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姣 田斌
摘 要:第16屆亞運會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廣州成功舉辦,《廣州日報》作為主辦城市的黨報,在亞運前期的報道策略上合理布局各種相關活動和報道行為,在議程設置和報道選材中十分注重新聞價值的接近性,從亞洲、嶺南和廣東三個層面上凸顯出了本次亞運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關鍵詞:《廣州日報》;2010廣州亞運會;地域特色
2010年廣州亞運會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后,在中國舉辦的又一場國際性綜合體育競技盛會,同時也是向全亞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亞洲文化、嶺南文化和廣東文化的一次盛會。《廣州日報》作為地方黨報,第一時間介入亞運報道,幾年來持續關注亞運會的籌辦過程,合理布局相關各種活動和報道行為,合理安排報道形式和版面設置,在凸顯亞洲、廣東和廣州的地域特色的同時有效地傳播了亞洲的傳統文化和我國的國家形象。
一、創辦《廣州2010》 演繹亞洲傳統文化特色
亞運首先是亞洲人的體育文化盛典,也是亞洲與世界各國家、地區加強經濟、文化交流,宣傳亞洲國家與地區形象的重要平臺和契機。所以亞運的媒介傳播首先就要貼近亞洲自身,凸顯亞洲的傳統文化特色。早在2007年12月28日,廣州亞運會組委會獨家授權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亞運官方會刊、亞運官方雜志”——《廣州2010》,它問世之初就以“激情亞運”、“亞洲情懷”、“繽紛花城”三大欄目,傾力宣傳“激情盛會,和諧亞洲”的亞運會理念。 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法赫德?薩巴赫親王表示,亞運官方會刊和官方雜志不僅是本屆亞運會的“一扇窗口”,也是廣州對外展現賽會組織能力和豐厚本土文化與傳統的載體。
《廣州2010》創辦至今,每一期都會重點介紹亞洲的一些國家,包括這些國家的文化歷史和標志性的城市。其中第11期的“亞洲情懷”中就介紹了馬來西亞最大的“多元之城”——吉隆坡,第十期中介紹的是“無限創新之城”——“新加坡”,都留給了讀者深刻的印象。除了每一期都會詳細介紹亞洲的各國的經典城市外,《廣州2010》還喜歡用圖片展示亞洲各國的風采,比如第八期用兩頁16開的大篇幅展示了“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第九期用了同樣的篇幅用圖片展示了“泰姬陵”的神秘色彩。
當然,《廣州2010》也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一契機和窗口,對嶺南地區傳統的文化藝術,從粵語粵劇、廣東音樂曲藝、嶺南書畫、嶺南詩歌、嶺南建筑、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到嶺南民俗和嶺南飲食文化,都如數家珍,傾情演繹,使嶺南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姿的地方特色與亞洲的傳統文化交相輝映,成為讓全世界眼前一亮的亞洲人文風景線。
《廣州2010》的成功創辦,充分體現了嶺南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髓。
二、展示嶺南傳統體育 演繹嶺南體育文化特色
歷史悠久的嶺南傳統體育,是嶺南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社會文化,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傳統體育的多種活動項目,諸如賽龍舟、舞醒獅、打南拳、踢毽子、圍棋、象棋、體育舞蹈等多種極具嶺南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多個國家人民喜愛的運動,為豐富和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作出了貢獻,而且對傳播國家形象與民族文化譜寫了新的篇章。《廣州日報》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這一背景下,努力開發本土的資源優勢,著意選擇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傳統項目作為重點報道內容,恰逢時機到把嶺南文化推向全世界。
龍船是中國,尤其是嶺南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廣州日報》每年都利用傳統的賽龍舟盛會,予以充分生動的報道。從2009年5月28日A6版報道的“5萬市民觀戰長洲島”,到2010年6月18日報道的51支中外‘蛟龍競逐”,以及2010年全國龍舟第四屆中國湛江海上國際龍舟邀請賽上,來自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愛爾蘭、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以及湛江本土共51支龍舟隊在赤坎金沙灣海域4個項目的角逐。都深深吸引了國內外的廣大觀眾。
舞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廣東醒獅舞不但在嶺南地區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國內也影響日深,且揚名海外,海外的華人華僑均有舞醒獅的習俗。《廣州日報》對舞獅的項目非常重視,從“廣佛同城,體育同行”的新概念上,提出了武術也可能成為廣州體育弘揚的突破口,廣州體育也完全可以嘗試去打造這個能夠“走出去”的項目。《廣州日報》報道了“‘龍獅運動之鄉花落中山”,并采訪了中山市龍獅運動協會主席周衛忠,詳細闡述了這項傳統體育運動的未來發展趨勢。《廣州日報》5月24日ZSA18版中報道中山展館在上海浦西世博園區正式揭幕。高樁舞獅、沙溪鶴舞,醉龍等中山傳統文化,在園區廣場內為國內外游客打響了中山館展出的第一炮。
游走在廣州,無論是街邊公園還是各個景點,都會看見三五成群的廣州人在踢毽子,踢毽子似乎也是這里獨特的風景線,踢毽子無論男女老少,大家都可以湊成一團共同切磋。《廣州日報》6月17日A2版報道了“市民廣場街坊交流好去處”,通過廣州的一些“同好會”中一群踢毽子愛好者的共同經歷,體現了廣州生活氣息濃厚,平民味道濃郁,更表達了廣州平民之城的內在神韻。
三、主打廣東商業品牌 演繹廣東經濟文化特色
《廣州日報》的決策者們深深懂得,文化理念的認同將帶來急劇膨脹的的品牌效應。在文化底蘊的依托下,只有走品牌的商業化之路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廣繡是廣州府刺繡的簡稱,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色彩濃艷,花紋生動寫實,注重光影變化。《廣州日報》5月4日T1版貼出大圖廣繡作品“五羊花鳥系列之吉祥物阿如”,已經被列為廣州亞運特許商品。在5月7日FSA4版中,報道了在上海世博會的廣東周的展示方案中,廣東館工作人員身著香云紗服裝;繡上廣繡的香云紗面料展示;進行香云紗時裝展示。4月26日的關于“九藝節”中《嶺南民間工藝大展》的報道中,重點報道宣傳了展覽將邀請廣彩、廣繡和象牙雕刻藝人現場作工藝絕活展演,向全國人民展示豐富多彩的、具有濃郁嶺南特色和藝術風采的工藝精品。
廣州象牙雕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素以精細工整、玲瓏剔透而聞名于世。《廣州日報》5月14日A4版關于“為玉樹孩子獻愛心”六一慈善義賣征集藝術品活動的報道中,大篇幅的報道了廣州大新象牙工藝廠是全省工藝美術行業的龍頭企業捐獻了牙雕擺件《羊城八景》、貼金《龍舫》、骨雕《嶺南第一果》、象牙米微刻作品《總理遺囑》等藝術精品,都如數家珍,美不勝收。
廣東的飲食文化蜚聲海內外,5月17日《廣州日報》B4版報道題為“聯創意城市網絡,建世界美食之都”中描述了廣州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是領先全國的創意產業,因此,廣州有望加入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和獲頒世界美食之都稱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獲得認定的美食之都,這將大大有利于創建享譽全球的城市品牌形象。具有千年歷史的廣東涼茶早已被收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王老吉躋身第16屆亞運會的高級合作伙伴之列,成為占領亞運制高點的飲料巨頭。如何依托著本土的屏障,讓王老吉的觸角邁出國門,昂首世界?《廣州日報》進行了多次報道,6月15日B2版就報道了王老吉 “億萬亞運歡呼”大征集活動盛大開啟,為中國飲料品牌與國際頂級賽事的強強聯合搖旗吶喊。
四、結論
總之,《廣州日報》在亞運會的宣傳報道過程中綜合利用了現代化媒體宣傳手段,在“追求最出色的新聞”同時,抓住2010年廣州亞運的寶貴契機,從亞洲、嶺南和廣東三個不同的層面上,以大量生動的素材,凸顯了亞洲的傳統文化特色、嶺南的傳統體育文化特色和廣東的現代經濟文化特色,為促進亞洲的和諧和繁榮,促進嶺南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提升中國的國際媒介形象,推動廣東現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探索與貢獻。
參考文獻:
[1]肖沛雄.新編傳播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2]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劉惠.我國體育文化傳播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11).
(作者簡介:田姣(1987-),女,漢族,河南濟源人,碩士,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新聞與傳播。田斌(1980-),女,漢族,河南濟源人,碩士,講師,許昌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主要從事人文體育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