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騫
在當前經濟社會長足大發展的今天,親民、利民、便民的執政理念,越來越使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于大前提下,作為主要以農業人口構成的秦安縣,今后和當前很好地解決基層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問題,已是一個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現實問題。
但是,就目前我縣基層文化站的現狀而言,有些鄉鎮農村在政府金為此導下建立起了公共文化機構,也有效地開展了群眾文化工作。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有的文化站至今卻沒有建立起來,還有的雖看似確立,卻名不符實,形同虛設,僅僅是空架子而已,根本談不上叫“文化站”或“公共文化娛樂場所”或“惠農、便農工程”,在一些文化站內缺少最基本的文化讀物,設備簡陋,書架上雖然看上去有百余種圖書,但這些圖書翻閱起來卻毫新疑和實用性,切合農民所需要書籍如《農業科技知識》、《農業種植技術》、《果樹栽培修剪》、《家畜飼養》等等實用書籍卻很少,甚至連一本也找不到,大部分現存的圖物都是些時過境適,不能和農村群眾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其內容總和相對的農村群眾實際需求脫節,顯得陳舊不堪,實屬一種擺設,這種陳舊單一的內容空洞活動方式,使農村基層文化站與相對的農民群眾之間拉大了距離,阻礙了文化大繁榮、大覆蓋、大普及的黨的政策的貫徹落實。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些鄉鎮為了支撐文化站的存活,在從業人員中,把熱衷于文化事業,且有一支之長的專職工作人員來擔任文化站站長的職務。可是,至今他們的工作待遇沒有得以很好的解決,如八十年代第一批聘任的千戶鄉文化專干陳克勤(已故)由于地處偏僻、條件、環境諸多因素制約,一段時期內連文化站站址沒有得到選中落實,他不顧自己的妻子反對,就用自家的院落作為站址使用,來開展工作和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從中不難看出群眾對文化的渴求,對文化事業的支持和關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層群眾對文化的最大厚愛和對心靈深處的空白彌補。顯然,凡此種種問題,都是現實存在的不足問題,怎么樣得以很好的解決,怎么樣將問題的關鍵抓住,且層層部署到位,做到不斷地完善,不斷地總結經驗,克服工作中所遇到的這樣那樣的困難,真正把村文化站的建設工作落到實處,盡其所能把群眾文化工作搞扎實,搞徹底,使群眾文化事業向健康良展,長期活躍于廣袤的農村,且有聲有色地在農村土地上掀起文化熱潮,這就仍需政府積極主導,加大人力、物力及財力的支持,培養和選用一大批適合在文化站工作的人才,來擔負起文化工作的重任,做到領導親自抓,遇到問題不回避、不推諉、不扯皮、不敷衍,反一個個現存的待完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和群眾一道齊抓共管,盡量做到求真務實,不擺花架子,從思想上和工作態度上鎖定:文化工作就是活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事業,它的機構職能是實而不是虛,決不是來作為應付領導檢查的一種擺放。
要想實實在在建設好農村群眾的“精神家園”,這就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并依照開拓“農家書屋”項目,多方籌資,以“政府主導,農民主建,市場運用,企業部門支援,群眾共享”的發展模式,集合資金使用效率,不斷滿足農民求富、求知、求樂、求美的精神需求,建立最現實的經濟支撐體系,設立專項保障金納入財政預算,對第一項的資金支出和相關器材的配備都需要由活動單位、活動所在地的村鎮、縣鄉兩級管理并經財政部門最后審核后撥付確保資金的專項專用;其次對于長期從事農村文化站臨時人員應納入低保對象,給予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無后顧之憂地開展自己的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使專業人員不流轉、不改行,扎扎實實埋頭干好黨交給的工作任務。也只有提綱目張才會保證文化工作順利進行。誠然個人的作用是微小的,但就剛剛起步的文化站建設來說,個人的作用又起著相當大的支撐作用。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要想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的創造者和享受者,文化站在今后還要做更多的工作。
(作者單位:甘肅省秦安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