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爭端再起。日本動作頻頻,似乎急欲在法理和實際上完全占有釣魚島;而中國則采用抗議、警告和軍演等措施堅決維護主權,希望以此遏制日本的激進行動。然而,中國的對日政策不能僅著眼于局部,必須有更多的戰略前瞻性,要將釣魚島事件置于日本整體戰略框架內綜合考量,深入了解日本的發展狀況、政治走向、政策意圖和戰略邏輯。
由于地緣格局、資源秉賦、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原因,近代日本一直以強霸東亞、稱雄世界作為發展的戰略基點,日本對中國始終有著強烈的覬覦情結,始終有一種登陸靠岸、西進中國的莫名沖動;中國的發展和崛起速度日益加快,日本愈發感受到了抗衡中國、防止自身在亞洲被邊緣化的必要性;更具體地看,釣魚島事件也凸顯了日本的國內政治危機。在經濟發展疲軟的同時,野田內閣支持率不斷下降,自民黨和右翼勢力更想借釣魚島爭端置野田于內外交困的尷尬境地。從某種程度上說,日本的“購島計劃”是野田內閣和民主黨爭取民眾支持的絕望之舉。
二戰后,日本逐步形成以“和平憲法”為制約機制、以日美安保同盟為保障措施、以“專守防衛”為基本方針的安全戰略。但在美國的庇護下,日本社會中的軍國主義歷史意識從未徹底清掃,日本往往以承擔政治大國的安全責任為由,逐步突破法理、輿論障礙,加快走向軍事大國的步伐,這也給亞洲的和平秩序帶來隱憂。
在美國的庇蔭和縱容下,日本會不會成為國際秩序的“攪局者”和挑戰者?遏制軍國主義,驅散戰爭陰霾,日本需要哪些“克己修身”的工夫,周邊鄰國需要哪些未雨綢繆的措施?日本近代史上的歷次窮兵黷武,是軍方首腦激進冒險、貪于財利,還是內閣政府轉嫁危機,開辟市場,抑或是其民族文化傳統的持續作用?經濟深陷泥淖,首相頻繁更迭,日本模式已到發展盡頭,還是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日本對傳統的脫亞入歐思想有無修正和反思?在了解了日本的戰略邏輯和政策基礎上,中國如何更加明確發展定位和與日本的差距,抓住機遇加快自身發展?
本期專題策劃“日本的戰略邏輯”,我們約請戴旭、劉應杰、龐中英、王屏、周永生等專家學人,從維護我國領土權益,還擊日本無理挑釁為主線,根植現實,以史為證,深入剖析了亞洲局部形勢緊張的深層次原因,點明了日本的發展瓶頸、壓力和對周邊國家的潛在危機等關乎根本的重大議題。這組文章,雖然立意角度各有不同,但無不浸潤著深重的憂患之思,學者們把對祖國的熱愛、對鄰國的警惕和對不義行徑的憤慨化于楮墨文辭之中,讀者在細品之后,相信定能感受到其中的分量。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