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綜述2001-2011年國內對美國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的研究。文章總結列出菲利普·羅斯的全部作品,和國內的譯介出版情況,國內近十年研究中的主要觀點,及研究的幾個空白之處。
關鍵詞:菲利普·羅斯;美國猶太作家;身份危機;異化
菲利普·羅斯(1933-)是繼馬拉默德、艾·巴·辛格和索爾·貝婁之后的新一代猶太作家的杰出代表,是當代美國文壇極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素有“神童”美譽,曾被認為是“最有才氣,最有爭議并且對同化的復雜情形及猶太性最為敏感的作家”。羅斯是一位勤奮而多產的作家,近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筆耕不輟,共出版小說31部,散文集、自傳等4部,獲大獎8次。羅斯近年來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除諾貝爾文學獎外,他幾乎獲得了所有的文學獎項,包括美國國家藝術勛章。羅斯雖已進入晚年,但還未有就此擱筆的跡象,晚年的創作速度令讀者目不暇接。他是唯一一個蓋棺定論前全部作品就被收入“美國文庫”的作家,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和批評家的青睞,他是世界文壇的一棵常青樹,也是一個傳奇。
一、菲利浦·羅斯是位多產的作家
羅斯的寫作時間之久,創作數量之多,思想之深刻,作品主題之不斷創新在美國文學史上堪稱經典。根據羅斯不同創作時期的不同特點,其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9一1969)包括早期的四部作品:小說集《再見吧,哥倫布》(1959)、首部長篇小說《放任》(1962)、《當她是好女人的時候》(1967)以及著名的爭議性作品:《波特諾的怨訴》(1969)。這一時期的作品將目光集中在羅斯最熱悉的猶太社區生活,揭示了處在傳統和社會矛盾中的美國猶太移民后代一方面渴望脫離傳統桎梏、融入主流社會,另一方面又無法擺脫傳統實現“美國夢”的無奈和痛苦。
第二階段(1970一1989)主要作品有:政治諷刺小說《我們這一伙》(1971)和《偉大的美國小說》(1973)、卡夫卡式小說《乳房》(1972)、《我作為男人的一生》(1974)、《乳房》前篇《情欲教授》(1977)、“祖克曼三部曲”— 《鬼作家》(1979)、《解放了的朱克曼》(1981)、《解剖課》(1983)和尾聲《布拉格狂歡》(1985)、《對立的生活》(1986)以及《事實:一個小說家自傳》(1988)。這一階段羅斯進入了自己人生“不確定”的中年時期,開始了真實和藝術、自我和存在的探詢和審視。他將目光放之四海,在主題和題材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對事實與虛構加以利用”。
第三階段(1990年一):回歸傳統逆德的《欺騙》(1990)、自傳性作品《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1991)、《夏洛克行動:懺悔》(1993)、《薩巴斯的劇場》(1995)、“美國三部曲”—《美國牧歌》(1997)、《我娶了一個共產黨人》(1998)以及《人性的污穢》(2000)、《垂死的肉身》(2001)、《反美陰謀》(2004)以及《凡夫俗子》(2006)、《退場的鬼魂》(2007)《憤》(2008)、《羞辱》(2009)和剛出版不久的《報應》(2010)。這一時期,羅斯開始了對自身創作和民族社會歷史的回顧,并重新將目光投射到廣闊的民族命運和社會現實上來,而在主題和技巧上,羅斯也開始了向新現實主義的回歸。
二、近十年來菲利浦·羅斯作品譯介出版情況
八十年代末,我國才開始了對羅斯及其作品的研究。與在美國的羅斯研究相比,幾十年來中國文學研究界對羅斯創作以及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持漠視的態度,近幾年來才逐漸升溫。國內對羅斯作品的翻譯出版不多,主要集中在他的小說部分。主要有2003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劉珠還譯《人性的污穢》,2004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吳其堯譯《垂死的肉身》,2004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羅小云譯《美國牧歌》,200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彭倫譯《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200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俞理明、張迪譯《再見,哥倫布》,200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彭倫譯《凡人》,2010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姜向明譯《乳房》,201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姜向明譯《退場的鬼魂》,201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董樂山譯《鬼作家》,201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張廷全的《欲望教授》,201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彭倫譯《譯文經典·遺產》,2011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美國三部曲”:《人性的污穢》(劉珠還譯),《美國牧歌》(羅小云譯),《我嫁給了共產黨人》(魏麗紅譯)。而《夏洛克行動》、《薩巴斯的戲院》、《反美陰謀》、《波特諾伊的怨訴》的出版都已經提上日程,我們將拭目以待。
三、近十年來國內菲利浦·羅斯研究的主要觀點
國內對羅斯的研究成果以論文為主,至今沒有一本單獨介紹或研究羅斯這位作家或作品的研究性專著。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近十年專門研究羅斯的文章有100余篇,其中發表在期刊《外國文學》上1篇,《外國文學研究》上3篇。研究羅斯的學者日益增多,國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羅斯小說中的主題研究、身份危機,異化問題。下面試介紹這些論文的主要觀點。
(一) 羅斯小說中的主題研究
1. 羅斯的創作主要是長、短篇小說,其主人公大都是猶太人,小說著重描述這些人物在不斷變化的美國社會中的自我意識或他們所起的作用。這些人中有的出身低微,有的是新生的中產階級的典型,但都有某種程度的心理缺陷。他們厭惡猶太人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猶太教規,斗爭的目標是要沖破傳統的束縛,其結果是造成父子不和,愛情失敗,只得以淫亂的生活或求助于心理醫生來解脫內心痛苦和精神的空虛,由此引出精神危機這一主題。國內學者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羅斯小說創作的主題及其所寓含的深層猶太文化要素。(1)個人自由與傳統的社會文化規范之間的沖突(2)猶太文化與異質文化整合過程中的異化現象(羅斯是一位學者型作家,思想深邃、文風犀利,由于深受詹姆斯、福樓拜、康拉德、托爾斯泰等心理現實主義大師的影響,羅斯在其作品中不遺余力地探索年輕一代猶太人在古老傳統和現代文明縫隙間所產生的變態心理以及各種各樣的荒唐行徑,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異化主要體現為人性的變異。對此,別的猶太裔作家也有過不同程度的描繪,但大多不及羅斯寫得那樣深刻,那樣鮮明。)他每一部小說的核心都是猶太亞文化和美國主流文化的沖撞,體現了古老的猶太文化與現代西方文明的交融。(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本位文化回歸傾向。步入暮年以后的羅斯仍筆耕不輟,但感情基調趨于平穩,大有向猶太傳統道德回歸之勢。
2.羅斯創作的新視域: 后異化。美國著名學者、文學批評家歐文·豪曾斷言,美國猶太文學在繁榮一段時期后,終于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結束了其創作高潮。他的理由是:美國猶太文學的創作源泉是早期美國猶太移民的經歷;自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猶太文學進入繁榮期始到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早期美國猶太移民的經歷已被寫得差不多了。羅斯的創作主題并不像歐文·豪或萊斯里·菲德勒所說的那樣依賴于美國猶太移民的生活經歷,而是另辟蹊徑,將創作的視野投向猶太人當前最為關注的問題,即,猶太人,特別是猶太幸存者,如何對待“二戰”中的“屠猶”問題;如何在“二戰”后“后異化”時期,開始自己的新生活以及如何處理好與非猶太人特別是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為美國猶太文學創作的進一步繁榮做出了貢獻。
(二)羅斯小說中的身份危機:異化問題
90年代,國內學者已經開始關注羅斯作品中的異化主題,他們以文化研究為切入點,通過對羅斯代表性作品的解讀,重點分析羅斯對“誰是猶太人”問題敏銳而獨特的理解和闡釋,探討他對于文化身份的理解和建構,從而探索美國猶太文學中因白人主流強勢文化和猶太少數民族弱勢文化沖撞所產生的文化身份認同危機以及為擺脫此危機所采取的文化生存策略。
在戰后美國猶太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是“邊緣人”。我們知道,猶太人的歷史就是幾千年的流亡史。在長期的流浪中,猶太人的“客民”身份使他們始終遭到歧視與壓迫。他們處在社會的邊緣,無法融入主流文化。人們一方面試圖擺脫舊思潮,擁抱新思潮;另一方面又受舊思潮的牽制。因此,這種矛盾心態是當時西方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猶太民族長期生活在異族文化的夾縫中間,現實處境使當代猶太人有一種自我身份的困惑和非我意識,有一種被世界排斥的感覺。這種對自我身份的自覺在猶太人身上常常體現為強烈的局外感和邊緣感,反映在猶太文學文本中就成了各種各樣的異化現象。于是就有了許多尋找家園與精神家園的故事。想要有個“家”。美國化的同化是物質的是表面的是形式的,而在同化掩蓋下的異化卻是精神的內在的和實質的。這正是猶太民族顛沛流離數千年的痛苦根源。羅斯以其犀利的筆觸為我們刻畫出猶太人沒有家園,追求同化,最終飽嘗異化之苦的心靈怨訴。
在羅斯的作品中,異化主要體現為精神空虛和失卻自我。正如薩特曾經說過的:異化是人類的一種生存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說當今發生于美國猶太人身上的異化及其所帶來的對猶太人的影響就是猶太人當今的一個生活狀態的體現,羅斯在《牧歌》及其之前的眾多作品中所表現的異化正表明了羅斯對當經美國猶太人生存狀態的關心和深刻的思考。
四、近十年來國內菲利浦·羅斯研究的特點及趨勢
作為美國猶太作家,羅斯及其作品具有極大的代表性,國內外對其的研究正在呈現新的突破??v觀國內對羅斯的研究,雖然研究資料不夠深入和全面,但是我們可以從論文發表的年份發現對羅斯研究論文數量在2000年后略呈上升趨勢,并且這些論文對羅斯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可見羅斯這位作家的重要性己經逐步為國內同行所認識。當然由于尚處在起步階段,這些研究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著諸多空白,留有廣泛的研究空間。例如:
第一,從近十年來羅斯作品譯介出版情況來看,目前仍有大部分作品未翻譯出版。
第二,國內學術界在對羅斯進行研究時,通常只是關注羅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時期的主題,而忽視了對羅斯創作整體的把握。比如,在對《再見吧,哥倫布》和《鬼作家》這兩部作品進行介紹時,很多論文只是就作品談作品,忽略了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該作品與其它作品的前后關聯。
第三,對羅斯作品的研究少有結合其他作家的對比研究,特別是結合我國的文化的對比研究。
第四,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羅斯作品中的社會文化意義這方面研究不夠深入。特別是對于羅斯的新作,大都只是停留在作品劇情介紹的層面。
第五,羅斯曾在他的早期訪談中聲稱他不是猶太作家,而只是一個身為猶太人的作家。羅斯這一對自我身份的表白,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他早期回避猶太身份的傾向并且也在他的小說中表現出來,但是國內的羅斯研究論文中都過于看重了羅斯這一觀點。把羅斯的早期偏激的觀點用于研究他所有的作品及主題研究之中,缺乏了一種發展的眼光,導致在國內發表的論文對羅斯小說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猶太性缺乏一定的關注與研究。
第六, 關于羅斯為何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國內的觀點甚少。
參考文獻:
[1]鄒志勇.論當代美國猶太文學的猶太性及其形而上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4).
[2]喬國強.后異化:菲利普·羅斯創作的新視域[J].外國文學研究,2003(5).
[3]黃鐵池.不斷翻轉的萬花筒——菲利普·羅斯創作手法流變初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4]崔化.創作足跡的矛盾“追蹤”—菲利普·羅斯創作生涯階段性“界定”評述[J].廣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8).
(作者簡介:葉遠荷(1982-),女,廣西欽州人,欽州學院講師,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