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山屯區位于小興安嶺山脊上,這里的回族多數是早期從河北、山東等地為了謀生自發遷徙過來的,在此地已經居住了三代人。文章試圖對當地回族婚姻觀念和習俗的變化進行簡要的描述,從而能更好對回族婚姻變化的研究做一個補充。
關鍵詞:回族;婚姻;伊斯蘭教
婚姻習俗是一個民族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行成的習俗慣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影響婚姻的因素也在不斷地增加,與此同時不同民族特有的精神信仰的影響也在深刻地體現出來,尤其是宗教信仰。回族作為伊斯蘭教的信仰族群,那么伊斯蘭教對回族婚俗的影響也就可見一斑了。在伊斯蘭教教規中規定,成年穆斯林必須結婚,不能終身不嫁不娶。那么金山屯區的回族婚姻經歷了哪些變化也就是本文側重的研究。
金山屯區的回族是遷徙群體定居后形成的民族群體,本文主要對不同年代的婚姻習俗進行描寫,并通過訪談期間所得的訪談資料和文獻資料的整理,從而更好地體現出本地區回族婚姻習俗的變化。
一、二十世紀的婚姻
金山屯區的回族均是二十世紀50年代遷移過來的,他們當中有一部分是從老家遷移過來并沒有結婚的單身漢,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條件的不允許,當地當時基本沒有適齡的回族單身女子。因此一般是由老家親戚安排相親,并回老家舉行婚禮。
由于職業發生了變化,從農民變成了國家伐木工人,休假時間也受到了限制,為此,結婚程序也大大地縮減了,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相親、訂親和結婚的過程。據調查得知,一般都是老家的人提前把相親對象看好,然后讓兒子們回老家看一下,到時候如果兩方都覺得合適的,并且女方也愿意跟男方去東北的話,那樣在雙方父母同意的情況下就可以把婚結了。而回族婚姻中特色的宗教意義上的結婚證書仍是不可缺少的。即是寫“依扎布”,在結婚的前一天或者當天,由男方請阿訇、女方家長、新娘和證婚人到家里,或者是雙方家長一起去清真寺,請阿訇念“尼卡哈”(喜經)祝福;用阿語在紅紙上寫上“依扎布”。(“衣扎布,阿拉伯語ljab 音譯,原意為‘確認、‘責成、‘誓言或‘協議等。回族穆斯林在習慣上專指‘婚約或‘婚姻議定。在舉行婚禮時,請阿訇主持儀式,并書寫‘結婚證明書,稱為‘寫衣扎布。”)然后,阿訇將事先預備好的花生、棗或栗子向新人頭上撒去表示對新人的祝福。
在回族婚姻觀念中不同于其他少數民族的一個重要地方就是,不允許同不是回族的民族通婚。雖然受當時的生活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即使當時當地沒有適齡的回族姑娘,金山屯區的老一輩回族穆斯林仍堅持回回之間通婚的原則,不找外族。
二、二十一世紀的婚姻
隨著時間的推移,金山屯區作為河北、山東等地遷移過來的回族聚居地也已經五十多年來,并且已經有了土生土長的金山屯區的回族穆斯林,具有其鮮明特色的年輕一代的婚俗也在進行中。
新一代回族穆斯林的結婚程序也較之前有所改變,這個時代不同于他們的父輩,他們的戀愛方式也從父母包辦,變成了自由戀愛。因此,老一輩中的媒人說親程序也在漸漸消失。據調查,一些家庭雙方家屬商量之后甚至取消了訂婚儀式,在結婚前天或者是當天寫好“依扎布”就可以了。由于長期的回漢雜居,主流文化的影響也在不同程度上加深,因此當地越來越多的回族穆斯林結婚的場地由家里轉移到酒店舉行。在結婚典禮開始的時候,親屬落座之后,新人雙方穿著婚紗禮服進入會場,之后,請主婚人致結婚賀詞,既使在戀愛過程中沒有主婚人,也象征性地請有一定地位的長輩充當主婚人。
在土生土長的回族穆斯林心中仍堅持著回回之間通婚的原則,雖然婚姻締結的形式不再是父母包辦,但是對于回漢之間的通婚仍是不被允許的。雖然在金山屯區的部分回族同漢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婚,但這種通婚也僅僅限制在回男娶漢女,而對于回女嫁漢男的現象還是不允許的。
三、小結
通過對金山屯區回族婚姻的簡要描寫,可以看出宗教因素和主流文化對當地回族婚姻變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宗教觀念中的回族人不找非穆斯林的結婚的規定,但是由于生活環境和當地回族女性人口呈越來越少的趨勢,回漢之間通婚現象已被部分回族穆斯林所接受,但是這種接受也僅僅體現在回男娶漢女的程度上,而回女嫁漢男的通婚現象仍然是被禁止的。另外,通過簡要的描寫可知,此時當地的回族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是回漢婚姻的相互影響的產物,尤其是酒席的出現,在回族的經典《古蘭經》中,喝酒是穆斯林的一個禁忌。可是近年來,當地部分回族婚禮中開始擺酒取代了茶作為婚禮中的飲品,這是由于受主流文化的影響和當地的地理條件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邱樹森.中國回族大詞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李靜(1986-),女,回族,黑龍江伊春市金山屯區人,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