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是一位具有深重古典情結的女作家,她關注俗世中掙不脫愛恨糾纏的人們,用一顆悲憫的心態寫出小人物的悲涼,從中給人以啟示。深入到小說的文化背后,《色,戒》中超越了文本表面的女學生為愛放走賣國漢奸的敘事,隱藏的是俗世中色的誘惑與空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皆有因果的宿命論的思想。文章從佛教中“空”出發,結合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時代背景,解讀《色,戒》中萬事本色,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
關鍵詞:張愛玲;《色,戒》;空;佛教思想
在佛教中有“圓融三諦”說,智顓法師認為:“任何現象和事物都有其被錯誤認識所歪曲的自性。如色(客觀物質)以質礙為自性。這種自性是人們強加給它的。“三”是偈中“空”,是空去這種自性。空去這種自性,色的本質才能被認識。因為“色”雖無性卻有虛假的形象。”張愛玲中年所做的《色,戒》正是體現了“色”的迷惑人心只是表象,一切逃脫不了“空”的宿命。
正像《紅樓夢》中第一回曹雪芹開篇就表達了他自己的“色空觀”即“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生情。”世間的萬般感情,皆是因“空”而起。《色,戒》中王佳芝因為革命的熱情和信仰,甘愿獻出自己年輕的貞操和肉體,不可謂是不忠心。在這場刺殺任務中,她為她的不被理解感到痛苦。“馬上看見那些人可憎的眼光打量著她,帶著點會心的微笑,連鄺裕民在內。只有梁閏生佯徉不睬,假裝沒注意她這兩年的胸部越來越高。”而面對這種情形,王佳芝的心里是充滿了悲哀。“我傻。反正就是我傻。”“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沖了個熱水澡,把積郁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正是因為靈魂得不到理解和愛,王佳芝在看到舞臺上一顆道具“粉紅鉆”時,那一刻她才會發出“這個人是真愛我的”感觸。這種空虛和孤獨是所有人的劫難。在《色,戒》中通篇都是對易太太之流對“一只只鉆戒”“黑斗篷”“一口鐘”的艷羨,和易先生對“紅唇”“曲線”貪婪色相的描寫。在這五光十色眾生色相的背后,暴露的是眾人冷漠和空虛的靈魂。正如《燼余錄》中張愛玲一針見血的指出:“我們只看到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和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眾生由于靈魂的孤獨和寂寞,所以去追求“色”,然而這種追求仍是逃脫不了“空”的宿命。
《色,戒》實質是一場虛無。張愛玲以佛祖警戒眾生悲憫的眼光,來看待她筆下為感情所痛苦的人們。追述到《色,戒》中王佳芝的心里活動可以看到,在戒指優美燦爛的光芒照射之下,眼前的這個自己要刺殺的漢奸也有了溫情。似乎是一念之差,王佳芝幾乎是要說服自己似的喃喃自語“這個人是真愛我的。”為了自己短暫的愛情,她背棄了自己的信仰,放走了易先生。而易先生逃脫之后立即把她們一網打盡。王佳芝的“色”注定是一場空。有價無市的粉紅鉆本來只是屬于舞臺上的一只道具,它的光芒只是表象。而王佳芝所認為的易先生的愛情更是虛無,最后給她帶來的是冰冷的死亡。而易先生的心里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欺欺人呢,在殘忍的殺害了王佳芝之后,易先生沒有半點的悔恨,反而有種掩飾不住的得意。這種得意在于他認為王佳芝是真愛他心甘情愿為他死的。他甚至說:“他們是原始的獵人和獵物的關系,虎與悵的關系,最終的終極占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而他自己也是需要這樣的感情。這樣的說法怎么不是一種反諷?無論他怎樣的自欺欺人,也掩飾不了他自己冷血的本性。在他冷酷的內心也許根本沒有感情這個詞的存在,卻騙自己“她是他生平第一個紅粉知己。”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一切都是被注定的。不論是王佳芝還是易先生,歷史總是給出了定論。而易先生縱然是成功的殺掉了王佳芝等革命黨員,但是他對自己將來所要面對的命運也似有知曉:“他對戰局并不樂觀。知道他將來怎樣?”這種無根的心態其實已經預示著悲涼的結局。
結合張愛玲個人的經歷,在她的自傳體小說《小團圓》中,九莉看著邵之庸,心里說“這個人是真愛我的。”所謂的愛,只是一時的迷惑,不是事物的真相。“《色,戒》所要表達的其實不單是它的表面意義,它不是易先生的好色之戒,而該是王佳芝的情之戒,是所有女人的情之戒。”所謂因空而色,色即是空。這種宿命論中的空虛與寂寞才是冥冥之中埋藏在人類靈魂深處的大悲哀。
時代的列車已經轟然遠去,那個時代的王佳芝已經永遠的消失于歷史的舞臺之上了,但是針對俗世男女中的“色,戒”似乎永遠都沒有完結。用佛教中“空”的思想來闡釋《色,戒》是十分的貼合張愛玲的作品風格和人生體會,也是符合中國人們的文化內涵。透過《色,戒》似乎又看到那個瘦弱的,敏感的女子,在用手中的一支筆,在書寫著塵世中的小情小愛,但傳達出的卻是大的悲憫。正如她所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參考文獻:
[1]張春波.中國佛學四大宗派的主要學說.佛教與中國文化[M].中華書局,1988.
[2]張愛玲.色,戒.張愛玲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3]張愛玲,燼余錄.現代文學名家名作文庫[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岳錦玉(1987-),女,漢族,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