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明
為全面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做出了把我省建設成文化名省的戰略決策,這一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大大鼓舞了全省各族人民特別是文化文藝工作者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信心與決心,一個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正在江河源大地迎面而來。
建設文化名省,首先要對文化在各項偉大事業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加深認識,自覺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始終。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立國安邦的根基。我們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之所以屢遭劫難而不倒,慘受侵擾而不亡,就是由于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所延續所支撐。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力量,推動黨和人民的各項事業向前發展。
從1940年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全面總結“五四”以后的文化運動,確立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以來,在每一個重要關頭和關鍵時刻,都適時將文化提升到新的更高地位。在進入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豐富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的時刻,適時做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又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審時度勢,適時做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問題的決定》,并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偉大召喚。實踐證明,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并在文化建設中要求全黨對文化要科學分析,劃清各類文化的性質,做到“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文化的性質。有什么樣的價值體系,就有什么樣的文化選擇和文化立場。近幾年社會上某些方面價值失衡,道德失信,行為失范就是精神文明優秀文化失落的結果。所以,要以先進文化為統領,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建設文化名省的全部過程中,以此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建設文化名省,要了解文化省情、州地市情,掌握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優勢和不足,以便有計劃有重點分先后地揚長補短,盡快達到預期目標。青海不僅是三江之源,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其文化曾有過輝煌與開放的歷史,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做出過重大貢獻。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歷史和考古學家如戴傳賢、夏乃、顧頡剛等就指出:“青海是中國文化的鼻祖”、“青海是中國真正文明的源泉”、“青海是中國昔日諸文化的交會處”。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辯中指出:“所視為純粹之華文化者,而一經探討,乃胥出于戍文化。”2003年在江河源文化與西部大開發研討會上,清華大學著名教授張豈之先生也指出:“青海的文化研究是在源上而不在流上。”在全國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青海文化,由于歷史和社會以及尚未明確的原因,逐步地沉跡于民族民間,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省會西寧的文化機構只有一家電影院和一家圖書館,全部工作人員也只有12名。我省文化煥發生機,增強知名度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通過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文化得到了快速發展,漸顯繁榮景象。到目前為止,州、地、市、縣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保證了文化工作的開展;一批優秀文化文藝作品陸續出版和推上舞臺,包括州地市的一些劇節目已推向全國,個別已走出國門;各類文化人才,優秀社科專項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跨省跨國創意文化活動陸續展開,影響較大;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已經取得很大進展,效果顯著;農牧文化戶和群眾業余文化活動廣泛展開;文物得到保護并不斷有新的發現;文化產業突飛猛進,2010年全省文化產業單位已達到7233家,從業人員有10萬之眾,營業收入也已突破69億元。當然這些發展成就,是以縱向相比而言,如與兄弟省市橫向相比,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需要來說,我們還有許多差距。我們的視野還不夠開闊,思想有待繼續解放,觀念尚需不斷更新,文化領軍骨干人才甚至一般文化管理人才青黃不接,文藝精品、優秀社科作品、文化產業名品還為數很少,文化對外的影響力較弱……我們相信這些有待加強和解決的問題,在踐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構建文化名省的過程中,定會獲得跨躍式的彌補與完善,使我省的文化建設取得更新更大的成果。
建設文化名省,要注重創作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這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要標志,也是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具體體現。鍛造精品力作,首先要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一切進步的文化創作生產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人民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要始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在火熱的現實中挖掘素材,提煉主題,汲取靈感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始終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擺在首位,賦予作品豐富的思想內涵,通過美的藝術形式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放歌。要樹立精品意識,題材已經選定,就要反復打磨,努力使其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不成功絕不放棄。
這幾年全省各州地市創作了大量新的劇節目,有許多未能投入排演,有的雖經上演,也已放棄加工提高,十分可惜。應在確立十二五創作規劃中對這些劇節目進行一次排查,對基礎較好者列入重新鑄造的計劃。文化文藝創作貴在獨有獨特獨到。重復是匠人的習性,獨創才是藝術家的本色。我省不僅是自然資源大省,也是人文資源富省。有著極為豐富又獨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這是我們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旅游業和進行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之一。越是民族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我省歷來推向全國走出國門受到歡迎與好評的所有劇節目,就都具有這種民族地方特色與人文風情的品格。在建設文化名省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凸顯特色,繼續發揮這一優勢,鍛造更多精品力作,在更大范圍內,展示大美風采。
說到精品力作,我聯想到與文化相關的一些行業,如社科、影視、文化產業、旅游業等,我認為打造精品、名品、名牌產品同樣是這些行業發展繁榮的重要途徑,離開打造品牌就失去了主心骨,在文化市場上就缺乏競爭力,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就難以實現。所以,打造精品、名品、名牌既是這些行業發展繁榮的方向與標志,也是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這些行業的繁榮發展,是實現整體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名省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建設文化名省,隊伍是基礎,人才是保證。眾所周知,世上一切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相應人才的支撐。而文化的繁榮發展頗具專業性和特殊性,更需要眾多特殊人才的參與方能達到預期目的。然而,我省文化人才狀況遠遠不能適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不僅缺少文化代言人和文化領軍高端人才,普通文化管理人才亦難適應需要。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千方百計造就和吸引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我們還應注意文化人才的培養造就有周期長、成才率低和適應慢的特點,這就要求盡早盡快建立完善的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體制,努力營造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如正規教育培養與實踐中壓擔子培養相結合,派出去學習和請高端人才來省講授相結合,還要注意充分發揮我省雖已離退休但仍有工作能力的老藝術家和社科專家的作用。近幾年我省許多院團實施人才共有理念,用橫向聯合的辦法,約請有水平有經驗在全國有影響的藝術家參與劇節目的創作排演,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不僅提高了劇節目的藝術水平,又為我們帶來了新的信息,對我們整體水平的提高,增加在全國的知名度大有裨益。橫向聯合,不失為解決人才不足的一個可行之舉。
建設文化名省,要把握文化的發展規律與特點,采取既積極又慎重的方針,扎實工作穩步推進。文化建設和搞其他行業的建設不同,它的發展具有漸進性和相對穩定性,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按照發展經濟和其他事業的模式發展文化,更不能搞“大躍進”,不能急于求成。否則,已有的文化形態會面目全非,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鑒于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在實施這一偉大工程的過程中,既要舉全省之力,協調作戰,同時又要充分發揮文化部門與文化工作者的主導作用,形成全省關注,分級負責,文化部門主導,協調推進的運行機制。有省委省政府的領導,有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將凱歌頻傳,文化名省的嶄新形象定會展現在國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