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程美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研究方向:中共黨史、近現代社會思潮等。
主要著作:《現代化之路——20世紀后20年中國現代化的歷程》、《鄧小平的思維世界》、《中國現代化思想史》等。
摘要 研究西柏坡精神要注重從政治文化的角度著手,從中汲取營養,以豐富我們黨的政治文化。西柏坡精神的政治文化取向主要有:以問題意識為中心,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引,凝聚全黨共識,確定奮斗方向;“兩個務必”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為人民服務的核心理念;以激發黨員和群眾廣泛的政治參與為契機,培育和提升黨的民主建設。
關鍵詞 西柏坡精神 政治文化 黨的建設
從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從陜北來到西柏坡,到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以及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機關由陜北東渡黃河到達西柏坡,再到1949年3月黨中央遷往北平,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西柏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山村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解放戰爭最關鍵階段的戰略指揮中心,這一特殊的歷史使得西柏坡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意義——西柏坡精神是這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毫無疑問,西柏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同時,我們更應該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解讀它,因為它是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下發展、形成起來的 ,直接推動了我們黨、國家、民族的政治文化建構。
所謂政治文化,主要指的是特定政治團體、民族政治活動的主體等所具有的政治態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政治價值等決定人們政治行為、政治認知的內在精神層面的內容。不同的國家、民族、政黨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政治行為、政治選擇,就是因為他們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具有歷史傳承性的特點,它與一個民族、國家、地區的特有文化息息相關,但不等同于這些具體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它具有自己的特點。人們的具體政治活動無疑既是特定的政治文化的體現,也是這種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源泉。西柏坡精神從一定的意義上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我們黨中央在這段時期的具體實踐而形成的,所以,研究西柏坡精神一定要注重從政治文化的角度去著手,從中汲取營養,以豐富我們黨的政治文化。當前,作為一種政治文化,西柏坡精神對于我們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啟示意義,我們需要在實踐中認真地加以利用和踐行。
以問題意識為中心,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引,凝聚全黨共識,確定奮斗方向
在政治文化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特定的政治實體要按照一定的政治理念的導引而開展政治實踐,這個政治實踐當然不是靜態的,而是依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地加以調整,以不斷地朝著自己的政治目標前進。在這個政治實踐過程中,政黨主體必須時時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忘卻自己的任務和目標,而要不斷地提出問題,以此作為每一不同階段的任務,以此來凝聚整個政治團體的共識,使得個體明確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政治處境,產生一種政治緊迫感,并把這種政治危機感、緊迫感化為繼續前進的動力。
中共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時候,正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面臨巨大轉折點的時候,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中國共產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政治上來看,由于國民黨首先挑起了內戰,中共爭取和平的努力得到國內人民的同情,使得中國共產黨得到了國內一切進步和愛好和平人士的擁護;從軍事上看,在1946年7月到1947年5月的11個月的時間里,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軍官202名。但與此同時,中央工委在1947年到達西柏坡的時候,國民黨無論是人數和裝備都占據優勢,我們的軍隊在西北戰場、山東戰場上都面臨嚴重的壓力。在這個時候,作為具有解放全國理想的中國共產黨既不能悲觀,更不敢輕敵,而是冷靜嚴肅地考慮當時的局勢,以便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此為促動點,以扎扎實實的工作態度來帶動整個工作的發展是當時中央工委和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思考問題的重要出發點。
西柏坡精神所體現出的中國共產黨的問題意識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如何繼續爭取民心、爭取民眾的問題意識。在當時總體前景樂觀、但敵我戰場態勢嚴峻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給當時黨的領導人所提供的啟示就是要調動千千萬萬的民眾,徹底在農村孤立國民黨,使得廣大農民完全站在中國共產黨這邊。以爭取民心、爭取民眾作為當時全黨的主要問題,以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為直接目標,并以此作為全黨共同的階段性奮斗目標,凝聚全黨的共識。
以這樣鮮明的政治目標、政治任務為出發點的問題意識既然形成,著手解決問題就是最大的時局政治。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央工委于1947年7月在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研究制定能夠適應新的政治任務需要的土地政策。9月13日,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10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決議,正式公布這個大綱。該《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边@個政策的調整對于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推動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無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后來發動的三大戰役中,我們發動了支前民工886萬人,支援了擔架36萬3千副、大小車101萬輛、糧食85476萬斤。僅淮海戰役,支前民工就達到543萬人,其中常年隨軍行動的有22萬之多。如果沒有土地改革給予廣大農民的實惠,靠單純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奏效的。當時的中央能夠做到此點與他們具有強烈的爭取民眾的政治意識有密切的關系。
如何加強軍隊建設,使之適應新形勢斗爭需要的問題意識。軍事斗爭是當時最直接的、關鍵的政治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長期在農村環境中生存發展,武器裝備又很差,因此游擊戰長期是這支部隊的主要戰術。而解放戰爭是國共兩黨最后的決戰,中共武裝如果滿足于過去的戰爭方式肯定不行,于是如何將人民解放軍從游擊戰為主的軍事武裝轉換到一支可以勝任現代運動戰、陣地戰、城市攻堅戰的軍隊,就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迫切任務,也是當時最直接要害的政治任務。面對這一問題,無論中央工委還是中共中央都高度重視。中央工委對于西柏坡所屬的晉察冀軍區的軍事方向做了很大的調整,把堅持打大仗、打城市戰作為下一步我軍努力的方向,成功地領導指揮了清風店戰役、正太路戰役、石家莊戰役、平保戰役,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在中共中央到達西柏坡之后,面對當時蓬勃發展的軍事形勢,認真地考慮如何在鞏固既有的軍事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戰爭成果,如何并適時地確定戰略的新轉變。為此,中央在西柏坡舉行了幾次重要的會議,討論整個軍事戰略策略問題。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重申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任務;并決定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主力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殲滅更多的國民黨軍。偉大的三大戰役就是在西柏坡決定的,這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時期的軍事戰略思想。
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增加到400萬人,其中野戰軍218萬人,而國民黨軍尚有220萬人,其中正規軍146萬人,分布在新疆到臺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已無力在戰略上組成有效防御,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力量已占絕對優勢。 隨后的渡江戰役及解放全國的戰爭在軍事指導思想和具體戰術上都直接繼承了三大戰役。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柏坡時期我黨由于新形勢的變化而產生的變革軍事戰略策略、軍隊建設的思想和實踐,從政治文化上全面升華了我軍的軍事思想,不僅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也在相當長時期內具有直接有效的價值。
如何正確地審時度勢,實現重大戰略策略上的及時轉換的問題意識。西柏坡時期,最考驗中國共產黨的就是思考自身如何從一個長期在農村局部地區堅持游擊戰、建立地方政權的政黨發展為一個領導全國進行建設的執政黨。這是個很大的問題,需要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根據瞬息萬變的形勢對整個戰略和策略問題作深入的思考,并及時地作出新的決策。從實踐的情況來看,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時期對于重大的戰略策略問題都作了深入的思考,不僅從理論上,也從實際行動上回答了這些問題、踐行了這些問題,反映了黨中央在這方面深刻的問題意識。無論是制定頒行《中國土地法大綱》,還是決定戰略決戰,將革命進行到底,直到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建設和管理中來,都是決定中國共產黨事業成敗攸關的大戰略、大策略,都是正確地把握了時事發展的脈搏和規律的結果。如果中國共產黨事先沒有在這方面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在這些重大的戰略決策上作出適時的調整。
所以,有無問題意識是決定一個政治團體有無智慧的關鍵要素,也是一個政治團體政治文化狀況的具體體現。一個有生命力和抱負的政治團體,一定時時不忘樹立問題意識,以此來不斷檢視自己的言行,并以之不斷豐富自己的政治文化。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期間,寫下了許多重要的著作,僅收錄在《毛澤東選集》中的就有20篇。如果毛澤東沒有圍繞革命勝利而產生的強烈的問題意識,他是不可能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完成這樣的理論創造任務的。
“兩個務必”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為人民服務
“兩個務必”的思想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來的,它直接針對的是革命勝利后可能滋長的享樂主義和功成名就的心理。毛澤東同志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深刻地預感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他用“萬里長征”來形容中國共產黨事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以此來告誡全黨:務必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務必艱苦奮斗。這個告誡是及時的,也是超前的;是理論命題,也是實踐指導思想。通過“兩個務必”,把中國共產黨在由革命黨到執政黨轉變時時時需要警醒和克服的關鍵問題明確地表示出來,這對于全黨自覺地克服執政慣性,提前消除思想麻痹的隱患,繼續保持黨的純潔性,無疑是柄永不過時、永不生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兩個務必”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其政治文化的內容很多,諸如:強調階級認同,注重被剝削壓迫階級利益的保護;強調集體意識、集體利益至上,反對個人主義;追求平等、公平、正義,反對特權、不公;向往幸福、富裕的生活;注重思想教育,追求心靈的高尚純潔;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并重的政治關懷……“兩個務必”是這些政治文化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要求,是對我們黨的政治文化——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宗旨而做的具體落實和要求。在整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體系中,共產主義是最高的奮斗理想,為人民服務是貫徹始終的實踐路徑,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根本的思想武器。所以,為人民服務在整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中占據了核心的位置,離開了為人民服務,共產黨人的自覺修煉和奮斗就失去了現實的動力,共產黨人實踐活動的隨意性就會大大增加,那么他們的活動與一切舊政治勢力的活動在實踐層次上就沒有本質的區別。雖然為人民服務的正式口號是毛澤東在1944年提出的,但其基本的價值取向則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已經深入到了我們黨的靈魂當中。否則,就無法理解那么多的革命烈士慷慨赴死、視死如歸的行為。延安時期,毛澤東把這個命題正式提出后,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自覺的政治文化內容,其指導意義就更加明顯了。我們黨從延安時期開始就特別強調黨員修養,強調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的結合,強調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乃是對于過去這方面不自覺的思想意識的一種升華。“兩個務必”思想是毛澤東對自己在延安時期的關于黨的建設思想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是在新形勢下就如何搞好黨的建設的諄諄教導,是毛澤東對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前如何繼續保持其為人民服務宗旨而提出的一個具體要求,其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就是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宗旨?!豆伯a黨宣言》提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瘪R克思和恩格斯的這個論斷鮮明地表明了共產黨與其他一切政黨和團體的區別,是對共產黨一切奮斗的直接目標和服務對象的嚴格規定,是關于共產黨人現實價值的最好概括。
為人民服務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不是個體的,而是群體的;不是一時的,而是永遠的。共產黨要堅持做到始終為人民服務,就得時時用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不斷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而調整為人民服務的內容、方式、方法,不斷實現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關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始終贏得群眾,始終具有歷史和現實的合法性。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兩個務必”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具有永恒的價值,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在根本價值取向上發生變化。
以激發黨員和群眾廣泛的政治參與為契機,培育和提升黨的民主建設
一個政黨若不能有效地動員它的成員和民眾積極地投入到自己的活動當中,這個政黨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有為的政黨;一個能夠激發它的成員和民眾積極地投入到自己的政治理念活動當中的政黨一定是有政治理念和政治作為的政黨。在整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善于激發黨員和民眾的政治熱情,善于鼓動黨員和民眾積極參與到自己的政治活動當中,是其整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始終具有生機和活力的根源所在。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獲得了如日中天的發展,可以說是事事順心、處處運籌準確,這其中的奧妙令人長久思考并探索不止。領導者們的睿智自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黨的整體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釋放,沒有了這一點,領導者們再高明也不可能使得全黨獲得那么巨大的勝利。
黨的整體智慧的被激發和釋放,有賴于一種民主寬松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黨內若缺乏民主,不允許普通黨員和民眾來參與政治,是不可能將全黨的智慧充分釋放出來的。西柏坡時期,我們黨的民主和集中制度結合得非常完美,該集中的時候和地方毫不含糊,該民主的時機和環節決不馬虎。《中國土地法大綱》的精神就是要把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其自覺地參與到偉大的解放戰爭中來,這種實踐的結果是把幾億農民發動起來了,使得他們不僅在政治態度上傾向于中國共產黨,也使得他們革命的自覺性大大地增強,他們主動貢獻自己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動力和機會大大地提升,這對于增強黨的事業的基礎和凝聚力、戰斗力無疑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西柏坡時期,黨中央在重大問題上注意發揮黨內民主、注意傾聽群眾的意見,從而保證了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做到實事求是。1948年4月在城南莊會議期間,粟裕從華東給中央電報,要求中央軍委重新考慮三個月前電令他率一、四、六三個縱隊渡江南進的指示。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在虛心聽取了粟裕的意見后,果斷地終止了原先決定的渡江南進計劃。這個決策對于我軍集中兵力消滅江北的敵人,為最后淮海戰役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這個決策本身也充分體現了黨內民主風氣的濃厚和民主制度的完善。在整個三大戰役期間,黨中央與各前線指揮部門之間電報不斷,下級部門就一些具體問題經常與中央商榷,中央都很充分重視前線部隊的意見,絕不武斷地下達命令,這種民主的精神實在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內涵。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還處于戰爭的不穩定狀態,還面臨許多的困難和壓力,但黨中央卻那么重視激發黨員和群眾廣泛的政治參與,高度重視黨內、軍內的民主建設,致力于黨的民主建設,這段歷史雄辯地證明了一個道理:無論何時何地,一個先進的政黨絕不能脫離群眾、脫離基層黨員的實際,不能漠視民主、自以為是,而要隨時隨地把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作為基本的前提任務來抓,要充分發揮黨內民主,傾聽黨員干部的心聲。如果離開了這一點,那么我們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就會遭受失敗,就會被歷史所拋棄。所以,堅持以激發黨員和群眾廣泛的政治參與為契機,不斷地培育和提升黨的民主建設,將始終是我們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責 編∕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