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聽說課在英語教學中享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有限,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往往很難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通過對英語聽說課進行反思,可以發現問題,改進教學。
關鍵詞:英語聽說課;反思性教學;學生發展
聽和說作為語言交際活動的兩種形式,是構成口語交際的兩個必要條件,在外語教學中享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常被列于四項技能之首。按照專科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完成專科階段的聽說課學習之后,學生應當能聽懂英語國家人士所說的一般難度的講話或日常生活交談和英語國家電臺用較中語速播送的新聞報道,能在特定的情景中用最貼切的表達方式進行交際,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和對外交流的需要。但由于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差異很大,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往往很難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必須對教學進行反思。杜威對反思性思維在教學中的必要性做過這樣的論述:“它把我們從單純的沖動和日常活動中解放出來……使我們能夠預見指導我們的活動……它把那種單純的食欲性、盲目性和沖動性行為轉化為理智行為。”那么應該如何反思呢?對于反思性教學,熊傳武教授所下的定義是“教學主體借助行為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經過反思我們發現,由于對學生了解不夠,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難點和重點的假設往往并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時教學造成學生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主要的負擔放在記憶上而忽視了思考,沒有或很少表現出對學習的內部誘因;教學方法的單一,使得大量學生吃不飽或跟不上,不利于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的發展。
從學生的發展方面看,學生學習的難點不僅僅在于知識方面,而更重要的在于心理和能力方面。他們聽、說能力差,缺乏自信、興趣和積極性,這使得他們在學習中表現得消極,不配合,教學效果差。依照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提高教學效果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發展學生的道德品質、審美情感和意志,形成學生的精神需要,特別是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學中不應片面強調知識傳授和技能技巧訓練,既應重視傳授知識,又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即贊科夫的“一般發展”。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方法等各方面的培養;關注學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做到教學與發展相互促進。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在教師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我們對師范專科二年級的學生(共230名)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聽力水平測試。
從調查結果上看:1、完全出于興趣而學習英語的學生只有72人,占總數的31.30%,通常是出于興趣學習英語的有68人,占29.57%,其余90人對學習基本無興趣或完全無興趣。2、能在課堂內外用英語主動與人交流僅有10人,也就是說僅有4.44%的學生會主動練習聽說能力。第四、在使用英語交流時,覺得學過的東西用不上,想表達的東西又沒學過的有102人,占44.34%。
從學生的聽力水平測試結果上看,試卷各題的難度相當于大學一年級英語專業水平,但是學生的平均得分為51.5,最高76分,最低22分,及格率僅為21.07%。突出表現為單詞拼寫錯誤多,英語表達能力差,綜合聽力水平不理想。
從教學評價上看,我們的教學評價仍以學生書面考試成績為評價的唯一標準,這就使得教學的價值判斷定位在試卷分數的高低上,無法全面評價學生。贊科夫認為,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教學評價要以是否促進學生一般發展作為直接評價指標全面評價學生,從社會發展要求所需的人才規格出發,綜合考核學生的成績。
經過反思可以看出,要提高英語聽說課的教學效果,首先需要從學生的精神需要開始。可以從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中增加勵志、趣味性和學生關注的內容,把對學生的心理、情感和人生觀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主動性。同時,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進行自學,以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努力達到贊科夫的“使班上所有的學生(包括最差的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更有效地提高所有學生的聽說能力。與此同時,可以適當增加知識信息量和技能訓練,加強對學生實際應用技能的培養,以滿足學生以及社會的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從發展性教學的角度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和評價標準,以求達到培養發展性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天明,金山.質效教學研究工作—教學反思與反思性教學[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
[2]贊科夫.教學與發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張志芬(1963-),女,河北滄州人,學士,副教授,滄州師范學院,主要從事英語專業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