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月
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降低了學科難度,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重新審視歷史學科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解放思想,探索適應教改新思想,適合初中歷史教學的新方法,這是一個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在通常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運用“告訴”的手法推進教學的進程。老師只是負責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的任務則是被動地把教師關注的知識聽清楚、記牢。歷史中一個個驚心動魄、發人深省的社會大變革沒影了;一曲曲悲壯宏偉、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無聲了;一幅幅波瀾壯闊、萬馬奔騰的戰爭場面消失了。課堂上,字里行間少了情感的交流,言談舉止沒了心靈的溝通。學生就像學習的機器,在枯燥、呆板、陳舊的教學環境中死記硬背。對學習完全是一種強忍和無耐,漸漸對學習少了興趣,多了厭惡,所以,教學方法的改進已是刻不容緩。
首先,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愿意聽、樂于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云煙團長達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蕩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杰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為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其次,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要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橫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①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②一堂課內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③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后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講《明治維新》,可從日本向西方學習獲得巨大進步的事實,聯系日本在奴隸社會末向中國隋唐學習、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的歷史,使學生了解: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展,除了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外,還需要有開放的胸懷,學習外國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進東西,從而提高學生對當前改革開放的認識。這樣聯系,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學生聽來饒有興趣,易于接受,思想覺悟、認識能力相應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有加血補充、深化作用。在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師提問讓學生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素質教育的大目標驅動我們去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教學改革的大背景迫使我們去尋找教學的最佳方式。教育需要藝術,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像塊磁鐵,吸引住了學生,牽動著學生的學習情緒,不僅能使學生主動學習獲得知識,還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之健康成長。相信以提高教學藝術為切入口進行初中歷史教學,學生一定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歷史教學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巴燕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