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戴旭,海南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戰略分析師。
研究方向:美國全球戰略、對華戰略,中國戰略定位及新型軍隊建設等。
主要著作:《海圖騰》、《盛世狼煙》、《C形包圍》等。
摘要 近現代以來,日本人征服中國的野心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從豐臣秀吉以武力在亞洲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帝國的戰略思想開始,到市川周的“東亞共同體”和松村劭的西太平洋戰略,再到日本當前在釣魚島事件上對中國的挑釁,日本戰勝中國、稱霸東亞的思想一以貫之。面對日本的征服野心,我們的應對方式決定了國家未來的命運,決定了我們將把一個什么樣的中國留給后人。
關鍵詞 日本 軍國主義 戰略思想 東亞共同體 西太平洋戰略
前言
生為中國人,幾乎就注定無法避免與日本發生各種各樣的糾纏。無論是關于歷史還是未來的話題,也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或者是軍事領域,無論你是政治領袖還是企業家,無論你是軍人還是平民,認識日本、研究日本、了解日本,都是中國人的一種生存必修課。如果再進一步——戰勝日本,有這種意識和志向的中國人,其數量和質量,將可以作為中國現代化的一個標志。近百年前,中國軍事戰略家蔡鍔說,中國要想實現現代化,必須邁過日本這道坎。今天,中國仍然在這道坎前舉步維艱……
在世人印象中,日本是善模仿而不善思考的民族。但自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不僅政治、經濟、軍事發生了全面變化,其思維方式也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領導明治維新的青年武士,提出“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的口號,以綜合商社為核心的財團產業群隨之產生,在此基礎上,日本采取“開拓萬里波濤,揚國威于四方”的軍國主義政策。名為“四方”,其實只是西方——中國及其周邊所屬勢力范圍。
地理上一衣帶水、生理上一脈相承的宿命,以及中國領先世界1800年的歷史事實,讓日本無可選擇地成為中國文化的學習者。無所不在的“中國”熏陶濡染,又固化成日本一種恒定的心理,即自覺自愿地自以為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南宋被蒙古征服,君臣軍民崖山集體蹈海,日本為之舉國戴孝,認為中華正統文化已滅,東瀛成為中華文化余脈。晚清中國改革失敗,革命興起,日本先是保護康梁立憲派,后來又全力協助中華革命黨人,并先于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至今,中國原藩屬國越南、朝鮮半島俱已廢除漢字,唯日本對漢字珍視如初。
由于地理、生理、心理三方面的原因,使日本與中國糾結出復雜的“血緣關系”。世人但知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蠶食鯨吞,豈不知,日本卻視并吞中國為地理、生理和心理的回歸。相當程度上,日本受這種“血緣關系”的支配,始終有一種登陸靠岸、西進中國的莫名動力。
日本對華戰略思想軌跡
自明朝后期始,日本戰略家豐臣秀吉就計劃以武力在亞洲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帝國。他制定征服朝鮮、占領中國,進而奪取印度的侵略藍圖,并于1592年和1597年發動兩次侵略朝鮮的戰爭。豐臣秀吉雖然沒有如愿,但他的思想卻成為日本近現代戰略文化的根源。
此后400余年,日本處心積慮“謀華”。1823年,佐藤信淵寫了《宇內混同秘策》,明確把侵略中國東北作為第一目標。明治維新后,每發動一次侵略戰爭,日本軍方就把佐藤信淵的書重印散發,作為軍人必讀教材。
日本明治時期戰略文化的代表是福澤諭吉。他被稱為“日本的伏爾泰”,晚年成為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主張侵略朝鮮,進攻中國。他說,“自己去壓迫他人,可以說是人生最大的愉快”,要“直陷北京城”,“蹂躪支那帝國四百余州”。1884年,福澤諭吉在自己創辦的《時事新報》上發表了《東洋的波蘭》一文,認為15年后中國將被歐洲列強和日本瓜分,日本將理所當然地占據臺灣全島和福建的一半,并刊載了一份瓜分中國的預想圖:《支那帝國分割之圖》。1885年,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論,認為“現在的支那(中國)、朝鮮于我日本無絲毫幫助,反而玷污我名,當今之計,我日本已不可坐待鄰國開明,共興亞洲,毋寧脫其伍,與西洋文明國共進退,對待鄰國支那、朝鮮,亦無須特別客氣,竟可效仿西洋人處之”。福澤諭吉之武士道精神,深印在許多日本人頭腦之中,影響日本社會各個階層,直至今日,他的頭像還被印在一萬日元紙幣上。
1927年的《田中奏折》幾乎就是《宇內混同秘策》和福澤諭吉戰略思想的具體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中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東亞為中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這個奏折確定以美、蘇為假想敵國:“然欲以鐵與血主義實保中國東三省,則第三國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動起來而制我,斯時也,我之對美角逐勢不容辭”,“將來欲制支那,必以打擊美國勢力,為先決問題”,“中國為獨立計,不得不與美一戰”,“將來在北滿地方比與赤俄沖突”。奏折還大肆歪曲歷史,否認中國對滿蒙之主權:“所謂滿蒙者,依歷史,非支那之領土,亦非支那之特殊區域”,“中國此后如有機會時,必須闡明其滿蒙領土權之真相與世界知道;待有機會時,以得寸進尺方法而進入內外蒙,以新其大陸”。
日本終于等到了近代清朝衰落并遭遇西方入侵,而日本憑借“明治維新”成功,遂于1879年正式并吞中國藩屬琉球國。之后,日本舉國上下以征服中國為統一意志。政治家縱橫捭闔、趁火打劫;實業家以發展工業充實軍備;軍隊為伺機發動戰爭準備各種方案,狂熱的日本年輕人喊著要和中國打百年戰爭,或受命或自發投入到征服中國的“事業”中。
甲午戰爭1894年在中國東海打響。而之前,日本間諜已深入中國湖南、湖北、云南和廣西等省,為日本全面搜集中國情報。1889年4月,年輕的間諜荒尾精向日本參謀本部遞交有關中國大勢的分析報告,認為大清國“上下腐敗已達極點,綱紀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業殆盡傾頹”,西方必將瓜分中國,這樣又將會牽連日本。他建議日本“先改造中國”,然后“團結中國”對抗西方。1895年,另一位間諜宗方小太郎寫了一份關于中國的分析報告《中國大勢之傾向》。當時東西方均有不少人看好中國即將崛起,以中國之豐富物產,如能積極變革,則“成為世界最大強國,雄視東西洋,風靡四鄰,當非至難之也”,但宗方小太郎認為中國雖然表面上在不斷改革和進步,但大清全民都腐敗,且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跡象,“猶如老屋廢廈加以粉飾”,“經不起大風地震之災”,早則十年,遲則三十年,中國“必將支離破碎呈現一大變化”。①這些報告促使日本決心向中國開戰,以效法元、清故事。
1906年,日本參謀本部陸軍大尉日野強,接到前往中國新疆“視察”指令。日野強坐車、騎馬、徒步、乘船,自河北經河南、甘肅,入新疆,沿哈密、吐魯番,翻越天山進入烏魯木齊,經綏來(今瑪納斯)、庫爾喀喇烏蘇(又稱西湖,今烏蘇)前往北方邊鎮塔爾巴哈臺(今塔城),而后返回到庫爾喀喇烏蘇再折向伊犁,然后又獨自翻越天山,到達位于天山南路東部的喀喇沙爾(今焉耆),然后沿天山南麓西行,經庫車到阿克蘇,入喀什噶爾(今喀什),再經由英吉沙,前往葉爾羌(今莎車)。1907年9月離開新疆進入印度,由海路返回日本。歷時一年零四個月,日野強寫下厚厚兩卷的《伊犁紀行》,分別為地勢、風土、居民、風俗、宗教、教育、產業、交通、行政、兵備、歷史概要、俄國人在新疆的現狀、新疆所感等。②
日野強的故事,形象地說明日本是多么精心、認真地準備征服整個中國?!爸恕钡墓Ψ蛳碌竭@種程度,“知己”的功課做得更好。甲午戰爭前,日本陸軍參謀局的漢學家、史學家中根淑編寫了一部《兵要日本地理小志》,專講日本山川險要、地理、氣候、人情、風俗、政治、歷史、物產、戶口以及戰史、戰場等,“其如攻守要害,以古人勝敗明辨其地勢,使古今之沿革戰斗詳然如指掌”。在這部日本國第一部軍事地理志的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此書本為陸軍軍人課本,而今為小學課本?!薄敖褚脖r一途,舉海內皆兵。小學生徒能讀此書,詳山勢水脈險夷廣狹,則他日或從兵事,攻守進退之劃策,有思過半矣。然則此書名為地志,實兵家之要典,而小學生徒不可闕書也。”③
世人但知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實現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軍事強大,而沒有覺察:其實日本最大的變化,乃在于對全民進行了思想武裝。讀著《兵要日本地理小志》長大的日本兒童,很快就成為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急先鋒。
石原莞爾還是關東軍中佐的時候,就憑借自己的戰略理論,判斷出將會發生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戰爭的原因是東方精神價值和西方物質價值的沖突。石原先是把美國看作決戰的對象,后把蘇聯看作眼前的對手。為此,他認為憑日本的國力是不足以戰勝美蘇的,為此必須征服中國,以利用中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占領東三省只是他計劃的第一步。這種思想正是荒尾精的基本主張。石原莞爾被稱為關東軍的“大腦”。1918年,他以全校第二名的總成績畢業于日本陸軍大學,當時曾有人評價說,石原莞爾的頭腦是陸軍大學“有史以來第一的頭腦”。1922年,他留學德國,研究過拿破侖軍事思想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但他的全部興趣和愛好,都集中在如何完成日本的侵略擴張方面。1928年10月,他由日本陸軍大學教官調任關東軍作戰參謀,與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形成團伙,策劃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0年6月,坂垣征四郎在與石原莞爾進行了多次密謀后,組織了橫跨中國東北三省的“參謀旅行”——即化裝偵察?!皡⒅\旅行”是他們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前哨戰。他們在哈爾濱、錦州、旅順等地制定了日軍在這些地區作戰的攻防戰略,在“旅行”中提出了日本占領滿蒙的計劃,并稱:“在對俄作戰上,滿蒙是主要戰場,在對美作戰上,滿蒙是補給的源泉。實際上,滿蒙在對美、俄、中的作戰上,都有最大的關系?!?/p>
在日本上述思想軌跡后面,是日本軍隊鐵蹄在中國留下的血跡:1879年并吞琉球;1898年割占中國臺灣、澎湖各島;1900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搶劫;1904年,日本進入中國東北,奪南滿、旅順、遼東,迫使清朝開放鳳凰、遼陽、鐵嶺、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滿洲里等十六城供日本人居?。?914年,日本奪占中國膠東半島青島、濟南各城,迫袁世凱同意簽署“二十一條”,滅亡中國之野心初現;1927年,日本出兵青島、濟南,阻止北伐軍進兵,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向日本天皇奏折稱,“吾人如欲征服中國,則必先征服滿蒙;吾人如欲征服世界,則必先征服中國;吾人如欲能征服中國,則其余所有亞洲國家及西洋諸國,均將畏懼于我,臣服于我”;1928年6月,日軍在沈陽皇姑屯車站炸死張作霖;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攻占東北軍北大營,占領東三?。?932年1月28日,日本挑起淞滬戰爭;1932年3月9日,日本宣布偽滿州國成立;1933年1月,侵占山海關、熱河、長城及冀東地區;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在北平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中日全面戰爭爆發;1937年12月13日,侵占南京,制造大屠殺事件;1938年,日本侵占冀中、魯南、青島,攻占徐州、廈門、廣州、漢口、岳陽;1939年,日本侵占海南島及汕頭,轟炸重慶;1941年12月,日本攻占香港……
近年來日本的戰略核心:戰勝中國,充當東亞“戰斗的家長”
受征服龐大中國使命的驅使,日本對中國社會情勢的全面分析,對中國的各種戰略研究,對日本自身境況的分析對照,從此形成一種社會自覺。這種集學術研究、政治和軍事戰略于一體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1997年,當時名列“世界五百強”第一的日本財團“三井物產”旗下的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市川周出版了一本書,名叫《戰勝中國》。此人提出日本對中國要有“競爭對手意識”,要充當“戰斗的(東亞)家長”,海洋國家(日本)要與大陸國家(中國)對抗,要利用“非華人對華人感到的壓力”,廣泛團結非華人國家對抗中國大陸。市川周在書中把亞洲分為三個區域:第一是東亞海洋國家和地區,包括韓國、臺灣及東海釣魚島;第二是中國大陸;第三是南亞及中亞蒙古等中國周邊國家。市川周進而提出,日本要采取確保第一區域,影響第三區域,包圍第二區域的戰略,其核心框架是“東亞共同體”。
市川周推崇的日本古代人物是圣德太子(推古天皇時代的攝政,實際掌握政權),他是日本史上著名的對外擴張先驅。公元607年,圣德太子給隋煬帝的國書開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隋書記載:“(隋煬)帝覽之不悅,謂鴻臚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笔写ㄖ苤赋觯骸笆サ绿油耆珱]有本國地位卑下的意識,……他以在所居住的斑鳩宮的遼闊的上空鳥瞰中國大陸、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的感覺,從而產生了寫下以上開頭的念頭?!笔写ㄖ苋嬲J同福澤諭吉“脫亞入歐,吞并中國”的主張,認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對外擴張在很長時間里都比較順利,關鍵是“日本托身于歐美列強勢力庇護下的‘自存自衛’”。其本質是英美扶植日本對抗俄國和中國,無論是1894年中日戰爭還是1904年俄日戰爭,其背后都是英美,一戰前后日本與德國爭奪中國青島,其背后還是英美,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吞并中國東北,其背后也是英美。歷史的轉折點發生在1939年前后。1937年~1939年,由于中國共產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蓬勃發展,使日軍深陷中國戰場。日軍不得已向北突進,1939年,日本進攻蘇聯遭遇“諾門坎慘敗”,因此決定冒險南下與美國開戰,這就是兩年后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最終結果是四年后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在自己軍事力量不夠時冒然對英美軍隊發起全面戰爭。諾門坎的失敗已經證明日本無法打敗蘇軍,但是日本沒有認真總結、檢討,反而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與美軍全面開戰,這是日本的最大失誤。因此,市川周認為今天的日本,在總結二戰教訓所形成的對外戰略只能是:一、密切與美國的關系,依附在美國身上,擴充經濟、軍事實力,實力不到時,絕不與美國對抗;二、依靠美國的力量,繼續向中國、俄羅斯方向擴張(普京上臺后,俄羅斯似乎敏銳地觀察到了日本二戰后的戰略動向,因此自普京以來,俄羅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對日本十分強硬,在強硬的俄國無法突破的背景下,日本必然選擇向中國方向擴張。這正是近年來日本在釣魚島事件上對中國一再挑釁的原因。筆者屢次堅決主張打退日本戰略挑釁,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
今天的日本和1895年的日本沒有本質區別。眾所周知,日本各界政府及主流社會輿論對靖國神社里甲級戰犯靈位的推崇、崇拜、祭奠,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認識問題和民族感情問題,其本質是鼓勵當今及以后的日本軍人和國民繼承軍國主義精神對外擴張。20世紀80年代,出于對抗蘇聯霸權的需要,中美—中日之間曾有短暫的蜜月期,中日建交時,日本政府曾答應擱置釣魚島爭議,整個80年代,釣魚島問題沒有惡化。然而,蘇聯解體后,中美關系惡化,日本也積極參與到對抗中國的進程:1990年,日本開始加快落實侵占中國釣魚島的步伐,比如兩次建立燈塔并樹立帶有日本國旗的木碑;日本政府拋出“臺灣問題未定論”,扶植臺獨;日本政府邀請達賴十幾次訪問日本……日本的對華戰略是,聯合美國肢解中國,并在各小國家扶持自己能夠掌控的傀儡政權。明治維新后,日本的脫亞入歐是為了參與舊殖民主義秩序,瓜分中國。今天日本的脫亞入美(歐)則是為了參與新殖民主義秩序,繼續瓜分、肢解、控制中國。
市川周主張的“戰勝中國”之戰略,首先是在經濟上戰勝中國。十多年來,東盟與日本之間的經濟整合日益加深,在這期間日本確實也加強了對東盟各國的技術轉移。由于日本工業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第一區域各國的經濟很容易被日本整合。最近,連美國也摻和進來搞排除中國的TPP,其實這是由美國的金融、軍力加日本的工業實力組織起來的反華聯盟。中國雖然積極地推進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發展的很多經濟產業與東盟國家是競爭關系,在這一點上中國不占優勢。東盟各國都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日本的戰略意圖是用工業技術實力彌補其政治層面的不足。
2006年,日本另一位戰略學者松村劭發表《海洋國家日本的軍事戰略——對照戰史則防衛政策課題自然明了》,主張與市川周如出一轍。此文要點有五:一、當今世界處于海洋國家對大陸國家的包圍態勢中,由于美國作為“海洋國家”擁有絕對軍事優勢,日本應該謀求建立類似跨大西洋的美英關系那樣的、跨太平洋的“對等的日美軍事同盟”,加入美國這一強勢陣營。二、歷史上西歐列強從太平洋進入中國大陸的最佳途徑是取道臺灣,作為重要貿易航路巴士海峽兩翼的臺灣和菲律賓,日本必須格外重視;而對于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日本也必須將其作為與臺、菲一樣的“優先友好國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南太平洋的“海洋國家”,因而也是日本的“同盟對象”。三、日本應巧妙離間中俄,盡可能地推動中俄戰略對立和對抗。四、如同東歐是西歐與俄羅斯之間的“緩沖地帶”一樣,對日本來說,朝鮮半島和越南也是日本與中俄之間的“緩沖地帶”,日本必須聯合美國防止中俄在這個緩沖地帶擁有軍港、航空基地和(核)導彈基地。第五、提防中國從經濟大國走向軍事大國。松村劭主張,日本的國家戰略應是一種“西太平洋戰略”,即通過以上措施,實現日本作為西太平洋海上強國的再次崛起。④
2012年2月,日本前聯合艦隊司令五位睦佳中將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進軍海洋與日本的海洋戰略》的文章,憑空斷言中國的國家目標就是稱霸世界,并且按照日本二戰前稱霸世界的戰略路線圖,給中國設定了三個階段性目標:第一階段,先“吞并臺灣,完全控制東海和南?!?;第二階段,“恢復鴉片戰爭之前中華帝國版圖,走出第二島鏈”;第三階段是“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導者”。為什么一個聯合艦隊司令說這樣的話?其實,他只是順著美國人的思維,加劇美國的恐懼,鼓動美國對抗中國,然后,日本像它過去在經濟領域的韜光養晦那樣,躲在美國的背后,大力發展日本的海軍和全面的軍事力量,蠱惑美國解開它身上的束縛,成為夢寐以求的“正常國家”。順著這種邏輯,五位睦佳最后說:為了對抗中國的國家戰略和海洋戰略,日本要阻止中國上述的一切行動,“日本應當認識到,積極參與‘空海一體戰’的構建與實施,是實現日本海洋戰略(即保衛包括“尖閣諸島”和油氣田在內東海權益、防止中國吞并臺灣、阻止中國將南海內水化)的力量源泉,日本應加倍努力使其進一步完善”。⑤
在五位睦佳發表這篇言論前后,日本四個??兆孕l隊的將官還詳細解讀了美國空海一體戰構想,提出了釣魚島奪島作戰想法,并提出了日本的國家戰略和安全戰略。他們不僅公開主張武力對付中國,還提出“繼續支援臺灣的自由民主主義體制,為阻止中國統一臺灣展開外交及軍事活動”,“積極參與中國、朝鮮、緬甸等近鄰各國的民族、人權、環境等問題,支援對于非法政治高壓的改良。特別要支援西藏、新疆維吾爾等少數民族運動”等公開干涉中國內政的主張。
日本軍事情報研究會的一個研究員河津幸英還提出了“自衛隊的網絡戰、太空信息戰與海外派遣作戰”,非常明確地主張日本要在未來戰爭中取得制信息權、增強遠洋投送能力等。由此可見,日本借助美國的力量瞞天過海,在釣魚島事件背后隱藏著其武力“戰勝中國”的戰略野心。
2011年12月2日,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迄今為止,日本一直是美國的小老婆。日本的精神性,國家和民族的自主性都受到了掠奪,坦率地說,日本是美國的情婦?!笔€表示,日本人在二次世界大戰無條件投降很愚蠢,德國人是談了條件才投降的。因此他認為:“我們被美國已經欺負得過多,現在還在遭到欺負?!彼麑θ毡镜膽饠『兔绹鴮θ毡镜目刂乒⒐⒂趹眩仓离x不開美國?,F在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要挑釁中國了,2012年7月27日,石原又跑到美國《紐約時報》做廣告:“如果不支持與中國對峙的亞洲國家,美國將會在太平洋失去一切”,并以“我們需要親愛的美國國民支持”做總結。石原慎太郎的隱忍和善變,直觀地說明了日本的臥薪嘗膽。
綜觀日本政府近年所為,其國家政策正是上述戰略思想的體現。日本與美國的關系自不必言,同時它還積極團結其他國家孤立中國。2012年4月,菲律賓在黃巖島挑釁中國的事件中,日本又是向菲律賓提供軍艦,又是與越南、印度、美國、澳大利亞聯合軍演,還秘密與韓國準備搞軍事協定,同時,石原慎太郎提出“購買”釣魚島等,這些看起來張牙舞爪的行為其實都是早已設定的“戰勝中國”的套路。
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學到了西方政治、經濟、軍事的精髓,二戰后又學到了美國在大型企業中設立戰略智庫的做法。在日本財團成為日本國家主體之后,各財團紛紛出巨資成立戰略智庫。著名的松下財團,旗下有一個“政經塾”,它不像一般智庫那樣只是寫文章搞研究、培養戰略學者為國家建言獻策,而是面向全社會招收具有戰略素養的學員,然后專門對每個人進行系統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哲學、歷史訓練。最重要的是,松下“政經塾”還對每個人進行相當專業的軍事訓練,然后將這些文武雙全的戰略人才送入日本政界、商界和軍界,迄今已培養出眾議院議員31人,參議院議員7人。當今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正是其中之一,著名的還有不久前卸任的鷹派外相前原誠司。這不僅超越了中國岳麓書院那樣的傳統培訓模式,也超越了美國蘭德公司那樣的純粹研究理論、提供建議的模式。
在企業擔負培養國家領導人使命的同時,政府各職能系統已通過交叉持股的方式,和企業財團之間形成無法剝離的血肉聯系,而日本財團與財團之間,更是早就成了分工不分家、以民族和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的整體,在世界上所向披靡。日本人的團隊精神,日本人的軍事素養,都體現在日本的政體和經濟結構中。一個用現代科技工業武裝起來的日本,在30年的時間里改革成功,又在30年左右的時間里稱霸亞洲,向蘇(俄)、中、美挑戰。在遭遇空前打擊、重創之后,又用30年的時間再次躍起。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民族,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凡是當年輕視日本的國家,沒有一個不吃了日本的大虧。
如何應對日本,決定了我們留給后代一個什么樣的中國
很多中國人以為,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日之間“翻開了友好的新篇章”。其實,這只是那個特定年代雙方的外交或政治宣傳語言而已,既不能作為嚴肅的歷史總結,更不能作為未來浪漫想象的依據。果然,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和中國相繼被卷入并發生直接對抗,美國想重新武裝200萬日軍入朝,而日本竟一口答應,并提出以臺灣重新歸入日本為條件。這次未遂的政治陰謀說明,日本盡管戰敗,但并沒有熄滅掠占中國的野心。而在日本民族的內心,的確普遍存在對中國的不服氣,認為日本只是敗于美國,并不是敗在中國手里。直到1953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把美國及其仆從軍徹底打翻在地,日本才真正相信中國人站起來了,日本對中國的稱呼才由“支那”改口為“中國”。
1972年,中日關系“正常化”。輿論泛濫而膚淺的宣傳,甚至讓一些位高權重的精英、滿腹經綸的學者也開始相信“中日世代友好”的神話。但是,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面前,受多年儒教毒害及和平主義麻醉的中國人頭腦中的那種“永不再戰”的希望,就如大??耧j下一盞微弱的孤燈,經不起一點點現實的風吹雨打。近代中國,經受了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苦難,而居然沒有明白一個基本的常識:只有強大者才有資格談論和享受和平。
處在俄、中、美三大國的夾縫中,孤懸于波濤之上的小島國日本,不僅沒有被這種險惡的政治生態環境窒息,反而相繼對三大國主動發起挑戰。遺憾的是,在日本的這種戰略試探中,中國的表現最讓人沮喪。1904年,日本曾經在中國東北贏過蘇聯,但蘇聯在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1945年的對日本關東軍作戰中,連續發起民族報復式的毀滅性打擊,并至今以強勢的姿態占據北方四島;日本也曾于1941年襲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一個基地,但美國以原子彈攻擊和徹底占領的方式改造日本,至今牢牢地控制著日本。唯獨中國,從1879年藩屬國被吞并到1945年日本被驅逐,中國整整被日本侵略、蹂躪了六十多年,而至今中國還沒有一次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像俄、美那樣徹底地戰勝日本。正是這一遺憾,導致今天日本不遵守《波茨坦公告》,不僅不退還琉球群島,而且還試圖奪走中國釣魚島;日本自戰后就沒有認真反省過侵略中國的歷史;日本的政治家年復一年參拜靖國神社,培育尚武精神;日本至今在經濟領域仍然以控制中國、戰勝中國為戰略目標;日本軍隊自冷戰結束,就把中國列為假想敵……凡此種種,都說明一個事實:四百年來,日本從來沒有放棄謀華、侵華的夢想;無論是從民族、國家對抗的角度,還是從政治、文化、經濟、軍事全方位的考察,中國的抗日戰爭都并沒有結束——1945年結束的,只是近現代史上中日雙方的軍事對抗;而21世紀的今天,隨著美國戰略東移,日本又開始躁動,在東海頻頻舉行挑釁式的軍演,鼓吹駐軍釣魚島等,這是比1879年并吞琉球群島更嚴重的西進信號。軍國主義意識,本已在日本政治家和右翼分子的血脈里,現在又在日本的國民中被激活。
令人格外擔憂的是,日本對中國是既耿耿于懷又臥薪嘗膽等待時機;而中國對日本只是嬉笑怒罵間或偶爾控訴,從來不作任何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些中國學者還語重心長地勸中國人要“冷靜、理智”地維護中日關系。同樣一部歷史,在日本,老師這樣教學生:從19世紀以來,中日兩國每個世紀都要有一場戰爭。19世紀的那場戰爭,我們勝利了。20世紀中期的那場戰爭,我們失敗了。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中日之間還會發生戰爭嗎?如果發生戰爭,你認為誰會勝利?而在中國,歷史課的題目卻是這樣的:近代中國和日本發生了幾次戰爭?時間、地點?甲午戰爭中日簽訂了什么條約?抗日戰爭勝利偉大意義是什么?一邊是啟發、鼓勵,一邊是在講故事。在日本,研究中國方方面面的書籍汗牛充棟;在中國,涉及日本的多是當年抗戰的故事。在軍事階段的戰爭之前,是思想戰、文化戰和心理戰,是經濟戰、技術戰和人才戰,也是政治戰和外交戰。這些層面的“戰”之后,才是軍事層面的最后較量。在日本,一門心思準備“戰勝中國”的人比比皆是;在中國,思考如何防御日本、戰勝日本的人有幾個?面對今天世界眾多國家在眾多領域像暴徒一樣的圍攻,中國有太多的學者是自欺欺人地認為是因為中國的強大和崛起,引起了別人的不安!
幾千年來糾纏中日的地理、生理和心理因素,今天仍然存在著,而且還會繼續存在下去。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對中國的侵略、壓迫、占領和征服,已經由19、20世紀的中國人,以三千多萬人的傷亡和堆積如山的金銀阻止了;今天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日本右翼,又在挑起日本對中國的戰略進攻意識,日本政府正在隱秘地配合美國戰略東移,準備趁機實現日本武力崛起,然后再度踏上西進的歷史老路。
21世紀的中國人,已經無可逃避地要直面如何阻止日本再度入侵和戰勝中國的歷史重任。
歷史像接力棒一樣,因果相連代代相傳。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在東海失敗,1937年北京和南京的中國人血流成河;今天中國與日本的關系,也必將決定22世紀和之后百年的中國人的命運。我們將把一個什么樣的中國留給后人?忙于爭權奪利內斗不休的中國人,沉迷在GDP中忘返的中國人,絡繹不絕移民國外的中國人,或為生計奔波或在蝸居中沉淪的中國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在前輩的血泊和尸骨換來的和平中已經“幸福”了半個多世紀,現在是我們揉醒惺忪的睡眼,看清眼前的危險態勢,收回南山的戰馬,拿起入庫的刀槍,認真開始備戰的時候了!
注釋
雪珥:《絕版甲午》,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年。
[日]日野強:《伊犁紀行》,華立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日]中根淑編:《兵要日本地理小志》,選自清姚文棟編譯,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印行的《日本地理兵要》(全書線裝八冊十卷)。
原文參見日本《呼聲》,2006年第4期。
原文參見日本《軍事研究》,2012年第2期。
責 編/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