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劇作的傳統結構是從戲劇的結構形式演變和發展而來的。戲劇式電影“按照戲劇沖突律來結構劇本”,因此,電影的戲劇式結構和戲劇藝術的結構相仿,結構上必然會形成一條由沖突引起的情節線索。文章從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結構要素,分析影視劇作傳統模式。
關鍵詞:影視劇作;戲劇式結構;沖突律
影視劇作的傳統結構是從戲劇的結構形式演變和發展而來的,它一方面沿襲了戲劇的沖突律,并使其成為自己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又蒙太奇手段、動作的平行發展、時空的自由轉換和聲畫關系的特殊處理等電影獨特的語言,是自己成為一種電影獨特的結構形式。戲劇既然要按戲劇沖突律來安排結構,那么在結構上必然會形成一條由沖突引起的,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等結構要素在內的情節線索。
一、開端
劇作的主要事件的起始,主要人物的出現和主要矛盾的顯露,就構成了結構的開端部分。夏衍認為:“電影的第一本頂重要。在第一本里,有很多東西都要從頭告訴觀眾,假如開演了10分鐘,頭緒還搞不清楚,那以后就很難搞清楚了。”
當然,一部電影的開端是很難用時間長短來界定的,況且今天的觀眾已經越來越缺乏耐心,這就需要一個具有吸引力的開端,抓住觀眾眼球。汪流認為:“好的開端,應當是在富于動作性的沖突中展開的。”這是因為,戲劇是以沖突為基礎的藝術,故一開始就應該著眼于沖突的開展。但是,既然敘事藝術都以寫人為中心,那么這個“沖突”就應該體現為性格的沖突。因此,開端就應該交代清楚主要人物之間的性格差異,以及借以體現出來的社會性的矛盾沖突。開端對于以后的情節來說,是矛盾的起點,它能引起未來的沖突,為未來的沖突找到依據,并將預示出沖突發展的方向和未來的結局,這些可能性都應包含在開端中。
二、發展
開端之后、高潮之前的部分,就是發展。發展部是劇作結構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劇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是開端中引起的沖突的不斷深化。性格的不斷發展和形成,矛盾的不斷推進和沖突的不斷加劇,形成了發展部的主要內容。
戲劇式結構為了不斷加強“緊張感”,往往要遵循一條原則,即按照情節發展的邏輯,順序地把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是劇情能夠以步步相逼的發展威勢,奔赴高潮。”這也就是戲劇結構的邏輯性、連貫性和順序性。因此,戲劇結構的關鍵是,它一定要按照因果關系,把段和段、場和場,循序漸進的、承上啟下的、合乎清理的連接起來。而這一原則必然造成段與段、場與場之間形成依存關系,這是戲劇式結構的一個重要特征。
戲劇式結構就是要按照沖突發展的規律,不但要逐漸造成“緊張”,還要將緊張中必然出現的“跌宕”巧妙結合,做細致的安排。這樣既可以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當高潮來臨時,人物在這一頂峰時刻所表現的行為,就容易被觀眾理解和接受。
三、高潮
在傳統結構來中,高潮部分是劇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頂峰,是主要人物性格塑造完成的關鍵時刻,也是劇作中主要懸念得以解決的時刻。所以,高潮應該是整部影片中最緊張、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故高潮的處理十分關鍵。
高潮部分的出現往往是很突然的、很出乎意料的,這種“突然”和“出乎意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結果,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但是,這種“突然性”必須包含著“必然性”的因素。這種“必然性”主要表現在高潮部分應該是矛盾沖突發展的必然結果和情節推進的必然趨勢。
另外,高潮部分跌宕起伏的處理,不僅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更使人物性格得到了更加鮮明的刻畫,使主題能夠更加深刻的體現。
四、結局
高潮過后便是結局,主要矛盾和主要懸念最終解決,以及主要人物性格刻畫的最后完成,使劇作終于出現了一種平衡和穩定。戲劇式電影的結局要求收得有力。有的結局與開端首尾呼應,在開端中出現過的人物和場景,在結局中會再重新出現。這樣的結局往往是在留有余味的同時,起到點題的作用。有的結局則給人以清晰、明了的解決和結束,有的卻是“暗示”性質的結局。這種暗示性的結局,是作者把答案交給觀眾自己去思索,所以往往能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正是因為傳統式電影從戲劇中吸取了上述四點核心元素,使得它具有鮮明的特色:電影劇作以沖突為基礎,要求有強烈、緊張的沖突、矛盾,可以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式電影;把矛盾集中,使所有人物圍繞在一個中心沖突周圍;每場戲的設置是為推進沖突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夏衍.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M].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
[2]悉德·菲爾德.電影劇本寫作基礎[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3]汪流.電影劇作結構樣式[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賀信,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