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藝術是一個多義詞,它既指作為藝術門類之一的建筑本身,也指它們的藝術形式、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段。從建筑本身來說,包括城鄉建筑環境、各類實用的房屋、陵墓、園林、紀念建筑物和建筑小品,都是以空間造型為其形象特征。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建筑藝術首先具有藝術的基本共性特征。
建筑藝術的形象具有藝術感染力,能夠引起人們的審美心理感受。絕大多數建筑是以實用為主,又受到嚴格的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限制,而且就其創造的初衷來說,也是服從于實用、技術和經濟條件的;作為一種技術產品,建筑的形象也可以給人以技術美的感受。但是,由于建筑包容的范圍非常廣泛,它的空間容量很大,藝術語言豐富,所以,建筑的造型可以突破純實用或純技術的限制而構成許多富有精神內涵的感人的形象,足以打動人的感情。特殊的紀念性建筑、游賞性建筑是這樣,即使是以實用為主的建筑,如住宅、橋梁等,作為某種特定的環境構成中的一部分,通過藝術手法的處理,同樣可以創造出富有個性的藝術氛圍。
建筑藝術能以自己的形象反映生活中的主題,即建筑的形式可以反映某些社會內容。西方人稱建筑是“石刻的史書”,就是說在建筑的形象中記錄著一代社會的重要活動。我們今天見到的古代遺跡,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神廟,羅馬的角斗場,法國的基督教堂,中國的長城、天壇、故宮等等,從它們的形象中都能認識到當時人們的精神氣質,當時的社會制度、民族關系、宗教信仰等等。有些特殊的建筑,運用了特殊的藝術手法,還可以強烈地表達出某些具體的歷史題材,這在紀念性建筑中尤其明顯。雖然絕大多數的建筑形象主要是由抽象的空間體量所組成,一般不容易具象地反映某一具體生活情節,但它們的空間氛圍,造型式樣以及運用某些象征手法,也還是可以達到藝術意義上的反映效果的。
建筑藝術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主要是時代風格、民族和地方風格,而且這些風格又與當代的其他藝術門類相通。從時代風格來看,比如歐洲的古希臘建筑具有寧靜典雅的風格,就和同時期的雕刻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古希臘建筑具有當時雕刻的風格;又如,哥特建筑具有神秘朦朧的風格,也和同時期的雕塑、繪畫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哥特的雕塑、繪畫具有當時建筑的風格。現代西方建筑強調體量對比,造型簡潔,講究空間結構,也和當時的抽象雕塑、繪畫,以至文學、音樂是一致的。中國建筑也是如此,我們常說的漢魏質樸,隋唐豪放,兩宋秀逸,明清典麗,這些風格不但概括了當時的建筑風格特征,也適用于概括繪畫、詩詞、書法和工藝美術。至于地方和民族風格,更是建筑富有藝術特征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是中世紀的歐洲哥特式教堂,就有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幾種不同的風格;同是以木結構、曲線大屋頂為造型特色的東方建筑,中國、日本、朝鮮、越南也各有自己的風格。地方和民族藝術風格,是該地區和民族人民審美心理的反映。這種審美心理是長期生活實踐的積累,具有相當牢固的傳統性和保守性。
建筑藝術的創造需要經過形象思維的“構思”,即創作或設計。創造建筑形象,受著嚴格的使用要求、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不能和其他藝術一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任想象力馳騁。但是,在同樣的功能要求,技術的和經濟的條件下,卻可以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不同風格的形象,有的平淡無味,有的風韻無窮,有的典雅,有的新奇。這就是設計師通過不同的形象思維創造出的不同結果。因為一個建筑的形象是由多種因素相互配合而成的,而這些因素又往往有很大的通融、組合余地,例如地形環境的剪裁,格局體量的擺布,結構材料的選擇,式樣比例的推敲,裝飾色彩的搭配等等,都包含著許許多多可供選擇的因素和可能組合的方案,把這許多因素進行篩選、組合、搭配、安排,并進行審美的判斷,就需要進行構思,這和其他藝術的創造過程是一樣的。從一方面看,建筑藝術創作的制約條件非常嚴格;但從另一方面看,由于它的形象構成因素范圍很大,表現的手法很多,相應地,創造力的發揮也有很大的自由度。
要全面地認識建筑藝術,除了其具有藝術的共性,更重要的是認識建筑藝術本身獨具的特征。
大多數的建筑首先是實用的產品,即使是主要供人觀賞的紀念碑、園林、陵墓也要考慮人的活動空間和其他必不可少的一些實用要求。實用比重大的建筑,如果實用功能很差就會大大降低藝術力量。不能設想一座朝向不好、通風不良、格局紊亂、樓梯欄桿過道門窗有悖人體工程的住宅會給人以美感;相反,如果功能處理得當,用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些也能引起人的愉悅情感。就是藝術性比重比較大的公共性紀念性建筑,如大會堂、大劇院,如果僅只外表華麗,而實用功能不到位,也會被人譏為華而不實。欣賞評價建筑,一定要注意它的實用功能,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且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著實用的因素。
建筑是相對巨大、觸目的物質實體,一旦建成,除非不可抗拒的災害、戰爭或特別重要的建筑改造,它就要長期保留下去,很難被遺忘或丟失,事實上就成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紀念物。希臘的神廟、羅馬的廣場、中國的萬里長城、柬埔寨的吳哥窟以及遍布各地的古城堡、古街區、古塔古廟,當初它們中許多并不是專門的紀念建筑,但是隨著歲月流逝、滄海桑田,殘存下來的卻成了紀念性很強的遺物了。后世的人們觀賞它們,總能從其中獲得豐富的歷史感,激發出情感的漣漪。建筑的這種紀念性的特征,使得文物建筑成為當代人類文明的一份寶貴財富,成為傳遞歷史文化信息可靠的載體。
建筑基本上是由抽象的幾何體形構成的,即使加上某些裝飾,配上壁畫、雕塑、碑碣、匾聯,也很難具體敘述出某一具體情節內容,它主要是靠環境和造型表達某種情趣和意味。建筑只能正面地反映生活,而不可能出現類似于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漫畫式的形象,就形象本身來說也無所謂進步落后、革命反動。比如,昨天是宣揚迷信的宗教寺廟,今天就可以是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博物館;以往是帝王貴族的宮殿壇廟,現在也可以成為人民群眾的文化宮。天安門本來是帝王皇城的正門,現在則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徽的圖案;萬里長城原來是防衛侵擾的軍事工程,是刀光劍影下的戰爭產物,現在卻又成了全中國以至全世界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這種內容與形式幾乎可以無限適應的特點,正是它的正面性的結果。
空間性也是建筑藝術的典型特征。建筑是一個空間環境,一座最簡單的建筑,從室內到室外至少有十一個可以觀察的面,人們為了對一座建筑獲得完整的印象就必須不斷地改變視點。也就是說,在任何一點上觀賞建筑,感覺都是不完整的,必須從遠到近,從外到內,全部看完每一個面,才能獲得完整的感覺。如果是一個建筑群,走的路線就會更長,還常常要走回頭路,也就是要反復觀賞。中國的建筑則特別重視群體的安排,充分利用人在觀賞建筑中必須移動的客觀事實,有意識地組織序列。拿北方一個典型的四合院來看,要先穿胡同,然后進大門,再繞照壁,過前院,再進垂花門,走過抄于游廊,才能進入正房。
人們可以不看畫展,不讀小說,不去劇院,不聽音樂,卻不能不住住宅,不進商店,不去學校馬路,沒有一個人能離開建筑。因此,每一個人都能或多或少對他接觸的建筑發表一番評論或者進行一番審美判斷。人對建筑的評價是帶有“強制性”的,任何建筑,它的形象美不美、藝術水平高不高不能由建筑設計師個人說了算,而是都要經過最廣泛的群眾評議。所謂“建筑是石刻的史書”,就包含著它真實地記錄了一個時代人民群眾普遍的審美傾向這個事實,所以,建筑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方風格,但卻很難像其他藝術一樣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作者簡介:韓璐(1974.5-)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學位,中級職稱,工作單位: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