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察覺危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危機狀態,從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一直到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無不彰顯著“無察覺”的深刻痕跡,對人類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那些無前兆的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客觀危機相比,由人們的主觀因素所導致或深化的無察覺危機具有較寬闊的治理空間,只要改變或重建思維方式,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關鍵詞: 無察覺危機;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環境生態危機;
無察覺與無先兆之辨
在人們的常識中,大多數危機都是有先兆的,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才引來黑云壓城城欲摧。對于這種具有先兆的危機,盡管其造成的后果往往也很嚴重,但是因為人們對于危機的發生具有心理準備,做出了應對預案,便有可能將危機所造成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害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甚至減少到最小,并在危機后及時地進行調整和補救,做到吃一塹、長一智,努力將壞事轉變為好事。
對人類社會造成重大傷害的往往是那些先兆不明顯,甚至完全沒有先兆的危機。譬如一些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機。2012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發生的里氏9.0級強力地震,以及由此所引發的海嘯與核泄漏危機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然而,比無先兆危機給人們和社會造成更深刻影響,帶來更嚴重損害的則是在我們身邊普遍存在、卻往往為人們所忽視的“無察覺”危機。什么是無察覺危機,無察覺危機與無先兆危機有什么不同呢。在我看來,無先兆危機是一種客觀見之于主觀的危機,在危機爆發之前,的確沒有先兆可預見,或者即使有先兆,人類目前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以及由此所決定的認知能力還無法覺察到,這一類危機從根本上來講通常都是一種客觀因素引致的危機,其孕育、形成、爆發的過程沒有人類的主觀行為參與其中。突然性、不可預知性是這類危機的主要特征。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自然災害、瘟疫(例如薩斯(Coronaviruses))橫行等。而無察覺危機則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危機。危機并非沒有存在,而是人們因為種種原因的局限沒有察覺,乃至釀成大患。這是一種對于客觀存在的危機主觀失察所形成的危機。通常無先兆危機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客觀的、是物質的,是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對這種危機難以事先預防,只能事后補救。而無察覺危機則是有人們的主觀因素參與其中的,通常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的、非物質形態的危機。正是由于人們的主觀失察,促進了危機的孕育,加速了危機的形成,擴大了危機的影響。無察覺危機這個概念本身就隱含著人們作為主體在這類危機中的能動作用,人們對危機的是否察覺,就成為理解和應對這類危機的關鍵所在。
無察覺危機的幾種形態
無察覺危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危機狀態,滲透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人類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深遠的影響。從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一直到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無不彰顯著“無察覺”的深刻痕跡。就無察覺危機本身而言,它的生成機理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它的運行背景往往是一種傾向掩蓋著另一種傾向,它的作用結果通常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而呈現出急劇轉變、突然爆發、迅猛惡化、廣泛蔓延、難以補救等特征,成為具有超常破壞力的一種危機形態。
經濟危機。例如這一輪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眾所周知,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背景,正是美國戰后經濟最為持久繁榮的“新經濟”成長時期。新經濟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術革命以及由此帶動的、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正是美國的新經濟成就了1990年至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新一輪的經濟擴張期。就擴張期的長度而言,這一輪經濟擴張是美國繼肯尼迪和約翰遜統治下的106個月(1961年~1969年)的增長期之后最長的一個經濟擴張期。美國“新經濟”對于這樣長周期繁榮的出現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帶來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的變化:風險投資的社會化、國際化;高新技術的數字化;經營管理結構的虛擬化;經濟政策的鼓勵等。這些經濟制度框架創造了美國新經濟的運行方式,帶來了美國經濟的一片繁榮。但就在整個美國都深深陶醉于新經濟的增長奇跡時,潛伏的危機已悄然而至。2007年以后,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發了以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為基礎資產的次級債償付危機,并通過次級債及其衍生品的交易而波及世界金融市場,形成全球性的金融風暴。2007年至2008年,筆者正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應聘做專職研究工作,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除了當時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房屋空置售賣,對于這樣一場百年罕見的金融風暴、經濟危機,整個社會竟沒有任何覺察。那個時期的美國,經濟泡沫膨脹,房地產虛假繁榮,金融衍生品泛濫,信用投機過度,金融監管過于寬松。直到雷曼兄弟銀行轟然倒地之時,人們才終于驚醒,意識到這場震撼世界的“世紀大危機”已經來臨。
政治危機。2011年是前蘇聯解體20周年。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十月革命”列寧締造蘇維埃政權,到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偉大勝利;從赫魯曉夫“土豆加牛肉”的“共產主義”,到勃列日涅夫時代“發達的社會主義”,坎坷征程路,漫漫七十載。就在蘇聯貌似國運昌盛、如日中天,著力與美國爭奪世界霸主地位時,卻出人意料地在一夜之間,衛星上天、紅旗落地,民族分裂、國家解體,譜寫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悲壯的一頁。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場“又一次”改變了人類歷史命運的重大歷史變革(就像70年前曾經發生的那次一樣),卻也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危機)”。“和平演變”,“休克療法”,盡顯了這場危機的無察覺特性。
社會危機。在社會危機領域中,無察覺危機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甚至越是孕育長久、危害重大的危機,人們竟越無察覺。例如中國的“十年動亂”。20世紀60年代中期,神州大地“到處鶯歌燕舞”,“遍地英雄下夕煙”。政清人和,國泰民安。人們學習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學習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舉國上下,干群一心,群情振奮,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片社會主義新氣象。然而,誰也沒有料到,沒過多久,“文革”興起,紅衛兵“橫空出世”,造反派肆虐神州,一夜間,整個國家便深陷于動蕩之中。
環境生態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廣大發展中國家掀起了工業化高潮。結構調整,技術創新,文化普及,社會進步,經濟高速增長,國民福利提高。而與此同時,資源的過度耗費,經濟的失衡發展,人類的奢侈消費,市場的嚴重扭曲,導致了污水橫溢,廢氣蔓延,物種滅絕,氣候變暖。由此所引發的環境危機、氣候危機、生態危機,不僅表明了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正在陷整個人類于萬劫不復的境地。青山綠水,赤地哀鴻,這一切竟發生在無察覺和不經意間。
上述危機,形態各異,影響不一,原因相悖,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可循,那就是無察覺。正因為這些危機的無察覺特性,決定了一旦危機爆發,民眾、社會、政府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沒有應對準備,不了解危機的發生狀態和趨勢,缺乏解決措施,所以在各類危機中,這種無察覺危機一旦釀成爆發,危害極大,貽害無窮。
無察覺危機應對和治理
綜上所述,無察覺危機爆發突然,危害嚴重,預警困難多,治理難度大,是危機應對和治理中的嶄新課題,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與其他危機形態相比較,無察覺危機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們對這種類型危機的“無察覺”。無察覺既構成了危機的生成環境,也制約了人們對危機的認知和治理。這里的問題就在于,既然危機是深刻的,危害是巨大的,為什么人們對危機卻毫無察覺,以至于危機突然爆發,造成巨大危害?顯然,是人們的認識方法存在著局限,出現了問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無察覺危機本質上是人們認識的危機。
對于人們而言,無察覺通常表現為兩種情形,其一是不能夠察覺,其二是不愿意察覺。盡管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但是在現實的矛盾運動中,一種傾向掩蓋著另一種傾向則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即使人們沒有任何的主觀好惡,也往往容易被事物表面的主流現象所蒙蔽,而忽視被主流現象所掩蓋的處于萌芽狀態的危機先兆。在此方面,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美國的9·11事件。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隨著美國新經濟所開創的經濟繁榮,所有人都認為世界已進入了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新時代。和平發展,經濟繁榮,美國重新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無論是在世界范圍,還是在美國國內,都為美國的經濟繁榮和世界霸主地位所陶醉,而忽視了美國所面臨的潛在危機。不用說美國的公眾,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對9·11恐怖襲擊也一無所知,襲擊不僅造成了極其慘重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而且在美國公眾心靈上所造成的深刻創傷,至今還難以痊愈。居安思危從來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法則,俗話說,備戰,備戰,寧可千日不戰,不可一日不備。而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國家,一味在世界上炫耀武力,看上去似乎已不可戰勝,9·11的沖天烈焰,點燃了這場無察覺的危機。其實,半個多世紀以前的珍珠港戰役,曾經給美國人敲響過無察覺危機的警鐘,然而,驕傲的美國人這次又在同一個地方摔倒了,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
所謂不愿意察覺,就是對于潛在的危機,人們有先兆,有預感,但是由于主觀上的原因,人們不愿承認危機的存在,拒絕危機的來臨,回避現實,麻痹自己,用種種缺乏說服力的現實來試圖證明不會有危機發生,結果在無察覺中,危機終于爆發了,造成無窮的災害。譬如環境與生態的危機,人們明明知道過度工業化和一味追求GDP的增長會破壞環境,危害生態,卻總是用工業化的眼前收益去掩蓋環境生態的高昂成本,結果水源枯竭了,物種滅絕了,空氣污染了,氣候變暖了,人類最終受到了自己行為的懲罰。
與那些無先兆的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客觀危機相比,這些主要由人們的主觀因素所導致或深化的無察覺危機具有較寬闊的治理空間,只要改變或重建思維方式,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譬如對于危機的爆發要有預案,遇事不慌,臨危不亂。更為重要的則是要多維思考,明察秋毫,審慎監管,防微杜漸,將危機的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歷史的經驗表明,這種靜悄悄的危機是可以防范的。
責 編 / 馬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