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流曉
摘要:文章從外露、表面的方向,簡要地探討了性和夢這兩者與藝術的簡單關系。認為性和夢既是藝術的催化劑又是常見的表現內容。在藝術創作中,對它們的表現也并非是什么新鮮事,而是從繪畫產生開始,就蘊含了這樣的可能性。
關鍵詞:性;夢;藝術
在中國畫領域里,一般較少談及性和夢,談得更多的是精、氣、神,這實際上是一回事,只是換個概念而已。談性和夢與談精、氣、神這兩者的關系是:一個外露、表面,一個含蓄、深刻。這里主要是從外露、表面的方向,追尋性和夢這兩者與藝術的簡單關系。
一、性與藝術的關系
許慎《說文解字》對性的解釋:“性是人之陽氣性善者從心生”。認為性既是生理(陽氣)又是心理(心生)的共同產物。在這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發展完善一下,大概可以這樣解釋:性是由于人體內的荷爾蒙分泌,達到一定量,而產生的一種生理、心理共同有需要的變化。性的產生過程有其特定的階段性,并不是想什么時候出現就能隨意控制的,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年齡上。
提到性,一般人都會把它和道德聯系著看,在這里我們姑且把它放到一邊,下面主要談談性和藝術的關系。
生殖力旺盛的人,創造力必然豐富。生殖力衰竭,創造力就往往隨之衰竭。所以德國偉大的生命哲學家弗利德里希·尼采這樣寫道:“藝術家的創造力總是隨著生殖力的衰竭而終止。”早年從事繪畫的著名精神分析學家艾里克森也持相似的看法:即藝術創造與人的生殖和生產能力有著一種血肉聯系。
兒童對于藝術的認知,通常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他們對藝術優劣的評判沒有成文的理論支持,純粹是以個人心情和喜好為依據,沒有固定模式。但由于他們的天真、直率也產生出很多充滿靈性的藝術品。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藝術和性,在現有的一般觀念中,是很難扯上什么關系的,雖然也有人認為兒童無意識的涂鴉,是出于一種生理的宣泄意識,但這也不影響這個觀點的成立。
青年時期,隨著人各方面機能的完善,性功能也基本發育成熟,對性產生需求,由這種內在需求推動著異性之間互相產生愛慕,由愛慕到相戀、由熱戀到結合,這是一個很圓滿的過程,但往往戀愛這事很難一帆風順,特別是藝術家,大凡大藝術家的人生經歷都非同一般,尤其在情感方面。這一時期,性和藝術有了比較密切的關系。在課桌上有意識的涂鴉,高中學生比中小學學生要多,在用線和造型上更加強硬,德國心理學家弗洛依德通過研究認為這是性的潛意識的表現。這種涂鴉雖然未能稱得上是藝術,但在藝術發展史上它是一個萌芽標志,就像原始時期的巖畫對構建藝術史一樣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
青年藝術家的大量產生,也有它的特定性和必然性。這一時期,人對于性的需求是極其強烈的,同時往往又是得不到滿足的矛盾時期。這跟我國古代的情況很不一樣,由于社會的發展,今天的人們很難做到像古人十五歲左右結婚的習慣,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是受教育上的限制;二是時代觀念上的自我意識;三是享樂主義的影響。因此才產生了“同居”這一流行語。這種矛盾的存在,對于今人就成了一種內在的推動力,在藝術或者其它行業上突出地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壓抑,而藝術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宣泄渠道,雖然藝術的功能并非如此,但是時代的大潮扭曲了這一點。
青年時期的這種性壓抑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特點也常常成為藝術家表現和批判的重點。性壓抑所帶來的種種難堪和不適應,無意中成了藝術創造的靈感和動力。這種現象在具體的藝術品中不容易看出來,而在藝術家寫的文章中就容易了解這個中的秘密。在有關性和藝術的文獻中,最突出的是布拉薩依記述關于達利,發表在超現實主義陣地《彌諾陶洛斯》雜志上的論文《米勒“晚禱”的悲慘神話》的序言,文中寫道:“《晚禱》所象征的高尚虛偽,人們心中的頑強意念,怎么能夠說不是明目張膽的無意識‘色情狂呢?……按達利的說法,明眼人一眼就可看出,插在男人身旁地里的叉子,女人身后的小車,裝滿土豆豁口的袋子,是男女性器官的象征。他把這幅畫深孚眾望的原因歸功于它潛伏的色情內容。……結果,讀過達利的解釋的人,無法再像從前一樣以無邪的目光來看這對祈禱的夫婦了。……轉眼之間,米勒的許多其它的畫:《收割者》,《捆干草的農民》,《打場的農民》等,都變成了可疑的作品,充滿了經過偽裝的下意識的性沖動……”這段關于性壓抑和藝術最奇妙的敘述,在這里引用它,最能說明性和藝術的密切關系。
人們常常說藝術是一種激情,把藝術和激情聯系起來,這也是性的關系。
中、老年時期,人的性功能慢慢走向衰退,對性欲的需求逐漸減弱。而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實質是青年藝術家余波的延續。他們的藝術特點逐漸由“技”轉向“意”,一則是由于理性思維的成熟;二則是情感沖突逐漸走向平和。這種情況下,藝術和性看似分離,而事實并非如此,往往那些能真正稱得上藝術大師的極少數老畫家,如畢加索、羅丹(對于中國畫大師,在文獻上很少有史料準確記載他們性方面的問題)等大師,就有資料真實記載他們在性方面的需求極其旺盛。如畢加索自己就有專門的“私人”記事簿,里面主要記錄他的性意念,他認為“藝術從來就不是貞潔的”等等關于藝術的言辭都涉及性。這也正好證明了尼采的觀點,他認為大藝術家必然是性欲旺盛的人。美的生物學目的是為了刺激生殖。創造力與生殖力有著天然的聯系。在《強力意志》第三卷第四章里,他這樣寫道:“藝術家倘有些作為,都一定稟性強健(肉體上也是如此),精力過剩,像野獸一般,充滿情欲。……”
二、夢與藝術的關系
“夢為魂游”是我國夢幻的基本觀念。
“夢”分為三部分:入夢、游夢、出夢。大抵今天我們說的夢境就是游夢。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說,夢可以說是人在朦朧中或深度睡眠中,精神在延續日間潛意識產生的一種意識片段。因此,夢的內容,大概有兩個來源,一是日常生活的一般反映;二是生理變化導致的一種主觀潛意識的意念現象。前者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一些日常事件凌亂拼湊的組合反映;而后者則往往是一些帶有某種主題性的欲念再現。
夢和藝術之間的關系,比較常見的形式:夢是藝術的一種載體或延伸提示。作為延伸提示或載體是有其特殊性的,因為夢本身就同神秘、難以解釋、荒誕、怪異等詞語緊密相連。例如達利的作品《永恒的記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關于夢境表現的繪畫作品。而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雕塑作品《凌晨四點宮殿》,雖然不是由夢境直接產生,但是卻有夢境般奇妙和難以解釋,這兩種作品,由于它鮮明的主題性,而構成了夢第二種來源的極端例子。第一種來源的例子相當廣泛,除了第二種來源外,主要跟夢有關的一切藝術作品都可以進入歸類范圍。
三、性、夢對藝術的影響
弗洛依德認為夢是性潛意識下的表現。
性和夢既是藝術的催化劑又是常見的表現內容。性壓抑和夢的怪誕作用就猶如催化劑,這種表現一般難以覺察,因為它的運動更多是潛意識的驅動,就猶如人的情緒變化一樣讓人難以琢磨。性和夢作為藝術表現內容的例子就很多,畢加索和達利在這方面表現得最成功、最突出,如畢加索的一些情欲素描等都可以表現這一點。
性和夢都與生命有關。在藝術表現中,通過隱喻或其它方法來再現和表現性與夢,其目的是表現一種生命意識。性和夢就像人的吃、喝、拉一樣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藝術家來說,藝術的表現如果是一種尋求自我認同的方法,那么生活僅僅是其載體,性和夢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因此,藝術創作中對它們的表現也并非是什么新鮮事,而是從繪畫產生開始,就蘊含了這樣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高仁著.撒旦的使徒——藝術家的生存與毀滅[M].遠方出版社,2000.
[2]布拉薩依著,楊元良譯.畢加索談話錄[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