教學應重視誠實、同情、勇氣、仁慈、自律、合作與勤勉等品行的教育……”[1]所以,教學理應包含價值教學,它與知識教學是同時進行的。教學目標應包括價值目標,教學中達成價值目標是教學的應有之意。
一、何為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教育、價值目標
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教育,它是指教師通過教學諸要素及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把人們認可的價值原則轉化為學生相應價值觀的教學活動。達成價值目標的課堂是有靈魂的課堂,幫助學生形成合適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態(tài)度,能有效地進行價值識別、價值選擇與價值創(chuàng)造,最終達成基于正確價值原則的生活方式的形成,這是一種充滿著價值關懷的課堂。
下面的案例就是一節(jié)融合了價值教育的課堂:[2]
記得一次去聽一位小學數學老師的公開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五道題讓一名學生板演。
3×9=27;4×9=36;5×9=45;6×9=54;7×9=62
當板演的學生寫完“62”時,臺下多數同學都大聲叫喊起來:“老師,她錯了,最一后道錯了……”我(聽課者)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認為她的最后一道題算錯了,滿以為那位老師會馬上糾正這名學生的錯誤,沒想到他卻說了一段讓我至今記猶新的話。他說:“最后一題是錯了,可大家為什么只說她錯的這道題,而不說她前面四道都做對了呢?看來,我們是多么容易發(fā)現別人的短處而忽略了別人的長處,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首先要看其優(yōu)點,要寬容地對待別人……”
上述案例中,對于上去板演的同學及其他同學來說,他們不但學會了個位數的乘法知識,而且可能達成了另外一種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學習了寬容、善待別人的優(yōu)良價值品質。這位教師不是簡單地糾正錯誤完事,而是借助這么一個事件,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這是一個充滿價值關懷的教學瞬間。價值教育不同于知識教學,價值教育培養(yǎng)的是具有“豐富合理價值世界”的人,它是把客觀的價值內化為個體價值品格、形成相應價值品質的過程。
石中英教授指出:“價值教育所關注的不是學生有關事實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或與職業(yè)活動直接有關的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而是學生價值觀念和價值態(tài)度的形成、價值理性的提升、價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確價值原則的生活方式的形成。”[3]課堂教學中的價值目標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價值目標的達成伴隨著知識目標的達成而發(fā)生。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教育不是另起爐灶,單獨設計一個活動實施,而是伴隨著知識目標的教學發(fā)生的。教學中的價值教育,把著眼點從教材本身轉向了課堂教學的過程,特別關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和“活動”,關注師生的“交往”和學生的體驗。
第二,課堂教學中的價值目標可能是預設的,由教學內容所規(guī)定,也可能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無論是預設或是生成,能否有效達成,取決于教師的價值教育意識與價值領導力。
本研究中所指的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教育目標指的是課時目標,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課時目標實現的過程。課堂教學中的價值目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預設的價值目標,一類是生成的價值目標。預設的價值目標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課前設定的價值目標,也即新課程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相對穩(wěn)定。另一類是生成的價值目標,也即在師生互動中依據教學情境,隨機、即時達成的價值目標,具有情境性與靈活性。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緊密聯系,共同實現價值教學的終極目的。“預設是生成的基礎,沒有預設,教學質量將難以得到保障,生成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生成是預設是拓展,沒有生成,過分強調預設,預設有可能成為一潭死水,教師將淪為教書匠。”[4]
二、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價值目標
分析哲學的代表人物謝弗勒(Scheffler)在《教育的語言》一書中指出,教學是一種“意向性”獲致學習成就的概念。并認為“意向性”與“成功”是“教學”這個詞的動詞使用方式,其中“意向性”就表明了教學在開始之處就應有預設的目的,體現在目標上就是預設的教學目標[5]。課堂教學中預設的價值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課程總目標,它描述在某一教學階段課程設置所要實現的總目標,并為安排各種類型的課程和領域提供依據,在我國往往體現在課程綱要和培養(yǎng)方案中。如這次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三維目標,其中一維便是有關價值目標的規(guī)定。
第二層次是學科價值目標。具體體現在學科課程標準中。新課程改革各學科明確規(guī)定了學科價值目標,比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學科價值目標如下:
數學課堂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chuàng)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第三層次是課時價值目標。課時價值目標是具體的、情境化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是對上一級目標進行具體的分解和層層落實的目標,稱之為課堂教學目標或課時目標。不同教師,由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及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不同,同樣的教學內容可能設定出不同的課時價值目標。
課時目標處于課程目標的最低層級,它直接擔負著課程總目標實現的任務,甚至教育目標能否達成也依靠課時目標達成的效果,所以課時目標在決定教學質量與效果方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三、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價值目標
課堂教學中生成性的價值目標也稱展開性價值目標。它是指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借助教師的教學機智與價值理性,而臨時達成的價值目標。那么,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價值目標有何特點呢?我們先看下面的一個案例:[6]
一位年輕的女教師第一次走上講臺,心里不免有些緊張。忽然不知為什么,腳下一滑,跌了一跤。學生大笑起來。這位老師低頭仔細一看,原來地下有塊香蕉皮。顯然這是個“陷阱”。但她沒有大發(fā)雷霆,而是慢慢地走到講臺旁,借題發(fā)揮地說:“同學們,這就是我給你們上的第一課,一個人可能摔倒,但他仍然可以再站起來!在人生道路上,不會沒有崎嶇,跌倒在所難免。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站起來,勇敢地走下去,就會獲得成功。”
從上述案例來看,教師巧借摔倒,對學生進行了一場生動的價值教育。這一生成的價值目標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生成的價值目標具有即時性、情境性。所謂生成,一般是指師生互動過程中的生成,往往依據師生互動的內容、對象的特點及教師的智慧,臨時達成的價值目標。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活動過程,再加上教學的對象是生動活潑的學生,教學氛圍與主題各不相同,所有這些不可控因素導致師生交往中生成的價值目標是即時性與情境性的,同時也是豐富的。
第二,生成的價值目標具有復雜性。教師的教學活動盡管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但由于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師生交往的主題沒有不變的固定程序和模式,所以,通過師生交往達成的價值目標具有復雜性。這里的復雜性主要是指價值目標的內容具有不可預見性,只有憑借我們教師高度的教育機智、高度的理智感、責任感和價值理性,才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因勢利導,借題發(fā)揮而達成價值目標。所以,生成的價值目標從主題上來說,一般不同于預設的價值目標主題。葉瀾教授說她最欣賞德國教育家克拉夫基關于教學計劃與教學關系的論述:“衡量一個教學計劃是否具有教學論質量的標準,不是看實際進行的教學是否能盡可能與計劃一致,而是看這個計劃是否能夠使教師在教學中采取教學論上可以論證的、靈活的行動,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借以為發(fā)展他們的自覺能力作出貢獻——即使是有限的貢獻。”[7]葉瀾教授所欣賞的這句話,實際上強調的是教學中生成的目標對學生發(fā)展、對高效課堂的重要作用。課堂上發(fā)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的,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與效果,更多地是由生成的目標所決定的,教學精彩也多出自于此。
參考文獻:
[1]【臺】溫明麗,教育哲學——本土教育哲學的建構[M].臺北:三民書局,2008.162.
[2]陳成國,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德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
[3]石中英.價值教育的時代使命[J].中國民族教育,2009(1).
[4]張立昌,郝文武,教學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77.
[5]【臺】簡成熙,教育哲學專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M].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5.152-153.
[6]童阜蘭,課堂教學偶發(fā)事件的處理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
[7]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Two Goals of Value Education: Presupposition and Generation
WEI Hong-ju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should naturally contain value teaching which goes with knowledge simultaneously. Value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refers to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values accompanied by knowledge teaching, whose teaching goals divide into presupposed goals of value and generated goals of value.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value education; teaching go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