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紅
在我們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少兒藝術素質的培養和輔導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在此,我想談談我本人在少兒美術輔導工作中的幾點體會以及其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的意義,來和大家共同探討。
首先,作為一名少兒美術輔導老師,必須要有一顆深愛孩子的心。
我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曾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在他的《子愷漫畫選》的自序中說道:“由于‘熱愛和‘親近,我深深地體會了孩子們的心理,發現了一個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兒童世界。兒童富有感情,卻缺乏理智;兒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兒童世界非常廣大自由,在這里可以隨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頂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飛機;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飛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腳可以給穿鞋子;房間里可以筑鐵路和火車站;親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來……。成人們笑他們‘傻,稱他們的生活為‘兒戲,常常罵他們‘淘氣,禁止他們‘吵鬧。這是成人的主觀主義看法,是不理解兒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態度。”看了這些文字,沒有哪個身為父母的不為之動容。
每當面對或淳樸、或天真、或幼稚、或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時,我總是不知不覺就融入其中,和他(她)們聊天、嬉戲、想象、構圖、上色,甚至編故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聰明、敏感、好奇心強,能發現許多成人無法發現的事,他們的內心世界更加的真誠自由、更加奇異多彩,不受常規的束縛,完全沒有成人世界里的許多條條框框和刻意掩飾。我逐漸體會到:一個好的少兒美術輔導工作者應該真心地喜歡孩子,懷著真誠的心親近他(她)們,做他們的朋友,體會他們的內心世界,耐心地引導和挖掘他(她)們的藝術感受力和藝術潛能,小心地呵護和培養他(她)們對于世間萬物和對藝術的濃厚興趣。
其次,我體會到孩子們需要有來自于不僅僅是輔導老師,還有家長和社會各界對他們的尊重和理解。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家長們開始重視對孩子們藝術素質的培養。但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一部分家長一面送孩子接受藝術素質的教育,一面又在生活中完全不尊重和否定孩子的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比如我班上有個孩子,在得到我的鼓勵和肯定后,突然間激發了她拋開老師范畫的色彩而自己設計畫面色彩的熱情,畫了一只五顏六色、色彩繽紛的長頸鹿,雖不符合現實,但她在畫的過程中一絲不茍,每一部分顏色都經過精心地設計,充分地把一個孩子心中那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長頸鹿和她愉快單純的內心用她手邊所有的顏色表現了出來。那種不假思索、自由熱烈的畫面效果比老師的范畫更加生動、更加有活力,我給予了她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可是當她再次來上課的時候卻告訴我:“老師,我媽媽看了那幅長頸鹿的畫時,說我簡直是胡畫。”我聽了這話心里非常擔心。果然,她對于自己設計畫面色彩這件事不再像先前那么熱心了,我只有盡力去引導,但那熱烈絢麗的畫面效果猶如曇花一現,在她后來的畫中就很少見了。由此我意識到:孩子藝術創造力的培養需要輔導老師和家長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和開發孩子們的藝術天賦以及與生俱來的藝術靈性,并使其能夠自由地發揮和表現出來。由此,我呼吁家長們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要以為他們小,就什么都是兒戲。“不能越雷池一步”,恰恰會抑制和扼殺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孩子們發現了我們成人沒有發現的美,我們該如何引導并相信他(她)們能將發現的美自由充分地表現出來。當今世界,信息化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完善,使孩子們接觸到了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多、更廣泛、更多元化的知識和信息,孩子們的思維也許早就超越了成人們的想象。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理解孩子們的思想和行為,甚至是向孩子們學習,以更加準確、適當的方式引導和啟發他(她)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他們將內心深處那些美麗的夢想訴諸筆端。
我還體會到經過孩子們的小手畫出來的畫更有天然的童趣,更富有寶貴的藝術感染力。
曾聽一位美術老師說:‘天才是被我們發現的,而不是被我們培養出來的。”常有些家長在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以后問我:我的孩子到底有沒有藝術的天賦,我有沒有必要繼續在這方面培養他?我總是肯定地說:“有”。因為我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我們不能那么武斷地隨便下結論說:“他(她)不是那塊料”,從而放棄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和開發。魯迅先生說:“兒童的畫來自于心靈的圖式,這個圖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體驗,讓我們暫且放下頭腦中固有的對兒童繪畫的非理性期待與標準,放下那些功利和條條框框,和兒童一起融入繪畫。在兒童的美術世界中,給一份人文關懷,給一些寬容與理解。”如果每一位家長都拋開急躁和功利心,靜下心來認真地去觀賞一下自己孩子的畫,就不難發現:我的孩子真的很棒!因為在孩子們的畫中,每一個形象、每一根線條、每一片色彩,都是那么的生動有趣。我常常感嘆:成人的畫有可能更加規范,但卻很難有孩子畫中那種天馬行空的自由奔放和成人怎么都無法描摹的趣味。那是屬于孩子所特有的天賦,雖然顯得稚嫩、不規范,但卻是那么的靈動有趣、不可思議,這對于藝術的創作來說是多么的難能可貴。我們所要做的不是簡單的所謂“糾正”、“規范”,而是“發現”,進而引導和啟發,讓孩子在了解藝術規律和繪畫技巧的同時,可以保留自己內心那個充滿趣味、生機勃勃的美麗家園。因為“個性”,是藝術的生命,沒有個性的藝術將是死水一潭。
隨著少兒美術輔導教學工作的不斷實踐和深入,我逐漸意識到少兒美術輔導工作在我們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有著其特別的意義。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面對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通過文化藝術的普及和熏陶,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熱情和情趣,擁有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少兒藝術素質的培養和普及工作是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對于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他(她)們觀察客觀世界、體會世間萬物、完善自身藝術素養、塑造完美人格、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表現力,豐富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使孩子們那幼小的心中、眼中可以保留一個美麗純凈、真、善、美的多彩世界,從而使他們的內心更加平和自然,健康茁壯地成長為一代新人,都有著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需要群眾的積極參與和互動,孩子們終將是我們未來的群眾,也是我們全社會的未來和希望,進一步完善和開展少兒美術輔導工作,不僅可以開發和釋放孩子們潛在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能夠為群眾文化的發展貯備力量。作為一名少兒美術的輔導者,不斷努力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學方式,提高輔導培訓水平和質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長期而重要的工作,我們應該不斷地努力實踐,使其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發揮更積極、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寧夏青銅峽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