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現代化的浪潮中,人類在文化上正在趨同,而個人卻越來越追求個性。由此而導致語言開始開放、多元、復雜和多變起來,尤其是近年來漢語新詞匯的層出不窮。通過給原有舊詞賦予新義以及積極吸收借鑒外來詞與方言詞等途徑,現代漢語詞匯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文章就對這一大批新詞語進行簡單的討論和分析。
關鍵詞:現代漢語;新詞語;構詞;來源;產生背景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社會的發展、語言環境的變化總會千方百計地通過新詞新語反映出來,因而語言的詞匯量有著與時代同步發展、不斷增多的趨勢。這些新詞最初大多在口語中流行,然后通過傳媒廣泛擴散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終逐步固定成為現代漢語詞匯。總觀現代漢語新詞新語,它的產生除了遵循漢語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以外,總會呈現出具有鮮明的當時代、當時期特色的個性化、階段性特征。
一、新詞語的界定
王鐵昆通過分析歸納國內外有關新詞語的界定后做出了比較權威的定義:新詞語是指一個新創造的或從其他語言、從本民族的方言詞、古語詞和行業詞中所借用過來的詞語,也指一個產生新詞義、新用法的固有詞。
由此,我們認為新詞語應符合3個條件:
(1) 時限性:新詞語,顧名思義,要“新”,即具有時效性,它產生的時間必定是近幾十年來。根據學界學者的判定,一般認定為近二三十年來產生的詞語為新詞語。
(2) 普遍性:語言的作用是被人使用的,那么新詞語也必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為大多數人多喜聞樂見,所理解的。并且能廣泛運用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
(3) 多元性:新詞語的組成具有多元性。他的來源相當豐富,可以是原有漢語詞匯的組合再生,也可以是從外國語言、民族方言中的借鑒,甚至各行各業專有詞語進入生活。
二、新詞語的構詞方式及來源
(一) 復合法
復合法是指由不同的不定位語素相互融合起來構成的合成詞。這類合成詞是現代漢語中最主要、最能產的構詞方式。按照合成詞中語素結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聯合結構:緊俏、傳導、整改
2. 偏正結構:空姐、水吧、熱賣
3. 動賓結構:復崗、上網、保值
除此之外,還有主謂、補充等結構的復合詞,如:糧改、武禁、權炒、促成等。
(二) 派生法
派生法由詞綴(分前、后綴)和詞根相結合構成單詞的方法,大多數詞綴都有一定的含義。詞匯的主要意義部分由詞根表達,而詞綴則是一個兼帶語法意義的語素。近些年涌現出一大批新詞綴,構詞能力極強,它們不但能與單音節詞根組合,而且可以和雙音節甚至多音節詞根組合。如:
新前綴:大——大白話、大雜燴、大酬賓
多——多元化、多面手、多視角
零——零起點、零距離、零形式
新后綴:度——知名度、透明度、開放度
熱——反思熱、炒股熱、托福熱
感——立體感、危機感、自豪感
此外“次、半、類、準、微、單、雙、負”等前綴及“線、式、氣、派、觀、盲、界、行為”等后綴也都具有較強的構詞能力。這些派生構詞,組詞靈活,表意清晰,因而很容易在社會上流行,并且形成一種詞族現象。
(三) 修辭方式
修辭在創造新詞上具有便捷性、能產生兩大優勢,形成的詞語生動、形象,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由修辭而造成的新詞語,極為常見。如:“跳槽”:比喻人辭去原有的單位去而改變自己的職業和工作;“炒魷魚”:形容人被解雇,或改換門庭;“蒸發”:比喻人或事物消失不見蹤影。模擬原有詞語結構形式仿造新的詞語也是新詞語產生的一個重要途徑,如:的姐——的哥,校草——校花等。
(四) 利用舊詞語
某個詞在漢語中原來就有,也有固定的意義,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借用舊詞引申出新義。舊詞被賦予新義的情況分以下幾種:
1. 語義的擴張:詞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環境的變化不斷推陳出新的,原有漢語詞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逐漸形成新的義素、義項,而使詞匯的義項不斷增多,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詞義擴張。如“下海”最初是指一種到大海里去的動作,久而久之就引申了去多經濟和政治色彩,一般指放棄或保留原來的工作去經營商業和創業。再如“聯姻”原指通婚結成姻親關系,后來用來喻指兩個部門或單位之間的攜手合作。還有“出臺”、“充電”、“老總”等詞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
2. 語義的泛化:在詞匯系統內部,增加和更新普通用語詞匯數量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對用于某一專業領域的詞語實行詞義泛化,使它進入日常生活中,這是由單義走向多義的詞義演變的一個重要途徑,如“遙控”一詞,本指通過通信媒體對遠距離被控對象進行控制的技術,后來引申到其他方面,比喻對事情不直接出面指揮而在遠處進行操縱。還有“效應、黃牌、貶值、會診”等都是通過詞義的泛化而獲取新義并得到廣泛運用的新詞。
3. 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由貶變褒:海外關系、老板、反省、策劃
由褒變貶:燒香、進貢、皇糧、衙內
(五) 縮略法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做任何事都講究效率,語言的表達也不例外。為了適應這種需求,漢語詞匯就出現了用盡量少的語素或詞構成的縮略詞語。新縮略語的構成方式有下列三種:
1. 節略法:從一個多語素詞語中,抽取其中心表意語素連結而成,如:
推展:推銷展覽;鄉企:鄉鎮企業;世貿:世界貿易組織
這個類型的縮略詞,原來詞組一般由三個或三個以下的詞構成,縮略后形成的詞語也大都為兩到三個音節。每個詞都有自己的中心表意語素。縮略后整個詞語的意義為原由幾個詞語疊加而成,非常直觀,便于理解。
2. 縮合法:由于原有詞語由較多詞構成,只選取其中部分詞的中心語素,合成新詞,如:
簡交:簡易立體公路交叉橋;引消會:引導消費展覽會;律函:律師函授中心
這個類型的縮略詞,原來詞組往往由三個以上的詞語構成。但是為了達到簡化的目的,縮略后的詞語同節略法一樣大都由兩到三個音節構成。因為縮略后,原詞組的某些詞語被省略了,只由其中一部分詞語的中心語素組合而成,因此它的語義較為模糊或容易產生歧義,使人較難理解,往往要結合一定的語境來解釋。
3. 統括法:幾個相互并列的詞語構成詞組,提取他們的并列語素,再對其他意義相近或相似的語素進行概括,合成新詞,如:
雙情:國情和民情;四放開:經營放開、價格放開、分配放開、用工放開;三星一家:歌星、影星、球星和作家。
這種用數字概括式構成的縮略詞,原詞組的構成成分必定是并列關系,項的數量在兩個以上,因表義需要而異,縮略成的詞語也大都為兩到四個音節。整個表面義最為模糊,一般均需要解釋才能明白。但由于其高度的概括性,以及易于上口,所以往往使表達者樂于使用。
(六) 吸收外來詞與方言詞
當兩種不同語言接觸時,詞語的相互借用是經常發生的。現代漢語外來詞的借入具有數量多、涉及面廣的特點。這些外來詞通常以下面幾種形式出現:
1. 音譯。用漢字來譯寫外語詞的讀音。這類外來詞語最多。可以分為兩種:純粹表音的詞,如:撲克、蘇打、沙發、模特、邏輯。音義兼譯的音譯詞,整個詞音譯之后,加一個表示義類的漢語語速,如:啤酒、可口可樂、冰淇淋。
2. 半音半義。把一個外來詞分成兩半,一般音譯,一半意譯。如:“浪漫主義”,“浪漫”由roman音譯而來,“主義”是表義語素。又如桑拿浴、馬克思主義等。因為除了單純表音外,這類詞語又附加了表示意義的語素,相對容易理解。
3. 意譯。根據外族詞語的意義和概念用漢語語素按漢語構詞法構造出的詞語,如:電車、電話、擴音器、收音機。這類詞在外來文化中融入了中國本土文化,因此更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和理解。
4. 字母外來詞。直接用外文字母(簡稱)或者與漢字組合而成的詞。一種是由純字母構成,如:MTV (音樂錄影帶) 、KTV(Karaok TV卡拉ok) 、WTO(世界貿易組織)。還有一種是字母與漢字相結合構成的詞語,如:B 超、AA 制、卡拉OK、NBA 籃球賽、X光。
三、新詞語產生的原因與背景
任何語言的產生和發展都與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會交往方式的深刻變革有著緊密的聯系。具體分析新詞新語產生、發展的原因和社會背景,必然涉及很多方面,這里簡要分析兩個方面。
1.新事物需要得到及時的表現和反映。新詞語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每當社會生活發生變化時,它都會隨著社會現象和新生事物的產生而產生,隨著舊事物的消亡而消亡。每一項新興科技的產生,必定會使一批新詞語應運而生。
2.趨時求新、表露個性的社會心態需要得到及時的體現和滿足。陳原先生說過:“語言變化確實有一些是來自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的。” 新詞語的大量涌現,不僅是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革,同時也是人們追求創新心理的需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不斷接觸到新生的事物,思想也不斷推陳出新,心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愿意一味的遵循前言,而且有意識得創造一些新的詞語來表達、交際,借此表現自己的新思想。人們不愿一成不變,而且借催生新穎別致的新詞語來表現自己的不同,標新立異。新詞語的大量涌現是正常的合理的語言現象,它大都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產生的,表現了語言與社會共變的必然趨勢,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新詞語的出現順應了社會變化的潮流,滿足了人們交際的需要,但是,隨著變化而來的并不都是精華。有很多新詞為了創新而創新,不倫不類,讓人難以理解,更別說廣泛運用于生產生活。在創造新詞的道路上,我們應該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們的民族語言不斷注入生命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朱永鍇,林倫倫.二十年來現代漢語新詞語的特點及其產生渠道[J].語言文字應用,1999(2).
[2]王鐵昆.10 年來的漢語新詞語研究[J].語文建設,1991(4).
[3]馮子薇.專門用語詞義泛化的方式、效果及前景[J].漢語學習,2000(1).
(作者簡介:潘菁蕾(1987.09-),女,山東人,碩士研究生,陜西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2010級國際漢語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