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立冬,武漢迎來了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在武船大院十樓一間臨江的辦公室里,孫寧身穿夾克和薄毛衫,辦公桌上放著兩三包感冒沖劑。此前一天,身為武昌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武船”)董事長秘書的他,到長江邊督查工作,施工現場的寒風把他給凍感冒了。
比江風更冷的,是全球船舶企業當前面臨的經濟形勢。雖然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在2010年躍居世界第一,但是仍要面對一場席卷全球的行業困局。
不過,盡管業界一片蕭索,武船卻在2008年以來保持了年均利潤增長率高達25%的業績,今年前三季度利潤同比增長亦達24%。這種穩定增長的態勢,一方面與武船及時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有關;而另一方面,中國開始重視海洋經濟尤其是船舶工業,也給這家有著78年歷史的造船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特種船新契機
11月15日上午9點50分左右,日本海上保安廳在距釣魚島大正島東北偏北約176公里處發現了一艘中國海洋科考船。此前,“科學3號”被認為曾于10月24日出現在釣魚島附近海域,把裝在纜繩上的海洋觀測儀器投入了海中。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海上保安廳的飛機,通過無線電要求“立即停止調查”,但沒有回應。
這艘“科學3號”,是中國在21世紀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科考船,主要用于近海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和海洋化學等綜合考察與實驗,具有全球航行的能力;它還裝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6000米深水取樣試驗裝置,滿載排水量1224噸。它是由武船重工的前身武昌造船廠于2006年建成,在青島港交付給船東中國科學院。
今年9月29日,武船打造的“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在山東青島交付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使用。這艘耗資5.5億元建造的海洋科考旗艦船,總噸位4471噸,是目前國內綜合性能最先進的科考船。它將承擔中國深海遠洋科學調查的主要任務,也是未來10到20年海洋科考主力船之一。
科考船能夠在爭議地點出現,與海監船的保駕護航密不可分。就在日本發現“科學3號”的同時,亦確認有四艘中國海監船在相關海域內航行。
上述海監船中,中國海監50、46和中國海監51等3艘海監船為武船重工所建造。其中,2011年12月正式履行海洋巡航維權執法職責的“中國海監50”,是一艘集巡航執法與海洋調查為一體的4000噸級海監船,是中國綜合能力最強、設備設施最先進的多功能大型中遠程海洋執法監察船,能抗12級臺風,在7米至8米高的海浪中穿梭。
科考船、海監船等這類特種船舶的研發制造,是武船當前的主攻方向,也是中國船舶業的重大機遇。從2009年開始,為了加強海洋維權巡航執法工作,中央政府正式授權沿海省級海監機構參與這項工作,由中央財政支持省級海監機構,建造大噸位專用海監船和快艇。今年以來,部分造船企業根據市場變化,開始將海監船作為業務轉型的一個方向,武船也在今年獲得了8艘海監船訂單。
就在中國海監船前往釣魚島執法時,A股船舶制造板塊一改此前半數下跌局面而逆勢上揚。武船的母公司中國重工,旗下有39個子公司,目前已經通過30個子公司在全國13個省市全面布局海洋工程業務。
孫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武船能夠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與產品結構調整密不可分,眼下軍工、民船、非船產品比例日趨合理,而海監船等公務船業務又在民船業務中占據半壁江山。“我們適應國家維權的需要,大力發展公務船,打造成國家公務船建造基地。”孫寧說,但他也坦言,這一部分業務還只是起步,“數量并不多”。
緊跟國家戰略
在最新出爐的2012年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名單中,武船成為船舶行業唯一上榜企業,將在產業技術創新方面獲得指導和支持。
總部位于武昌江邊的武船,始建于1934年6月6日,是當時武漢最大也是唯一的官辦造船業務的機廠。這個武昌機廠,是在原來已經停辦的紡紗官局、織布局等等遺留下來的廠房和設備基礎上合并組建而成,1937年又接收了民營的江漢造船廠設備,更名為湖北省航業局修船廠。在解放前夕,修船廠正式員工約600余人,多時有2000余人。彼時,大陸主要船廠約有20余家,職工不足2萬人,年造船產量僅1萬載重噸左右。
解放后,修船廠與漢陽船舶修造廠合并,組建了江漢船舶機械公司,仍以修船為主。之后,根據國家海防建設和水運事業發展的需要,該公司在1953年起改名為武昌造船廠,被賦予年造船3萬載重噸的任務,從此開始以造船為主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后,中國船舶業開始“保軍轉民”,武昌造船廠也開始積極生產民用和出口船舶,探索多種經營。“上世紀80年代初,基本上是找米下鍋,軍品訂單幾乎沒有了。”孫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在1982年被分配到武昌造船廠工作時,全廠產值只有1億元,“我們將計劃經濟年代的車間改為分廠,到社會上承擔業務來彌補軍工不足。最困難時,武船連骨灰架都做過。”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船舶行業加快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并于90年代中期產量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地處內陸的武昌造船廠也開始謀求新突破,并最終把目標瞄準了特種船舶市場。
武船加強與各級政府合作,先后為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等部門建造了特種艦船,由此成為執法公務船主力建造船企。
“身處內地,受地理條件限制,不能造大船,所以只好定位技術含量高的,發揮軍工優勢,以技術引領市場。”孫寧說,“涉及到海洋維權的船舶就是市場機遇。”
每年兩位數的增長率
進入新世紀,中國海軍裝備升級轉型需求日益迫切,中國開始把船舶工業列為重點發展產業。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造船大國。
此時,武船也開始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國際海洋工程船舶市場。2003年,武船與希臘船運公司合作,先后承接了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4型11艘VS 系列海洋多用途工作船,并在世界上最嚴格的挪威船級社進行檢驗;2007年,武船與美國著名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商JRM聯合投資30多億元,在青島海西灣建設戰略性基地,搶灘高端海洋裝備和大型船舶領域,目前已簽訂承接5條世界頂級海洋石油平臺工作船合同。
“未來能源需求必將從陸地轉向海洋,海洋工程制造業的前景可期。”武船董事長、總經理楊志鋼曾經表示,“通過成立合資公司,武船可以迅速地將他們的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等引入企業中。”
為了適應“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武船開始努力突破地域限制。2006年年底,武船在青島海西灣建造大噸位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基地。該基地占地 120 萬平方米,水深港闊,與日本、韓國等大型造船企業同處“黃金造船地帶”。
此后,武船又于2009年6月與地方政府簽訂框架協議,將武漢新洲陽邏雙柳作為非船產業與特種船舶產業的重型裝備基地。該基地占地5000畝,總投資50億元。
如今,武船已經形成了武昌總部、武漢雙柳、青島海西灣三大板塊。其中,武昌總部和武漢雙柳以軍工建造為主,覆蓋橋梁、特種設備、壓力容器和船舶配套等,以重型裝備和高端船舶為主體;而青島海西灣則主要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為主。
2009年2月28日,武船完成了公司制改革,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向現代公司制企業轉型。“改制后,有利于各個子公司獨立搏擊市場。”孫寧說。與此同時,武船還對公司技術系統進行改革,相繼組建科技部、新產品研發中心、海洋工程船設計公司、三維設計研究所、艦船設計所、鈦合金研究所、焊接試驗所等多個技術單位,形成了新的國家級技術中心體系架構。
就在武船快速發展的這些年,國際造船市場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風云突變,持續多年的興旺行情不再。受此影響,中國船舶行業的訂單數量同比下降超過90%,新接訂單持續下降,2009年的造船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新訂單量減少了約90%。
2009年2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多方努力之下,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無論是以載重噸計,還是以修正噸計均在2010年全面超越韓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武船也在2011年成功邁入百億企業行列,當年產值達到100.68億元,延續了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每年兩位數的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