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一直以來,我國法學界對傳統知識產權的研究較多,而對商業秘密的研究則相對欠缺,相應的法律問題也較多。文章主要通過對我國現行法律及世界貿易組織關于商業秘密的認定,與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密切相關的商業秘密構成要件、侵權行為類型、責任承擔和立法瑕疵與完善等問題的探討,讓大家更加注重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以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瑕疵;完善
一、商業秘密的定義
從國際來看,《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第三十九條系統地規定了未披露信息的法律保護,這里的未披露信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商業秘密。這一規定使得商業秘密第一次得到多邊條約的明確確認。結束了各國由于商業秘密保護法律規定的不統一以及其保護的實際難度,致使商業秘密的許可和轉讓受到了諸多限制的狀況。此后,商業秘密所有人在向國外轉讓商業秘密時,能夠得到具有公平、迅速、有效的司法程序的救濟預期。
在我國,刑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均對商業秘密進行了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又在《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中,對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進行了具體列舉:“包括設計、程序、產品配方、制作工藝、制作方法、管理訣竅、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招投標中的標底及標書內容等信息。”從我國的現行規定來看,我國對商業秘密構成要件的界定吸收了其他國家的通行做法,是與國際慣例相一致的。
二、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
1.不為公眾所知悉,即具有秘密性又稱新穎性。關于不為公眾所知悉,我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對此認定為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得;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則稱此為處于秘密狀態,即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得。
2.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即具有實用性又稱價值性。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將商業秘密“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進行了并列規定,而“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與“具有實用性”在實質上是具有價值性的一致體現。
3.權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即具有保密性。商業秘密的保密性是其核心要件,法律對商業秘密唯一的,最重要的要求,即該商業秘密在事實上是保密的,除去這一先決條件,其他的條件也就毫無意義了。
三、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類型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的違法行為及其主要表現形式。
第一,以非法的手段獲取權利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第二,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實施了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行為。
第三,以非法手段處置了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商業秘密的行為。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
四、侵犯商業秘密應承擔的責任
為加強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我國目前的法律中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對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即應承擔責任的保護體系。
第一,侵犯商業秘密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對于民事責任的承擔,在我國《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以及一些科技行政法規之中均有相關規定,《反不正當法》第20條也作了原則的規定。
1.承擔違約責任。應按雙方簽訂的保密合同的約定承擔責任。
2.承擔侵權責任。侵犯商業秘密給權利人造成損害的,以其所遭受的實際損失額進行賠償;如果權利人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應以侵權人在侵權期間所獲得的利潤為賠償額。
第二,侵犯商業秘密應承擔的行政責任。
商業秘密權是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主要權益之一,在發生侵權行為時,受害人可主動向工商行政管理局請求查處。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規定(試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采取緊急強制措施。在緊急情況下,商業秘密因泄露馬上會產生擴散等情況,權利人可請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采取規定的強制措施,如扣留、封存、暫停支付等。
第三,侵犯商業秘密應承擔的刑事責任。
1997年3月14日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修訂的我國新刑法增加了“侵犯商業秘密罪”,該罪是指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或者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或獲取的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
刑法(第219條和第220條)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刑事責任為:
1.自然人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2.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按上述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對侵犯商業秘密造成重大損失的人既判處罰金,又判處刑罰的刑事處罰規定,進一步強化了我國依法保護商業秘密的措施,加強了懲戒力度,使一些預侵犯商業秘密的不法之徒雖利欲熏心卻因明法嚴律望而生畏。
五、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瑕疵
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體系初步建立,但由于我國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起步較晚,尚未制定商業秘密保護法,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引起重視。
第一,體例相對分散,內容過于籠統,法條的內容缺乏統一性、協調性和體系的完整性。目前,我國商業秘密保護法律散見于民法、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或勞動法等法律、法規之中,導致其執行力打折。
第二,法條規定與國際規范存在一定差距,理念相對落后。一是未規定向政府或其代理機構提供的行業相關數據的保護問題,存在立法空白;二是有關技術引進保密期限的規定與國際慣例不一致,導致技術秘密的供方一旦將技術交給受方,就有可能在合同期滿后喪失對相關技術秘密的專有權,不利于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三是商業秘密范圍的法律定義較為狹小,專門把“實用性”作為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而世界貿易組織則無此限制。
第三,程序保障欠缺,相關立法缺位。如商業秘密訴訟的級別管轄問題、商業秘密的保密審理、舉證責任問題、證據保全等基本制度,其訴訟程序現行法律、法規均無明確規定。此外,對利用網絡侵犯商業秘密這一新型違法行為亦無專門措施,不利于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目前已成為困擾高新技術企業的一大難題。
六、完善商業秘密保護的對策
由于商業秘密能為權利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商業秘密是企業保持優勢的重要武器,保護好自己的商業秘密就會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踐中,我們應采取多種策略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概況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及時控訴原則。發現侵權行為后,及時向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控告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多管齊下,強化保密觀念,完善保密措施。商業秘密案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企業內部的保密措施薄弱,有的甚至沒有保密措施,使得商業秘密不能獲得法律保護,因此企業必須采取各種合理的保密措施。如:制定企業保密規劃,簽訂企業保密協議等。
3.注意對保護商業秘密證據的采集和保存。由于商業秘密案件的特殊性,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都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加之權利人不熟悉商業秘密的法律要件,往往給取證帶來很大困難,這就要求權利人十分注意收集和保護有關證據,一是要全面,能夠收集的一定要收集;二是要注意證據與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關聯性;三是在證據有可能滅失的情況下,及時向人民法院提出證據保全申請,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護權利人自身的合法權益。
4.建議制定統一的《商業秘密法》。自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就己開始進行有關商業秘密的專門立法工作。美國于1979年制定了《統一商業秘密法》(1985年修訂),此后,瑞典、加拿大、瑞士等國家也專門制定了商業秘密法。為了更有效的保護商業秘密,我國應著手制定統一的《商業秘密法》。專門立法有助于對商業秘密保護法律規定的統一,切實有效保護商業秘密權利持有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高銘暄.新編中國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謝曉堯.論商業秘密的道德維度[J].法律科學,2002(3).
[3]孔祥俊.WTO知識產權協定及其國內適用之附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J].法律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宋喆(1983-),黑龍江安達市人,貴州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