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歷歷,外交學院學術委員,外交學系主任、教授,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
研究方向:當代中國外交實踐與理論、當代國際關系及理論、外交學及研究方法論。
主要著作:《當代中國外交(1949~1995)》、《20世紀中國對外關系》、《當代中國外交(1949~2002)》等。
摘要 當今世界并未處在世界大國的交替期,而是處于一個重大的轉型期。在這個轉型期里,中國發展不可阻擋,成為世界新興大國的未來可期。但中國不會成為既往歷史上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界大國,也不愿重走世界大國興起、強盛、衰落的歷史老路,而是追求成為一個新型大國。在此過程中,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愈加重要。當前國際上涉華外交難題增多,對此應堅持以外交渠道、和平交涉協商為主,也要增加輔助綜合手段,盡量減輕干擾的影響。
關鍵詞 世界大國 轉型期 中國外交
進入21世紀之后的十余年時間里,國際關系變化紛繁復雜、莫衷一是。其中,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大國的發展及趨勢最受關注。中國正處在從地區大國向世界性大國的發展過程中,綜合國力提高迅速,而美國發展相對緩慢。中美的發展對比引起國際關系的復雜變化,并帶來一系列疑問:是否進入世界大國交替期?中國是否成為一個新的世界性大國?中國將是一個什么樣的大國?
世界大國的出現是近代以來的歷史現象
自人類社會出現國家以來的幾千年歷史中,在奴隸制、封建制兩個歷史階段,整個世界歷史的農業化時期,只出現過地區性大國,沒有出現過世界大國。這主要是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不發達的限制,世界是割裂的并未形成整體。自16世紀~17世紀資本主義登上世界舞臺之后,世界歷史進入工業化時期,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面貎發生了巨大變化。①迄今500年歷史中,出現過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前蘇聯)和美國等約九個世界大國。這種歷史現象只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中才出現。說明到了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真正擴展到了全世界。全世界成為緊密相連的整體。
在大大小小的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中,由于相互間發展不平衡,極少的幾個國家在眾多國家中脫穎而出,具有超過其他國家的整體實力,因而有了一定的領導力和引領作用。在國際體系中占據著中心地位,有較大的支配力,這種國家被稱為世界大國。進入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后,世界大國的出現成為一種常態性的歷史現象。
對這些世界大國的存在及達到的世界影響可予以多層次分析:
從地域上分析。前一、二百年主要在西歐地區,例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主要依傍北大西洋,后逐漸擴展到北歐、東歐;在前四百年的時間里,世界大國都是歐洲國家,后一百年擴展到北美洲及東亞地區。
從社會制度上分析。這些世界大國基本上都是采用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唯一的例外是前蘇聯(采用社會主義制度,1917年成立,在20多年后就開始具有世界影響。1991年解體,存在74年)。
從這些國家屬于海洋還是內陸國家上分析。這些世界大國都屬于海洋國家,其中有兩個是島國,其他國家都和海洋相鄰。在世界大國發展過程中海洋因素起著重大作用,這些國家正是通過海洋走向或成為了世界大國。
從這些國家自身的人口和領土面積分析。這些國家人口和領土面積之間相差較大。前幾百年稱雄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無論人口和領土面積都不很大。最近一、二百年,世界大國有向人口和領土面積大的國家轉移的趨勢。前蘇聯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數量曾位列世界第三,現在俄羅斯人口也在世界前十位。美國領土面積是世界第四位,人口數量位列世界第三。
從這些國家的歷史影響分析。早期稱雄的國家通過航海殖民對后來的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但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荷蘭。這個早期的“海上馬車夫”也曾經有過不少殖民地,但卻未留下多少遺產。最近一、二百年的一些大國(德國、日本、前蘇聯和美國)也都有對外殖民史,但歷史影響卻小得多。
從這些國家對當時世界的實際控制分析。這些國家似應分成兩檔:世界大國和準世界大國。世界大國包括英國,以及在18~19世紀和它抗衡的法國,20世紀后半期至今的美國及在20世紀后半期的冷戰時期和它抗衡的前蘇聯。其他的國家對當時世界的實際控制和前述國家有較大差距,或許只能稱這幾個國家為準世界大國。
世界大國的交替是歷史規律
在出現世界大國后的五百年歷史中,世界大國的出現、強盛、衰落是一種歷史常態。它們有自己的生存周期和內在活力,也有其交替的歷史規律。
世界各國之間的發展是不平衡、不均等的。因為在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國際體系中,主權國家以自己的生存和追求持續發展為最高目標。國家的這種發展動力源于國內,但需要與外部國際環境相配合。每個世界大國的出現自有其自身條件、道理,自有該大國的內在因素和外在條件。仔細研究世界大國的興衰之路,必然會發現各自的內在獨特之處和超越別國的長處。一言以蔽之,世界大國一定要領世界潮流之先并有一定時間的強度支撐。
世界大國的交替是不斷進行的。一個新的世界大國代替舊的世界大國,達到它的巔峰期時都希望能夠保持這一領先地位,但這時新的挑戰國已在準備代替它。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幻想歷史會停滯,也不會出現空白期。
歷史上,世界大國的交替基本上都是戰爭暴力斗爭史,這主要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核心動力是追求剩余價值、追求利潤。世界大國利用超強的綜合實力取得國際優勢地位,能夠獲得較高的利潤。一個既有的世界大國為保持住既得的各種利益必然會采取一切手段,而后起新的挑戰國為了達到代替既有世界大國的戰略目的,也會采取一切能采取的手段。
因此,后起世界大國代替先起的世界大國的歷史主要就是戰爭史、暴力史、斗爭史。世界大國的這一交替過程相當殘酷與激烈。在出現世界大國之后的五百年歷史中一直戰爭不斷,徳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徳國、日本、意大利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大國之間的爭奪的最主要受害者都是人民群眾。
那么,迄今為止,世界大國的交替史有沒有新的現象出現呢?可以說,在世界大國的交替中沒有出現斗爭性質的改變,依然是要占得上風取得最后勝利。但是,最后一次世界大國間斗爭的經過,和此前四、五百年的歷史相比還是有些變化。美國和前蘇聯之間幾十年的較量,并不是在戰爭中決出勝負的,而是采用“冷戰”的形式,即在軍備競賽、政治影響、代理人戰爭等各個方面綜合斗爭。最終,前蘇聯禁不住內外交困的重壓,內部結構自行斷裂、轟然倒塌,成為國際關系史上第一個未經過戰爭而以和平方式自行消失的世界大國。前蘇聯的解體,說明世界歷史發展到20世紀末期,軍事力量的作用下降,可以在戰場之外決定國家間斗爭勝負——國家間的綜合國力高下決定競爭最后的結局。
當今世界正處于轉型期
1991年,前蘇聯解體,冷戰格局結束,國際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過渡期。美國取得冷戰的勝利,作為唯一超級大國,它和其他國家之間綜合實力的差距處在歷史的最大值。此后十年的美國被認為處在巔峰狀態。有些人認為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會保持住這種巔峰狀態并延續下去,“冷戰的終結使美國創造出一種可能持續上百年的半帝國主義式的全球霸權”,②并提出了“美國特殊論”、“世界中心不再轉移論”等。
2001年“9·11事件”揭示出美國雖然無比強大,但它也有難以控制的安全威脅。2008年9月爆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深刻顯示美國經濟真實的困境。要說此時的美國還處在巔峰恐怕不切實際,可要展望它的超級大國地位還能保持多長時間也比較困難。但從客觀上講,評估當前的美國處在世界大國的中后期可能更準確些,因為美國的綜合國力還遠遠超出其他國家,軍事、金融、科技、教育優勢明顯。盡管如此,美國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并不被人看好,因為它已過了發展巔峰期,新的、后發優勢明顯的一批發展中國家正在迅速崛起。
進入21世紀之后,一批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成為引領國際潮流變化的最主要因素,發展中國家整體性上升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整體性停滯甚至沒落形成強烈對比。這預示著發展中國家整體性上升可能成為本世紀最重大的政治改變。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地區大國,如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尤為引人注目。世界銀行前行長美國人沃爾芬森曾預測經濟排序說:“到2050年,第一位是中國,第二位是印度,第三位是美國,第四位是印度尼西亞,第五位是日本,此后依次是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越南。”從分析可以看出,美國的經濟實力在幾十年后最有可能被中國、印度超越,但美國的綜合實力在這段時間內還是最強大的,還無法被代替。認為當前已處于世界大國交替期的分析并不符合實際。
那么,目前的世界到底處于什么時期呢?冷戰結束以后,關于世界到底處于什么時期、何種格局,一直爭論不休、未有統一意見。這是因為目前的世界正處在一個相當復雜的轉型期。
這是世界歷史500年未見之轉型。從生產力發展階段分析:工業化還在繼續,但缺陷、弊端非常明顯;信息化大門已經打開,發展前景深不可測。從社會發展形態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面臨深刻危機,如何解決未見良策;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迷信己被打破,世界很多國家都在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從人類管理形式分析:國家這種最高組織形式還在發展,在21世紀還是最主要的國際行為體,但國家最基本的成員(自然人)的行為和相互關系也在迅速發展。從自然人到國家之間的社會組織形式發展很快,有些已經打破國家間界限,成為國際體系中的非國家類行為體,登上世界各種舞臺,表現得很搶眼。
這一轉型反映在國際關系上,就是國際形勢正在發生廣泛深刻的變革,國際關系和秩序處于變動期。在轉型期,國際上有動力發展的國家都抓住時機搶占先機,表現出一種群雄競前、強國并立的狀態。國家間關系極其復雜,出現多方面、多端點、多層性的特點,合作與斗爭交織在一起。在這個轉型期中,守成國家的戒備防范心理極其敏感,別的國家難以理解它們唯恐被超越被代替的心理。世界大國對可能超越它的國家高度警惕,該國和這些國家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極其復雜,這在21世紀初期表現得相當典型。
中國追求新型大國之夢
現在并不是世界大國的交替期,但中國成為大國的發展前景卻為國際關系研究界所關注。從圍繞中國發展的各種因素分析,中國發展不可阻擋,成為世界上的一個新興大國的未來可以預期。
在過去30年里,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平均超過10%。③最近十年,中國經濟位次連續超越西方大國。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此后關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何時超越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國的問題,成為國際輿論的熱議話題。英國渣打銀行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20年超越美國,占世界GDP產出的24%(2010年為9%);美國高盛公司預測這一時間為2027年。④但中國學者對此類問題的討論不是很熱烈。中國學者關心經濟體的總量,但更關心經濟體的質量。因為雖然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可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足4500美元,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排名在世界100名左右。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占世界第一位,國土面積占世界第三位,政治、社會比較穩定,人民發展愿望強烈等)和世界各國的普遍發展規律,中國正處在一個較快的上升發展階段。英國渣打銀行預測:2010年~202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8%,2020年~2030年年均增長5%。⑤之后,中國經濟還將有足夠的動力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所以中國的發展前景是無可置疑的。到本世紀中葉,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有可能的。
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是不是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世界大國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最大的經濟體不等于世界大國。歷史上的世界大國都是綜合實力最強或接近最強、以爭奪世界霸權為最高戰略目的的國家。美國在1890年就超過英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真正成為世界大國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從國家實力分析,在今后幾十年時間里,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后,其綜合實力繼續向前發展是不是就會成為老的世界大國的挑戰國,甚至成為新的世界大國呢?
從中國國內情況和國際趨勢分析,中國不會成為歷史上重復出現的世界大國。從中國的發展內因和動力分析,中國國家最高戰略目的是和平發展,不是爭奪世界霸權。中國無意成為既往歷史上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界大國,也不愿重走世界大國興起、強盛、衰落的歷史老路。
從中國發展道路分析。中國與迄今所有的世界大國都不同,是以內生發展為根本動力的。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以內部社會為重點為中心,沒有對外擴張殖民的傳統。自近代以來,遭受西方列強和帝國主義侵略的經歷,使中國深刻體會到被侵略被奴役的痛苦,在中國發展強大起來以后也決不會走上對外擴張侵略的道路。
從國家實力分析。在今后幾十年時間里,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綜合實力根本不同于歷史上世界大國所達到的在當時國際體系中的地位。現在就認為中國具有世界大國的挑戰國實力純屬夸張,只是某些國家欲為阻滯中國發展而制造的借口而已。
從今后國際社會發展看,爭霸型世界大國恐怕不會再出現了。21世紀的世界形勢和之前幾個世紀相比,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前,世界發展追求和平穩定、緊密聯系,世界大小國家主權獨立、關系平等,一、兩個超級大國根本無法控制。當前世界上超級大國的軍事力量雖然空前,但僅依靠軍事力量想實現它的政治目標的能力卻是有限的,也是歷史最低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手段解決不了政治問題)。由于種種復雜因素,傳統國際關系中的世界大國可能不會出現了,美國有可能是工業化時代產生的最后一個世界大國。沒有新的世界大國出現也就不可能出現世界大國的交替期。
中國追求成為新型大國的理想。中國不會成為傳統爭霸型的世界大國,不代表中國不會成為一個大國。從中國發展所具有的主要發展要素及已經具備的發展基礎分析,中國會成為一個大國,只不過中國追求的是成為一個新型的大國。中國是具有五千年輝煌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具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思想價值體系,是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又有從半殖民地半封建廢墟上走上復興之路的特殊經驗。中國擁有世界1/5的人口,擁有亞洲東部近千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和幾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經濟開發區,中國應該為全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為了實現此目標,就必須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新型國家——這個國家將是人民富裕、國家強盛、科教領先、軍隊精銳的國家。為達到這一目的,需要進行艱苦的創新改革。可以說,中國肩負著探索人類新的發展道路的重任。
中國需要處理與世界關系的智慧
在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新型國家的過程中,中國和世界的關系變得愈加重要。從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以來,中國和世界的融合日益加深。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指出:“當代中國的前途命運已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的道路。”⑥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的發展,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系。
中國的發展有益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和世界的關系關系到中國和世界的未來,需要我們高度關注。中國希望和世界上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但并不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樂見中國和平發展。最近幾年圍繞中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有復雜化趨向,有少數國家不愿看到中國持續高速發展,經常給中國增加一些障礙。國際上少數國家的對華政策使得某些中國的周邊鄰國在海洋領土和權益問題上不斷侵犯中國的國家利益,形成幾個難以解決的熱點問題,造成近期圍繞中國的糾紛增多。
對當前國際上涉華外交難題增多的現象,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隨著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向上攀登會更加艱難,遇到的挑戰困難會更多,這都是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對此,一定要冷靜、沉著,保持清醒頭腦,作出準確的判斷、正確的決策。
涉華外交難題的處理考驗著中國國家意志。中國是愛好和平維護和平的國家,對外政策高舉和平、合作、發展的旗幟,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但這不代表任何國家可以侵犯、損害中國國家利益。中國會堅定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涉華外交難題的處理需要高超的外交智慧。中國遇到的外交難題十分復雜,要仔細研究、區別對待。堅持以外交渠道和交涉協商為主,也要增加輔助綜合手段,要剛柔相濟、多管齊下,增加外交制約力,盡量減輕干擾的影響。對蓄意侵犯中國國家利益的少數國家,中國要在符合國際準則和國際法的前提下,適當采取有力手段讓它們知道侵犯中國國家利益需付出的代價,以確保中國的和平發展。
注釋
“在最近500年時間里,地球的整個表面,包括大氣層,都因為驚人的技術進步而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引自[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劉北成,郭小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頁。
美國《沙龍》雜志網站文章,2012年7月3日。
哈繼銘:“中國需要找到新的增長潛能”,《南華早報》,2012年8月6日。
彭博新聞社:“渣打銀行說中國2020年超過美國”,轉引自《參考消息》,2010年11月16日。
胡錦濤:“2010年9月7日給‘21世紀論壇的賀信’”,《人民日報》,2010年9月8日。
責 編/肖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