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杰 劉穎
摘要: 體育舞蹈傳入中國后已經走過80多年的發展歷程,隨著逐漸融入中國傳統舞蹈風格和民族舞元素,目前已經形成了涵蓋本土特色的中國交誼舞體系。文章研究了體育課實踐教學、公共選修課理論教學、舞蹈社團活動、校園舞會活動以及舞蹈業余培訓班等途徑在建設校園舞蹈文化過程中的實施方法及其作用,并分析比較了相應的有效性差異。結論是體育課實踐教學對于教會學生掌握體育舞蹈技術的演練和運用最有效,公選課理論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審美水平最有效,舞蹈社團活動、校園舞會活動以及舞蹈業余培訓班等途徑則是對以上兩種主要教學途徑的必要補充,對于活學活用體育舞蹈大有裨益。普及推廣體育舞蹈教育,對于推動我國體育舞蹈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和建設廣泛的體育人才后備力量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上海工科高校; 校園文化; 體育舞蹈
體育舞蹈,亦稱國際標準交誼舞(簡稱國標),是一種集娛樂性、表演性、競技性為一體的體育運動,起源于西方的宮廷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十四世紀,宮廷舞最初出現于歐洲國家的貴族城堡舞會上,工整莊嚴的男女對舞用以彰顯貴族們的尊貴典雅、端莊禮儀。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對舞蹈文化的沖蕩以及后來工業革命對經濟生活條件的提高,體育舞蹈文化的發展出現了嶄新的鼎盛時期。
一、研究背景和目前存在的問題
1930年前后,交誼舞首先傳入我國上海,成為當時上層社會爭相追逐的潮流文化,曾經風靡一時。因此,上海是中國交誼舞文化底蘊最堅實的城市。建國以來,交誼舞在中國的發展走過了曲曲折折的發展歷程,50年代出現一段時間的輝煌,“文革”期間又陷入窘迫;改革開放后,壓抑已久的交誼舞呈現爆發式發展,成為了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全民運動。然而,90年代后期隨著街舞、搖滾音樂等潮流文化的興起,交誼舞再度遭受的冷落,步入了進展緩慢的平臺期。如今,“80后”、“90后”青年以及年幼的“00后”對交誼舞認知和運用能力嚴重匱乏,很多年輕人不清楚“交誼舞”、“交際舞”、“國標”的概念范疇,只有中老年人在公園、廣場等角落里孤芳自賞般的享受著交誼舞的尊貴典雅和搖擺飄蕩,我國交誼舞人才力量出現了嚴重的 “斷層”。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體育舞蹈正式成為表演項目;2010年在廣州舉行的亞運會上,體育舞蹈首次被國際賽事納為比賽項目。因此,體育舞蹈又出現了嶄新的發展前景,進而在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中推廣、普及交誼舞,對于推動我國體育舞蹈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和建設廣泛的體育舞蹈人才后備力量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但是, 上海工科院校由于專業設置、生源特點等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男生多、女生少”的性別比例不平衡現象,而且缺乏舞蹈藝術相關的課程專業和教學部門,體育舞蹈師資力量更是嚴重匱乏。因此,在這種基礎上發展體育舞蹈運動、構建校園交誼舞文化可謂困難重重,需要根據各校實際情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
二、建設體育舞蹈文化的主要途徑及實施方案
(一)體育課實踐教學的引領作用
高校體育課程是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體育競技水平的必修課,而且在學生綜合素質分數評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是大學生非常重視、投入時間精力較多的課程之一。開設體育舞蹈實踐教學課,是保持長時間興趣、保證學員數量、提高交誼舞教學質量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首先,學校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根據培養計劃以及學生數量配備專業的體育舞蹈教師,在體育舞蹈教師的組織下,指定教學計劃、編寫教學大綱、選定教學內容,這是建設交誼舞文化陣地的首要基本條件。然后,學校提供環境優雅、情景適宜的教學場地,便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練習使用。再者,根據學校培養計劃制定授課學時、課程學分以及能控制學生性別比例的選課辦法。最后,由體育舞蹈教研室對教學質量、學生考核等進行把關,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必然措施。
(二 )公共選修課理論教學的開展及作用
公共選修課(簡稱公選課)是高校授課方式相對靈活、授課內容多樣化的課程,也是多方面、多角度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手段,是學業壓力相對輕松、深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模式。公選課的首要優點就是可以采用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教學可以使學生欣賞國內外舞蹈名家的教學錄像以及世界舞壇大賽的精彩畫面和華麗表演。其次,公選課作為理論課便于詳細講授舞蹈基礎理論、舞蹈的分類、不同種的風格特點以及舞會禮儀等難學易忘的抽象知識。再者,公選課如果使用大教室上課,普及面廣,容納學生數量遠遠多于體育實踐課。調查表明,體育實踐課在擁有30-40位學生時教學效果最佳,當超過60位學生時,教學質量隨著學生數量增加明顯下降;與此同時,公選課課堂上50-100位學生教學效果相差不大,即便學生數量增至160人左右時,教學質量仍然不會受到明顯影響。
(三)舞蹈社團活動的作用及影響
學生社團是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接受共青團組織指導和幫助的自發性組織,目前,在上海高校中舞蹈類社團是頗受學生歡迎的第二課堂教學陣地,在發展校園文化中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舞蹈社團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舞蹈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參加社團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最關鍵是能把不同院系、不同年級但是卻有共同的舞蹈愛好的同學召集在一起,切磋舞蹈、交流感受、發展友誼。
(四)校園舞會活動以及舞蹈業余培訓班
體育舞蹈教學的效果與任課老師的授課方式有很大關系,同時與學校的整體氛圍也有一定關系。在藝體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和醫學類院校中,女生所占比列比較大,形成良好舞蹈氛圍的基礎好。體育舞蹈是非常需要身體協調、手腳配合和思維敏捷的運動,即便是課堂教學效果很好,如果學員在課程結束后就拋之腦后,舞蹈步法和花樣套路就會很快被遺忘的一干二凈。但是,如果高校在場地適宜的固定場所定期舉辦校園舞會,并配備專業舞蹈教師現場指導,對于帶動氣氛向健康良好方向發展,拓寬體育舞蹈的德育功能,不斷提高學生體育舞蹈訓練水平、促成濃厚舞蹈氛圍有重要意義。
三、各種建設體育舞蹈文化途徑有效性的分析與比較
體育課實踐教學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保證舞蹈搭檔之間訓練步法和套路,對于演練掌握體育舞蹈的技術是最有成效的。但是,實踐課的不足之處是缺乏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資料,此外,對于舞蹈的基礎理論、舞蹈的分類、標記方法等抽象知識的教學效果欠佳。公選課授課信息量大,課堂氣氛活躍,對于提高學生對于體育舞蹈的認知水平和審美水平大有裨益。但是主要缺點是“華而不實”,學生容易出現紙上談兵,實際運用、掌握舞蹈能力沒有明顯提升。
舞蹈社團活動、校園舞會活動和舞蹈業余培訓班使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對于打破陳規、給學生提供鍛煉空間很有好處。這些活動方案往往是促成學生推陳出新、進一步培養興趣的催化劑。但是社團活動的缺點是有很大的盲目性,松散性,缺乏系統的教學環節,因此教學質量不能保證,往往出現社團成員不懂舞會禮儀、不清楚舞種分類、聽不出舞曲的音樂節奏等問題。如果社團管理不到位,還會出現學生之間亂收培訓費現象,甚至在訓練中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還會出現突發性的意外受傷等負面影響。此外,校園舞會活動以及舞蹈業余培訓班都需要學校在正常教學安排以外投入師資力量,組織管理難度大。
四、研究結論及展望
本文總結多年舞蹈教學和學生文化活動的經驗和結論,細致探討了體育舞蹈在上海工科學院的發展境遇,分析比較了體育課實踐教學、公共選修課理論教學、舞蹈社團活動、校園舞會活動以及舞蹈業余培訓班等途徑在建設高校體育舞蹈文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優劣形勢。建議上海工科院校重視大學生體育舞蹈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兩種模式的有機結合,同時教學部門、學生工作部門以及共青團組織宜聯合打造體育舞蹈的教學管理平臺,靈活把握體育舞蹈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關聯紐帶,在主次分清、條理清晰的教育理念下重視大學生體育舞蹈人才培養,為我國的體育舞蹈文化事業的蒸蒸日上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綽奄等.體育舞蹈教程[M].學苑出版社,2007.
[2]柯楊寧,楊賓,馮奇榮.論體育舞蹈與高校體育文化建設[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3]王貴生.大學生體育社團的德育功能與發展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8.
[4]蔡東山.體育舞蹈的實用價值與德育功能[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作者簡介:李宗杰(1982-),男,山東臨沂人,講師,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主要從事舞蹈文化研究;劉穎(1983-),女,山東臨沂人,初級,山東省臨沂經貿學校,主要從事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