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濤
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立晉,是為晉武帝。公元280年,晉國滅掉吳國,暫時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國家的政治大分裂局面,從而重新實現了國家的政治統一。然而由于西晉的統治階級的結構很不合理,大行王族封建制;土地制度也沒有得到一定的改良,土地還相對集中于少數大地主手里,這些都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因此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西晉王朝的悲劇命運。
公元290年,精明強干的晉武帝司馬炎去世,而傳位于其昏聵無能、癡呆庸碌的兒子司馬衷,是為晉惠帝。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后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輔佐新君,掌管朝政。然而生性權勢欲極強的皇后賈南風(即賈后)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便于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將楊駿殺死,可是政權最后卻落到了汝南王司馬亮和朝廷元老衛璀手中。賈后政治野心未能實現,于是便又在當年六月,指使楚王瑋殺了汝南王亮,然后反誣楚王瑋矯詔擅殺大臣,將瑋處死,賈后遂執掌了政權。她又于元康九年廢太子司馬通,并于次年殺之。從此,諸王為爭奪統治權,便展開了極其兇殘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先是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同起兵殺賈后。永寧元年(公元301年),趙王倫廢惠帝而自立。趙王倫篡位后,鎮守許昌的齊王同又起兵討伐趙王倫,鎮鄴的成都王穎與鎮守關中的河間王禺頁皆三兵響應。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倫。齊王同以大司馬入京輔政。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底,河間王又從關中起兵討同,洛陽城中的長沙王義也舉兵入宮殺齊王同,政權落入義手。太安二年,河間王禺頁、成都王穎合兵討長沙王義。司馬禺頁命都督張方率精兵7萬,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穎調動大軍20余可,也渡河南向洛陽。二王的聯軍屢次為長沙王義所敗。次年正月,洛陽城里的東海王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義,將其交給河間王禺頁約部將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地堅域,以皇太弟身份專政,政治中心一時移到鄴城。東海王越對成都王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蕩陰(今河南湯陰)一戰,被成都王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鄴,東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國。與此同時,河間王禺頁派張方率軍占領洛陽,接著并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成都王穎與惠帝又投奔洛陽,轉赴長安。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東海王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禺頁。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東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穎、河間王禺頁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亂”到此終結。自公元291年至公元306年的16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攻滅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
那么“八王之亂”為什么會爆發呢?首先說,在曹魏時代,曹爽當政時,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諸王,政權可能轉入他姓之手。結果曹魏還沒來得及解決這個問題,之后,司馬氏就奪取了曹魏的政權,此事在司馬氏皇族中很有影響。因此,西晉建國初期,公元266年,晉武帝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封27個同姓王,以郡建國。之后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儼然國中之國。這樣就嚴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使得地方有了相對集中的實力同中央對抗。
其次,西晉時期地主階級勢力龐大,他們有著充足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來構成他們相對鞏固的統治,尤其他們一旦和某種政權勢力取得密切的聯合,也就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自東漢光武帝劉秀到西晉時期,上層統治階級之所以能夠取得政權,其重要原因便是他們取得了大地主階級的支持;當然,這種支持的力量有時也意味著分裂,因為人們的政治利益往往是矛盾的。這也就是社會不安定因素的緣起。
當然,綜合以上所論,如果晉武帝死后繼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即使是個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具有相當的威望與才干,也是能夠基本上控制政局的,也就是說西晉王朝肯定還將繼續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直到統治階級進一步腐朽和變質。然而正是由于最高統治者的腐敗無能,終于致使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矛盾迅速暴露和尖銳起來,這也就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