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課題組

所謂獄務公開是指監獄機關將執法工作的主要依據、程序、結果,通過適當形式,向罪犯及其家屬和社會公布并接受廣泛監督的一種工作舉措①。實踐證明,獄務公開工作對增強監獄執法工作透明度、提高監獄人民警察執法水平、調動罪犯改造積極性、維護監管改造秩序的穩定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新時期,我們應該采用新方法來研究獄務公開問題,系統論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論。
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②。用系統論研究獄務公開,就是指開展獄務公開工作要考慮公開內容的整體性、方式的多樣性、承擔主體的多元性,要用聯系的、整體的觀點對待獄務公開工作,形成一個各個承擔主體之間層級分明、協調動作,各種獄務公開方式綜合運用、均衡發展,各項公開內容統籌兼顧、無遺缺盲點的關聯有序的工作系統。根據這一方法理論,我們可以在外部環境背景下,構建“獄務公開系統”(如圖1所示):
一、獄務公開系統層次結構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我們認為,處于一定外部環境中的獄務公開系統應該包含四個子系統:獄務公開系統物質層、獄務公開系統行為層、獄務公開系統制度層以及獄務公開系統精神層。獄務公開系統的四個子系統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
(一)表層的獄務公開系統物質層
獄務公開系統物質層是由監獄管理機構和其他社會主體依據一定的社會條件所創造、發展和運用的何種物質設施和手段來確保獄務公開所構成的器物文化。主要包括:獄內獄務公開信息欄、監獄報、獄內廣播、閉路電視等媒體,獄務公開網站,獄務公開舉報箱,領導接待室,《獄務公開手冊》等。它主要反映監獄管理機構和其他社會主體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質并推動獄務公開所能達到的程度,表現為獄務公開的性質和水平,以及獄務公開的科學技術和物質設施。它是人在創造獄務公開的科學技術和物質設施過程中發揮自身的知識、經驗、智慧等主觀能動性的過程,即“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的物質層,是可以被各社會主體所看見、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獄務公開系統層次。
(二)淺層的獄務公開系統行為層
獄務公開系統行為層是監獄管理機構在獄務公開過程中處理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群體、公民與公共機構之間關系的行為方式和活動過程。主要包括:監獄長在接待日接待來訪者、處理投訴、執法監督員檢查和監督監獄機關的執法情況、值班人員接聽舉報電話、服刑人員親屬和新聞媒體參觀監獄等獄務公開主體與對象的互動行為。淺層的獄務公開系統行為層是監獄管理主體和其他社會主體職能目標、工作作風和精神面貌的動態反映。
(三)中層的獄務公開系統制度層
獄務公開系統制度層是與一定民主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相適應的,使獄務公開行為方式固定化、程式化、規范化的獄務公開制度體系。主要包括:獄務公開組織領導制度、獄務電子監控制度、獄務定期公開制度、領導接待日制度、執法監督員制度等。獄務公開體制結構是否合理,人力資源配置是否科學,獄務公開諸多資源能否達到優化配置,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力,是獄務公開工作效能的重要制度保證。
(四)深層的獄務公開系統精神層
管理學一般原理告訴我們,管好人的行為首先要管好人的“心”,對于獄務公開系統而言,“心”就是獄務公開的精神層面。獄務公開系統精神層是監獄管理主體和社會其他主體在長期的獄務公開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孕育而成的文化心態和觀念形態,是獄務公開最深刻、最核心的部分。主要包括:監獄管理主體獄務公開的態度與意識、服刑人員親屬及其他社會主體參與獄務公開的態度與道德等。
獄務公開這個大系統,就是由上述四個子系統組成的層次性結構。物質層最為具體實在,屬于表層;行為層是一種活動,處于淺層;制度層是觀念形態的表現形式,是人與物的結合部分,位于中層;精神層是文化心理和觀念形態,層次最深。在獄務公開系統中,這四個結構層次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不過,四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物質層是獄務公開系統的基礎,行為層、制度層和精神層都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行為層是獄務公開系統的外在活動方式,它是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的動態反映;制度層是獄務公開系統的關鍵,它把物質層、行為層和精神層統一為整體;精神層是主導,是內核,它規定著獄務公開系統的價值取向,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其它層次的變化與發展。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獄務公開系統四個層次的劃分,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而作的理論抽象,在現實中,它們是相互交織和滲透的,彼此不能絕對分開。這四個層面中,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物質層變化最快;行為層較為靈活;制度層變化緩慢;精神層則較為穩定。
二、獄務公開系統與外部環境的關系
系統理論認為,獄務公開系統和外部環境之間有著“輸入—輸出”的互動過程。一方面,外部環境對獄務公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有著不同的深刻影響和滲透作用,外部環境會不斷向獄務公開系統輸入各種資源,比如技術設備、人員、資金、政策和公眾要求等等。獄務公開系統必然會對外部環境的各種輸入做出反應,會形成獨特的獄務公開綜合狀態,其一旦形成,對外部環境也有滲透和影響的反作用,比如對社會貢獻新的知識和思想等等,這種輸出又會引起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環境的新變化又不斷影響獄務公開系統,促進獄務公開系統的完善。二者正是在這不斷循環往復的相互作用中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具體而言:
(一)外部環境的構成
獄務公開系統的外部環境可以分為組織內部環境和組織外部環境。
1.組織內部環境是指監獄組織自身所具有的、直接影響獄務公開工作的各種因素的總和,亦即監獄組織內部各構成要件的總和。影響獄務公開工作的組織內部環境主要包括:物質環境(財政資金、設備器材、公文檔案等);制度環境(包括機構的法律地位、組織結構、人員編制、責權關系、活動原則以及有關組織機關變更、撤銷的程序等法律規范);人際關系環境(組織內部各成員之間以及組織中的群體之間的關系);組織文化環境(包括組織的價值觀念、組織信念、管理理念以及組織的精神風貌等)。組織內部環境是開展獄務公開工作的直接依據和現實基礎,對獄務公開工作產生最直接的、現實的制約和影響。
2.組織外部環境是指存在于監獄組織以外的、對獄務公開工作產生各種影響的因素的總和,也指監獄組織所處的社會環境。組織外部環境可以分為一般外部環境和特定外部環境。其中,一般外部環境包括的因素有:社會地理、資源、經濟、政治、人口、文化、法律、科技以及國際環境等,其對監獄組織的影響是間接的,長遠的。特定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是針對監獄組織而言,包括的因素有:其他公共權力部門和公共管理機構、監獄工作管理和服務的對象、其他社會團體與新聞媒體等,其對監獄組織開展獄務公開工作的影響是直接的,迅速的。
(二)獄務公開系統與組織內部外部環境的關系
1.獄務公開的主體與環境的關系。獄務公開主體在實施獄務公開的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組織內部外部環境的實際情況為前提。一是獄務公開主體是在組織外部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其價值觀念和知識背景受到組織外部環境的塑造,獄務公開主體又是在組織內部環境中工作的,其個體行為和心理必然受制度、人際關系和組織文化等組織內部環境的影響;二是獄務公開主體的獄務公開活動要受到組織內外,尤其是內部客觀環境的制約;三是獄務公開主體要想取得良好的獄務公開結果,必須認識和預測組織內外環境,從而實施具體的獄務公開行為。但是,獄務公開主體在組織環境面前并不是被動的,其能動性能夠改變組織內外環境。同時,獄務公開主體也包括監獄的領導和警察,它們本身也是組織內部環境的組成部分。
2.獄務公開的對象與環境的關系。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獄務公開對象的行為和心理受組織內部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獄務公開對象對組織內部外部環境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能夠認識和改造組織的內部外部環境。獄務公開對象包括服刑人員的親屬、特定的社會公眾、部分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它們本身也是組織外部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3.獄務公開的內容與環境的關系。二者是高度融合并相互轉化的。首先,獄務公開內容是組織內部環境,尤其是組織制度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獄務公開的內容又來源于組織環境,是根據組織的需要、監獄組織服務社會的要求以及社會道德標準設計的。最后,二者在一定條件下還會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組織內部和外部環境的內容會轉化為獄務公開的內容。例如,組織外部環境中的部分內容,尤其是服刑人員親屬和社會公眾對獄務公開的一些訴求會轉化為獄務公開的內容。
4.獄務公開的方式與環境的關系。獄務公開的方式受環境的影響很大,比如,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網絡和通信技術的進步會給傳統的獄務公開方式帶來不小的沖擊,也為獄務公開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動力。再比如,參觀、訪問、采訪等獄務公開的方式也受監獄所處地理位置的影響。當然,獄務公開的方式對組織內部外部環境也有反作用。比如獄務公開方式的進步和革新本身就是組織內部環境的重要變化,其通過對獄務公開對象行為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對組織外部的社會環境產生特定的影響。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2011年院級課題項目(項目編號XYY201113)部分研究成果,主持人為郭遠遠,成員為王怡然、孫海杰、王謙、段慶。
注釋:
①王延領.對獄務公開工作的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06
②魏宏森.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09,P34
(作者單位:中央司法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