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燦爛奪目的瑰寶,它用震撼人心的視覺藝術給人們展示博大精深、神秘莫測的藏傳佛教文化;它的制作過程本身就是人類用敬畏的心靈和感恩心情,依附大自然并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完成人與自然天然渾成這一壯美藝術品最完美的范例,它的制作過程也是啟迪和凈化人類心靈的歷程。在藏文化得到社會高度重視的今天,為了保護唐卡制作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民族文化遺產,探討和挖掘它在藏文化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繼承和發揚唐卡制作的傳統技藝,亟需就藏族唐卡的發展趨勢,對社會、宗教、文化的影響,怎樣才能達到與時代節拍相符,使藏族唐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等問題進行探討。時代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唐卡制作也要有創新精神,即既要尊重歷史,又要吸收新的繪畫形式。
從古至今,唐卡的繪制產生了很多流派,從藝術角度或繪畫風格上講,出現了曼唐派、欽孜派、噶瑪嘎折派、希崗派等。第一個產生的是希崗派,之后依次是曼唐派、欽孜派、噶瑪嘎折派。曼唐派中后期又出現了一些小的派別,如新曼唐派、康畫派,以及我們現今的熱貢派都是屬于曼唐派。而最后形成的噶瑪嘎折也有一些小的流派,噶瑪派和嘎折派。但藏族唐卡的主流卻是曼唐派和欽孜派。希崗派產生于十三世紀中,之后150年期間主要就是希崗派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就是,在藏族本有繪畫基礎上,結合了尼泊爾繪畫風格。曼唐派產生的年代是藏族唐卡發展較為迅速的一個時期,已經產生了一些藏族唐卡繪畫理論。理論的產生是唐卡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而學習這個理論是藏族唐卡畫師一個必要的條件。曼唐派又分很多小的流派,其中新曼唐派出現于十六世紀。這一時期,藏族繪畫藝術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從理論及繪畫技術各方面都進入一個鼎盛階段。其實藏族繪畫藝術主要是從西藏山南地區形成,逐漸向藏區其他地方發展過去的,像康畫派也是如此。康畫派也是從山南地區發展到康區的一個流派,因地域限制而故名康畫派。欽孜派跟曼唐派是同一時期形成的,在繪畫領域中有了不小的成就。其繪畫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曼唐派擅長畫靜像,而欽孜派剛好相反,較擅長畫怒像。在曼唐派和欽孜派的基礎上,很多畫師結合這兩個派別的特點形成了很多小的流派,使藏族唐卡繪畫變得異常豐富。噶瑪嘎折派產生于十五世紀末,是從欽孜派延伸發展的。藏族唐卡繪畫中不僅吸收了尼泊爾繪畫風格,同時也吸收了漢族繪畫風格。噶瑪嘎折派其特點是主要吸收漢族繪畫風格。此派中后期又出現了一個支派新噶瑪嘎折派,它對以前的噶瑪嘎折派進行創新,使這一派得到了進步。
唐卡的畫法有很多種,但總體來說就是以上這幾種,按照大小,唐卡又分大、中、小三種。從唐卡材料上又分五種,彩唐、金唐、紅唐、黑唐及堆繡等。
在安多地區,尤其是熱貢藝術、甘孜藏畫及華熱藝術,如今又出現了傳統畫法、現代畫法、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畫法等。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藏族文化在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聲譽,社會也給予了很高的關注,藏族唐卡也同樣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尤其自《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陳列于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以來,為宣傳藏族唐卡搭建了一個展示的平臺,擴大了影響,無論是人們對唐卡的認識,還是價格,都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千百年來,各民族的許多傳統文化主要靠宗教、風俗習慣而傳承下來,藏民族也是如此。藏族從很早以前就信仰宗教,尤其是佛教傳入之后,形成了以慈悲為宗旨的傳統的佛教文化,這是藏族傳統文化的主軸。這種慈悲、利他的文化元素在藏族文化中是處處可見的,無論是聲明、歷算還是唐卡繪畫等其他學科中,都有這種文化的滲入。這種文化如果論價值,那也是無價的。不容諱言,當今人們的想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道德觀念和經濟觀念的失衡,形成重經濟、輕道德的局面。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不僅僅是藏民族自己,全世界所有民族都需要以這種慈悲、利他的文化來洗滌心靈。藏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和明白這種文化的重要性,但還是不注重和不在意這些問題。不懂得自己民族的語言,那么就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那就不能算個真正的藏族人。這不僅僅是針對藏民族,所有民族都是如此。那么,是不是不能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呢?不是,而是需要一個過程。首先要學習藏語言,學習藏族傳統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去吸收漢文化及全世界各個民族的先進、燦爛文化。
藏族唐卡繪畫藝術也是藏族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今,在全世界都有著很高的聲譽,這是藏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們首先要了解唐卡繪畫藝術的傳承,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去不斷地創新。藏族唐卡繪畫有很多獨特的工藝,諸如打底用的布料、畫唐卡的顏料、所畫的線條及各項程序。這些客觀的條件固然重要,但是作為一名畫師,必須注重文化素養。藏族傳統文化中的唐卡繪畫藝術就像歷史上一些名家都說過的一樣,對于畫師來說,“繪畫不是責任,而是一種藝術美的體現”。唐卡畫師從畫第一筆開始到結束,可以說是佛教中達到解脫的一種方法,不能僅停留在這幅唐卡畫得美不美、能不能掙到很多錢這種膚淺的想法。藏民族唐卡繪畫從古至今能繼承下來的最大的原因,我覺得就是因為我們的前人繪畫師們有著這樣高的品德,才會有今天的唐卡繪畫藝術。“學無止盡,至死不怠”,在他們看來,學習并不是為了今生今世,如果此生不能成為一個學術泰斗,那么下輩子,再下輩子,總有一世你會成為一個精通五明的人。所以,今生所學的這些就是為下一輩子的成功而做的基礎。在他們看來,生命是延續的,你不光光是為今生而活,也在為你的上一世以及你的下一世而活,這也就是藏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教育理念。所以,不論是畫唐卡還是寫文章及其他行業,都要有我現在所做的事是有價值、也是一種積德的事業的想法。如果沒有這種想法,只是為了經濟上的利益,那么他就不配藏族唐卡畫師這個稱號,也是對你以前努力結果的一種玷污。作為一位唐卡畫師,首先要心理端正,要知道你為什么去做畫師,你應該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畫師,這是成為畫師的首要條件。
藏文化與佛教文化,尤其是唐卡繪畫與佛教間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畫師應該將佛教慈悲向善的品德體現在繪畫中,通過唐卡這種獨特的載體,對社會教育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只有這樣才符合這個時代的發展,唐卡文化才能發展、進步。唐卡畫師們應該通過自己的繪畫感動人們,使他們能自我反省,提升整個社會的品德教育。這是畫師們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責任。
再次,在科學發展如此迅速的情況下,唐卡繪畫要進一步發揚光大,畫師們也要通過科學技術來發展藏族唐卡,要有創新精神。但是一些必須堅守的傳統文化還是不能丟,必須繼承下去。在符合時代發展的過程中,要探索如何保護唐卡文化,如何發展唐卡文化,如何才能對社會有益?不能光考慮經濟利益。其實,作為一名世俗者,不考慮錢財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在這也不是說你不需要錢,也不是說你不要掙錢,而是說這也是需要一個度,要把握好這個度。在此基礎上,利用科學技術將藏族傳統的唐卡文化發揚光大,對眾生都能有益。就像紅格爾多吉活佛也提到的,唐卡的畫法出現了現代油畫風格的一種畫法,所以不管是任何一種畫法,都要對社會教育方面起到積極作用,這也是對藏族唐卡事業的一種期望,希望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各種畫法,使藏族唐卡文化能繼續發揚光大。
工巧明學可以分為身、語、意三種工巧明學。其中語工巧明范圍比較大,所有文化都包括在身、語、意三種工巧明學中。現就以身工巧明學繪畫為主來談一下唐卡繪畫藝術的歷史、現今的定位及對未來的展望。從公元7—8世紀藏王松贊干布至赤松德贊時期開始至今,工巧明學沒有衰敗,而出現了越來越興盛的局面,二十世紀前出現的欽孜派及曼唐派都是各有特點,無論從線條到顏色都有發展,在世界上已經享有極高盛譽。
唐卡的發展要有符合時代的精神,那么,今后我們應該如何去繪制唐卡呢?首要條件就是必須與我們這個時代相符合,就像我們制作了兩年的“蓮花生千幅”唐卡,就是以一種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手法來繪制的。前幾年一些老專家提議,絕對不能采用現代手法,如果加入現代繪畫技術,就像語言同化,藏語當中摻雜一些漢語,而漢語中又摻雜一些藏語,聽著是很難受的。還說到,他們在培養學生時也是用傳統畫法來教的,否則,我們的傳統工藝就會消亡。我們要重視傳統唐卡繪畫技術,更應該注重藏族傳統文化,從工巧明學及其他各個學科抓起我們的傳統文化。話雖如此,我們還是要按照時代的發展去填補唐卡藝術中的欠缺部分,不過也不能盲目地去填充。就像工巧明學和醫明學,是要有一些現代化的引進,藏族醫學從各個方面都是很豐富的,但是在現今醫學技術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先進技術的引進是勢在必行的。
工巧明學中也要有創新精神,但是要有針對性,對一些鋪墊性的景物,如花草樹木、山水及動物等圖案是可以采用其他畫法。不過對我們所固有的一些宗教圖案還是要秉承其最準確的畫法的,不要妄自改變佛像的特點。紅格爾多吉活佛也提到,他看到有位畫師畫的空行母不符合傳統的畫法。也許這位畫師是想再創造,可是,這些宗教圖案是按照經典中的記載,是我們的歷代畫師傳承下來的,我們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創造,那么就不再有傳統一說了,我們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創新。
藏族唐卡繪畫中是不是只有傳統畫法呢?歷史上藏族唐卡繪畫中也不僅僅是沿襲從古傳下來的傳統畫法,它也有吸收過新的東西。如二十世紀初康區出現了一位名叫卓南卡堅的畫家,他畫了一幅“六莊嚴二勝”的唐卡,這幅唐卡就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對鳥獸、花草的描繪非常逼真,具有現代畫法的特點,而對佛像又是繼承了傳統的畫法,可以說這幅唐卡既嚴謹又活潑。還有像安多強巴、果洛畫師希熱布大師及康區畫師勒門等很多大師的唐卡,都是采用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方法。
唐卡中結合這種現代畫法的稱呼上,一般有些畫師稱為現代畫法,也有說是外國畫法,另外有一些人也稱它是西方畫法,到底該怎么稱呼,現在也是沒有確定下來。稱它是外國畫法有點欠缺,這種畫法并不是從外國傳過來的。
藏族繪畫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出現了壁畫,雍布拉康壁畫就是最好的證據。唐卡就是在此基礎上,為了人們的需求而產生的。史料記載,藏族唐卡在獸皮、紙張、布料上都畫過。那么,藏族唐卡產生的時間,普遍認為是在贊普松贊干布時期,有人畫了一幅吉祥天母,這是藏族的第一幅唐卡。自此開始,以布料為底的唐卡形式慢慢發展起來。它以藏族原始繪畫為基礎,結合尼泊爾畫風形成了藏族自己的特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點,這是無法遺棄的,如果拋棄了這種特點,也就不屬于這個民族了。
一位畫師應該具有和必須具備一些條件和知識。第一,必須要了解和懂得繪畫知識,不僅要學會藏民族自己的文化知識,同時也要了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繪畫知識。要與時俱進,了解目前國際、國內外的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及發展趨勢。否則,如果我們跟其他民族的一些畫師談論交流也會有所障礙。因此,我們下一代的畫師們要透徹了解自己民族的唐卡歷史、傳承脈絡等。總之,要儲備好自己的文化知識,這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會有進步。
第二,畫師要有一顆慈悲之心,以一個單純的目的去畫唐卡。我們這份事業的最終目的是身、語、意的供奉,是精神信仰的代表,所以要有善心,而不是視人做事,看到對方不懂唐卡,就有騙人的心理,這是萬萬不可的。
第三,要有刻苦、忍耐的精神。藏族唐卡的繪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精細。畫一幅唐卡不僅要掌握技術,有時候要一口氣畫完,人的呼吸都能影響畫質,所以要坐得住,耐力也是畫好唐卡的一個條件。
第四,唐卡制作中要有六個最基本的條件:1、布料,要學會制作用底。2、線條,必須精確。3、顏料,這方面要從磨制顏料到配色,各方面都要掌握好,否則,唐卡容易變色。4、色澤,這主要也是從顏色上掌握,立體感的強度也是通過色澤表現的。5、勾勒,是畫唐卡中最難和最為主要的,線條和勾勒是相輔相成的,畫好線條,勾勒起來才會使唐卡增色。6、開眼和金唐的制作,我們現在在金唐制作方面有著很好的成績,尤其是以熱貢畫師為典型,可能是市場供需所形成,所以這方面比前人有很大的進步。開眼,大家也是知道的,每個佛像都有它自己開眼的方式,所以這些都要掌握好。
第五,畫師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也要有創新能力。現在市場上也有很多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唐卡畫風。要在藏族傳統繪畫特點的結合下學習現代畫法去創新,但是絕不能拋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要多方面地充實自己的文化,去創造新的東西,才會產生符合這個時代的唐卡。
西方繪畫的主要特點有:第一,是形式結構。第二,是表現手法。第三,要懂得所畫對象的結構,比方說,人體的結構,要懂得醫學方面的知識。這些都需要你學習,而且要學得透徹。在這些當中,我覺得對人體結構的認識,藏族畫師也可以學習,并利用到實際的繪畫中是有用的。其次還有西方繪畫中的速寫也是可以學的,對動物等的形態的描繪,我們都可以學習吸收。我們藏族唐卡有很多其獨特的特點,畫一些佛像是我們的特長,但是對外界景物的描繪卻是比較欠缺。所以,我們應該吸收國畫及西方繪畫中的特點去補充我們的這些缺點。
藏族唐卡從古至今都在發展,從希崗派到后來的噶瑪嘎折派都是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比方說,噶瑪嘎折派就是吸收了漢地的山水畫,是漢族繪畫與藏族繪畫的完美結合,這是歷史進步的代表。但我們要有選擇性地去吸收。西方繪畫中所用的材料都是我們現代化的顏料,而藏族唐卡所用的是純天然的礦物顏料,在西方繪畫的影響下,藏族唐卡中也廣泛地用到了這些現代化顏料,這是一個弊端。其次,就是西方繪畫沒有像藏族這樣的勾勒,現在也有很多畫師省略了這一點,這是非常不好的。我國著名畫師張大千曾經說過:“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勾勒畫中只存在于藏區,只有在這,你才能看得到勾勒畫”,這是對藏族唐卡中勾勒工藝的最高評價。所以,我們不能讓這種工藝消失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西方繪畫中有很多我們值得學習的,但我們要去粗取精地去學習。
唐卡中所畫的佛像是我們信仰及供奉的代表,但是現在社會上有些不良現象,將佛像繪制在任何產品上,而這樣,神圣的唐卡藝術將會在人們心中降低它的地位,人們不會像以往一樣以身、語、意來供奉它,而畫師也是不會以崇高、慈悲的心去繪制,這樣會使藏族唐卡敗落。要多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來補充自己的不足,畫出精致唐卡,創新自己的作品。
藏族唐卡必須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做好很多準備。第一,要制作精美的唐卡。現在,唐卡的制作是傳統和現代結合的這樣一個局面,已經是一個主流了。這種畫法也被社會所接受,但是,如前面專家們所提,我們在不能擯棄自己民族的傳統畫法下,去接受現代的畫法,去體現美,也要去實現唐卡的立體感。
第二,經濟條件。藏族唐卡制作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在價格方面比國畫及油畫等世界上其他的畫價格要低,這種局面顯得藏族唐卡沒有價值,這幾年價格趨于上升,這也是必然的。
第三,藏族唐卡的創新。很多人都提到藏族唐卡的創新,要將以前傳統的進行改革,這是不明智的。藏族唐卡有其獨特的劃格法,這也是世界上很多人對藏族唐卡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所以,就像在前面提到的一樣,我們要在傳統唐卡的制作要求下,引用現代畫法對藏族唐卡進行創新。
最后,就是要談談畫師的思想品德,必須要有崇高的事業精神。現在社會都是以經濟為主,處處充滿了誘惑,所以我們要抵住這些誘惑,要用一顆為人是善的心理去做這份工作。
藏族唐卡發展至今,在全世界已經小有名氣,這要歸功于歷代的畫師及學者們。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
第一是地域的局限性。目前,藏族唐卡呈現的局面就是一小部分地方得到發展,而在許多地方滯留不前的現象。如青海熱貢等地唐卡的發展狀況就非常好,但是其他地方就不行。這可能是當地對唐卡的認識不夠,所以,我覺得應該要提倡這種文化的思想,讓人們了解唐卡,使得藏區唐卡在各個地區得到發展。
第二是傳承的局限性。自佛教傳入藏區后,尤其是朗達瑪滅佛之后,藏族在佛教傳承,或者是在手工業各方面形成了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父傳子或師父傳弟子的單一、狹隘的傳承系統。唐卡傳承也是如此,這在很大一方面對這種文化的發展、延續起到了一種阻礙作用,所以,我們必須要打破這種狹隘的傳統,使唐卡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播。
第三是思想的局限性。藏區由于自己民族具有豐富的文化,有些時候會對外來文化有種抵制情緒。我們要打破這種局面,不僅要將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延續好,也要吸收其他民族的精華,來補充和完善自己民族的文化,這是勢在必行,也是提高、創新的一條必行之路。同時,也要打破性別歧視這種狹隘觀念,如女性不能制作唐卡,這些都是阻礙唐卡發展的一些不必要的因素,我們須破除這種思想觀念,使唐卡事業得到健康、良好的發展。
第四是經濟的局限性。現今,科技化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是以利益為優先,經濟利益已經占據人們思想的主導地位。在這種社會風氣下,一些唐卡畫師們也因利益驅使,視唐卡為發財的門路,注重制作唐卡的件數,而完全疏忽了質量。比如說,不采用傳統的劃格法去畫唐卡,而是采用現代化器械,直接將線條復制后去描繪。在這種情況下,唐卡繪畫技藝的提高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五是文化的局限性。現今很多唐卡中可以看到很多顯而易見的錯誤,這可能跟畫師的文化知識有關。由于注重實際的制作,而不在乎唐卡文化,使得畫師在畫唐卡時,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作,對內容做出一些不需要的更改,這些是需要我們注重的,有些唐卡中的佛像形象是從古定下來的,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去隨意地篡改,必須去尊重和繼承它。
藏族唐卡擁有很豐富的文化知識,而早期對唐卡畫師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一個畫師不僅要技藝精湛,同時他也是一位文化素質極高的學者。現今,也有極個別這種畫師,注重的是技能而不再是文化。唐卡是如何產生,又為何將佛像畫在布料上呢?這與佛教是密不可分的,修密宗當中都要修本尊,有些人能記住本尊的形象,但有些人不行,所以就將佛像畫起來供奉。還有就是說,畫佛像能積無上功德,所以出現了很多畫佛像的現象。早期對佛像的供奉是高尚的,因為供奉佛像而成佛的故事舉不勝舉。但是現在,人們的信仰慢慢變弱了,唐卡已經變成了裝飾物。早期畫師們認為,制作唐卡是件非常神圣和嚴謹的事情,制作唐卡的每一項都有其嚴格的要求,甚至會要求你全神貫注,但是現在有的地方繪制唐卡時,是在打打鬧鬧中進行的,對佛像繪制的要求也是越來越不注重。另外,目前唐卡界也出現了復制的情況,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現象。這樣下去,藏族唐卡文化將會走到一個消失、滅亡的邊緣。不能因為高科技方便而去做一些損害民族文化的事情。
總之,就是要注重文化修養,不能隨意將佛像姿態、形態修改,畫靜像時背景卻畫怒像的背景,而畫怒像時背景又剛好相反畫靜像的背景,這些都是最基本的錯誤,所以要從文化著手,提高畫師們的文化涵養。
藏族繪畫的現狀:藏族唐卡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畫師們對唐卡歷史卻比較陌生。因此畫師們要在制作的同時,也要學習藏族繪畫,因為唐卡只是藏族繪畫中之一種,藏族唐卡目前還包括油畫及一些山水畫。藏族繪畫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有很多的繪畫遺跡,而在工具方面也是豐富的,所以,藏族繪畫具備世界繪畫文化中所要具備的各項要求,需要我們去學習、了解和掌握它。目前藏族繪畫,又可以分為民間繪畫和現代繪畫。現代繪畫是以各大學院為主的一些創新派,而民間文化是傳統的繪畫藝術,兩者之間,民間文化有點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所以,這兩方需要共同探討,去研究藏族繪畫藝術今后的發展情況。
藏族繪畫的繼承:唐卡傳承問題,先要將藏族自己民族的繪畫學好,再去學習其他民族的繪畫文化以充實自己。要有理想,只有理想,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繪畫家、藝術家。唐卡是真善美的體現,只有你真、你善,才能實現你的美。否則,這只是你養家糊口的一個工具而已。最后,希望各位畫師能在自己制作的唐卡上落款,來保護自己的唐卡,這也是對知識產權的一種保護行為。
作為一名畫師,必須要知道自己的責任。在藏語中,被稱之為“繪制佛像的人”,而不稱之為繪畫師,從這就可以了解到我們首先要很好地掌握我們藏族傳統的繪制佛像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去了解其他文化。畫唐卡是一項很神圣的工作,以往畫師們在畫唐卡時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并且有一些儀式等。另外,現在畫唐卡可以說是采取方便之路,有些畫師不畫線條,直接復制,這樣也能將這幅唐卡畫完,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線條,是不能畫出一幅好的唐卡的。現在一些畫師畫的不是靜像又非怒像。所以,我認為畫一幅好的唐卡,就必須要學好線條和開眼部分。
文化自信體現了對自我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它也是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源泉。因此,一要解放思想,在尊重歷史和包容創新理念的基礎上,推動唐卡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二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為增強民族自信心提供充分活力;三要有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懷、敏銳的眼光,大膽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合理取舍,擇善而從,為我所用。這也是在有眾多藏文化專家和唐卡制作大師參加的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第一屆唐卡藝術研討會上,在探討和挖掘唐卡在藏文化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繼承和發揚唐卡制作的傳統技藝等方面達成的共識。相信深受世人關注和喜愛的唐卡藝術,以后一定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簡介:元旦尖措,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