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
摘要:近些年,偏誤研究已受到學界普遍關注,針對韓國留學生的研究也占了相當比重,但學界普遍對副詞、介詞等較為關注,對形容詞這一部分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文章以《語言教學與研究》、《世界漢語教學》以及一些學報刊載的論文為依據,對近20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中有關形容詞偏誤的成果予以簡要描述。
關鍵詞:韓國留學生;漢語形容詞;偏誤
一、引言
偏誤分析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從1984年魯健驥先生引入中介語這一理論起,偏誤理論已經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回顧這20年來的研究歷程,二語習得的發展雖然是短暫的,但其發展速度卻是非常迅猛的。
近年來,隨著“漢語熱”的升溫,來華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日益增多,而就目前留學生人數而言,韓國學生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學生們在學習漢語的時候普遍存在著許多“錯誤”,且具有極強的雷同性。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是由漢韓兩種語言的結構、語用等多種因素所造成的遷移結果。
二、研究現狀
從中國知網上檢索的情況來看,學術界針對韓國留學生形容詞偏誤的研究是很薄弱的,所以在此次研究過程中把范圍擴大到各國留學生詞語偏誤和語法偏誤上,在每篇論文中逐個采集與此論文有關的研究成果,以取各家之長補己之短。
(一)1987年,魯健驥在《語言教學與研究》上發表《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
魯健驥以英語為例,對詞語偏誤產生的原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他把偏誤的產生總結為:本族語、本族文化對目的語學習的干擾,已掌握的目的語知識對學習新目的語知識的干擾,學習態度,教學中的講解和訓練中的失誤四個方面。
文中作者重點討論本族語和本族文化的干擾,提出了比附這個概念。而這種影響對于韓國留學生來說更加明顯,因為在韓國語中有70%的詞語都是來源于漢語的,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兩者之間仍然有一定的交叉義素,但與此同時差異也是明顯存在的。所以在分析韓國留學生的偏誤問題時,由母語遷移所帶來的影響應放在首要位置。
(二)2000年肖奚強在《世界漢語教學》中發表文章《韓國學生漢語語法偏誤分析》。
在本文中肖奚強肯定了針對不同母語學生,分別分析其偏誤的重要性。文中作者從各詞類在句中所充當的不同成分、特殊句式等方面討論了韓國學生的偏誤問題,其中關于形容詞的偏誤方面,作者也從不同角度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并指出:
1. 漢語中的單音節形容詞作定語、狀語,不用結構助詞,而雙音節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作定語、狀語,一般要用結構助詞,除少數幾個例外。比如:
他們兩個人是最好朋友。
他們快樂照著相。
2. 形容詞一般不能單獨作謂語,作謂語時一般得是一個短語,即要么前加程度狀語,要么后加程度補語。比如:
他很用功,所以他的成績總是好。
3. 形容詞有時可表示情況的變化,如:蘋果紅了、天氣暖和了。但這時的形容詞一般不能再受程度副詞的修飾。比如:
這下很糟糕了。
教師您到韓國來教我們,很辛苦了。
肖奚強在文中提出的幾個問題,都是在形容詞教學中的典型案例,值得我們深入分析。
(三)2002年韓國學者孟柱億在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發表《韓國人漢語詞語偏誤分析》。
在文中,作者肯定了偏誤的積極作用,認為偏誤是對外語教學有重要意義的。孟柱億根據母語負遷移的情況將韓國人的漢語偏誤分為誤代和誤用兩方面。這一情況,在形容詞偏誤中也十分突出。作者指出誤代是學習者用韓國語的漢字詞或與韓國語固有詞大致對應的漢語詞語來代替正確的漢語詞語,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可以分為直接誤代和間接誤代。
(四)此外,還有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韓國留學生的偏誤問題進行了分析。金貞子于1999年發表《韓國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偏誤分析》,從語音、詞匯、篇章等方面對韓國學生的偏誤進行了全面的闡述;王海艷,馬云靜于2009年發表《留學生漢語單音形容詞習得偏誤研究》,從誤代、缺失或多余以及與近義的雙音形容詞三方面考察了留學生單音節形容詞偏誤。有關詞類的研究成果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三、結語
隨著這些年韓國學習漢語人數的大量增加,使得學者們也越來越關注韓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狀況。在偏誤當中,形容詞偏誤是數量比較多的一類,但在所有的研究成果當中,卻是針對一些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研究較多,所以有關韓國留學生形容詞的偏誤現象有待我們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玉研究,1987(4).
[2]肖奚強.韓國學生漢語語法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0(2).
(作者簡介:方 玉(1988-),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漢族,吉林大學文學院10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