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本文從國際、國內、行業三個方面對“新的歷史起點”進行論述,并從改革行政管理體系、加強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報刊體制改革、深化出版企業改革、完善出版市場體系建設、深化新聞出版業投融資體制改革等六個方面探討了深化新聞出版改革問題。
關鍵詞: 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新聞出版;文化產業改革;文化大發展;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不僅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還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我國文化改革,包括新聞出版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認真學習、領會《決定》精神,把握新聞出版改革的方向與目標,加快新聞出版改革的步伐,推動新聞出版事業繁榮與產業發展,是新聞出版業界的重要任務。
如何認識“新的歷史起點”
《決定》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關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那么,“新的歷史起點”是什么呢?筆者以為認識新“起點”,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從國際方面看。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而中國文化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不對稱。通過文化改革,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是國際形勢對中國文化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以下三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產業的弱勢地位:
第一,第三產業發展情況。進入新世紀以來,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進一步加快,農業、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英國:2000年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11.3%,到2008年下降到-84.8%,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則由2000年的89%上升到184.6%;法國:第二產業貢獻率由2000年的26.9%下降到2008年的-78.2%,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則從2000年的74.2%上升到2008年的164.5%。①其他國家如日本、德國等也呈現同樣的趨勢。而在第三產業中,文化產業的發展最快,文化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占的份額越來越大。
第二,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輸出。發達國家已經走過工業產業輸出階段,正在經歷著從資本輸出向文化產品輸出的轉變。在世界文化產品貿易中,發達國家占有絕對統治地位。以2007年為例,美國一個國家出口的文化服務占全球的39.7%,而中國僅占0.8%。②
第三,從出版企業的實力看。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同樣巨大。2007年全球出版企業50強的分布可以看出,歐美占全球50強82%,亞洲占18%,在前50強中中國只有一家,僅占2%(見下圖)。其實,這種狀況不是從2007年開始,也不是到2007年就結束,2010年仍然如此,從地域分布來看,50強榜單中歐美出版商占據絕大多數席位,尤其是前10強的名次全被兩大地域的出版巨頭“瓜分”。亞洲出版商共有11家入榜,其中日本出版商7家、韓國出版商3家、中國出版商還是僅有1家。不僅數量少,實力也弱,我國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以3.9215億美元的總收入位列榜單第40名,而排名第一的培生的總收入是80.95億美元,是我們的20倍。④

因此,無論是從服務貿易,還是文化服務貿易,還是出版企業的實力看,發達國家都具有絕對的優勢,中國則處于劣勢。不加快文化改革發展,中國則難以成為真正的強國。
從國內形勢看。雖然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快速發展,但是與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迫切需要加快文化改革與發展。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10年,中國GDP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超過4000美元,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在人均GDP水平達到3000~5000美元,文化消費呈井噴狀態。⑤中國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消費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文化工作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需求,正在成為越來越急迫的問題。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來,我們對小康社會的認識越來越完整全面清晰,全面小康社會不僅是GDP達到一定的規模,還必須有社會、文化、政治方面的要求,所以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小康社會做了全面的論述,其中對文化發展的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已經成為全面小康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在加速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文化發展也需要提速,文化發展必須與經濟、政治、社會等同步發展,否則,文化則會成為木桶理論中的短板。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發布的《2007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07年小康程度提高首先體現在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第二體現在社會和諧程度逐步改善,第三體現在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實現程度為78.3%,第四體現在文化教育實現程度為67.3%,第五體現在資源環境實現程度為72.0%。⑥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是短板,文化必須加速發展才能與經濟同步。
對文化改革與發展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文化改革與發展理論體系逐漸成熟。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對文化的認識不斷發展,早在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支持文化事業發展,增加對重要新聞媒體和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關于文化改革與發展的理論日臻完善、成熟,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到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到黨的十七大報告,再到2011年10月《決定》的出臺,我們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理論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不斷完善,并最終形成我們黨關于文化改革與發展的理論體系,確定了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從新聞出版行業自身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新聞出版業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主陣地,文化領域深化改革的排頭兵和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新聞出版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成就既是下一步改革發展的堅實基礎,也是下一步改革與發展的新起點。
新聞出版改革的成就。新聞出版領域的改革起步早、動作快、領域廣、效果好。在改革開放之初,出版領域的改革也同時啟動,當時主要圍繞發行體制改革、出版社的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等進行探索。在發行、印刷領域,逐步放開資本限制,先后引入了非公資本和海外資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并存的開放格局。在出版社的經營管理方面,先后改革了出版社內部的經營、管理體制,實行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管理模式。黨的十六大以后,新聞出版領域的改革全面提速,到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了幾個方面的改革:
完成了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管辦分離、局社分家,即各級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出版社、印刷廠、書店、出版總社等脫鉤,出版行政管理機構由“辦出版”向“管出版”轉變。
完成了出版單位分類改革,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藏學出版社等保留事業單位外,其他經營性的圖書出版社、音像電子出版社、發行單位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
啟動了報刊體制改革,確定了非時政類報刊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對出版單位的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組建了30多家出版傳媒集團、50多家報業集團和期刊集團。全國半數以上的出版社和多數省市區黨報進入了集團,全國絕大多數省市區的新華書店也組建了發行集團。
開拓了融資渠道,截至2010年12月31日,新聞出版業共有44家上市公司,其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12家、深圳證券交易所11家、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8家、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1家、美國納斯達克12家,以當日收盤價計算,44家新聞出版業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5010.9億元人民幣。⑦
開始了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到2011年底,全國已經建成農家書屋50多萬家,整個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將于明年基本竣工。此外,全民閱讀活動廣泛開展,重點出版工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工程和文化環境保護工程等新聞出版公共服務也順利推進。
新聞出版業的改革,提升了新聞出版企業的競爭力,增加了新聞出版產業的實力,增強了新聞出版公共服務能力。
2010年,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業實現總產出12698.1億元,較2009年增長19.0%;實現增加值3503.4億元,增長13.0%;2010年,全國共出版圖書32.8萬種,總印數71.4億冊(張);全國共出版期刊9884種,總印數32.2億冊;2010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39種,總印數452.1億份;全國新聞出版業直接就業人數為461.4萬人。⑧
新的歷史起點上新聞出版業改革的深化
盡管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已經走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前列,但是,未來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任務依然很繁重。只有加快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激發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的活力,才能確保文化改革的排頭兵、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地位。
改革行政管理體系,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聞出版管理體制。200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逐步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首次對中國特色的文化管理體制的特征做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管理體制做了進一步完善,把“社會監督”作為文化管理體制中的重要一環,提出: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按照六中全會《決定》的精神,筆者認為新聞出版管理體制改革主要包括:
首先,建立健全管理主體。按照《決定》的要求,新聞出版管理的主體應該分為五個層次,即黨委、政府、行業、社會、企事業單位,在這五個層面的管理中,政府機構、行業組織和社會監督機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從政府管理機構來講,雖然已經建立了從中央到地市縣的新聞出版行政管理機構(地縣一級與文化、廣電合署辦公),但是行政管理隊伍很薄弱,省級新聞出版管理機構一般三五十個人,縣級三五個人,因此需要充實各級行政管理機構;從行業組織來看,我們新聞出版領域的行業協會已經有十幾個,可以覆蓋新聞出版的主要環節,但是細分市場的行業組織缺乏,市場化行業組織缺乏,因此需要完善行業組織;社會監督機構缺位,幾乎沒有針對新聞出版的社會監督機構,比如國外有新聞出版職業道德的評議機構,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監督新聞出版活動。因此,需要組建不同類型的社會監督機構,加強新聞出版的社會監督。
其次,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個管理主體的職責。五個層面的管理主體,其定位是不同的,有領導者、有管理者、有監督者,有自律者,但是目前存在著多方面的錯位現象,領導者做管理者的事,管理者做監督者的事,領導者、管理者都做企事業單位的事。因此,需要進一步厘清各個管理主體的職責,使其既不缺位又不越位,做該做的事情。
第三,需要進一步轉變管理者的職能。2011年11月14日,國務院召開了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溫家寶總理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⑨就如何進一步深化新聞出版行政管理改革,柳斌杰署長指出:要進一步理順管理部門與新聞出版企業的關系,充分滿足企業發展的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行業協調作用。轉變政府職能,變“辦文化”為“管文化”,充分發揮政策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的功能,增強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活力,減少審批事項,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干預,⑩為各級新聞出版行政管理機構轉變職能指明了方向。
加強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新聞出版公共服務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任務:
一方面是加快公益性出版單位的改革,《決定》指出:公共文化服務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由此可見,公益性出版單位在公共服務方面的重要作用。公益性出版單位的改革主要抓三點:一是改革公益性出版機構,把其經營性業務與公益性業務剝離,實行機構、人員兩分開;二是對繼續保留公益性的部分實行企業化管理,以提高效率,增強服務能力;三是國家加大對公益性出版單位的扶持力度,以解決其提供公共服務的后顧之憂。
另一方面是對農家書屋、全民閱讀、重點出版工程、新聞出版東風工程、文化環保工程等公共服務工程要加大投入,完善機制,確保其可持續發展。比如,2012年全國64萬個行政村將建成農家書屋,但是按照公共服務應當便利性的要求,農家書屋還可以從行政村向自然村、廠礦、社區等延伸,同時,對已經建成的農家書屋,其出版物的定時更新也要納入國家的計劃。再比如全民閱讀工程,在普遍提倡的同時,也需要建立機制,加大投入,可以設立全國性的讀書節,建立全國性的閱讀基金,開展對嬰幼兒和青少年的閱讀扶助計劃等。
加快報刊體制改革。非時政報刊改革2011年7月全面啟動,按照中央關于非時政報刊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2012年9月非時政報刊的轉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從2011年6月開始,第一批中央各部門各單位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已經啟動。文化、藝術、生活、科普等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專業技術性較強的行業性報刊出版單位,隸屬于企業法人的報刊出版單位,已登記為企業法人但尚未規范轉企改制到位的報刊出版單位和主動申請先行轉企改制的報刊出版單位以及上述報刊出版單位所屬報刊編輯部,要列入第一批先行完成轉企改制。從2012年1月開始,第二批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其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和非獨立法人報刊編輯部的體制改革工作開始啟動。包括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的其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完成轉企改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所屬的都市類和財經類報刊出版單位完成轉企改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中沒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報刊編輯部不能獨立轉企改制,原則上予以撤銷,確有價值保留的,并入同類新聞出版傳媒企業。科研部門和高等學校主管主辦的非獨立法人科技期刊、學術期刊編輯部,按將要出臺的具體辦法進行改革。
黨報黨刊改革重點是采編宣傳業務與經營業務兩分開,把印刷、發行、廣告等經營性業務剝離出來,組建經營性的公司,提高經營水平。精干采編宣傳業務,提高編輯出版能力,鞏固宣傳陣地。黨報黨刊的改革已經啟動,截至2011年5月,《人民日報》、《求是》雜志和49家黨報黨刊集團,都實現了編輯宣傳業務和報刊業經營兩分開,共組建了50多家報刊業投資的專司發行、印刷、廣告的非時政類報刊出版經營公司。
按照“三改一加強”要求深化出版企業改革。2010年12月,經營性出版社轉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除少數保留事業體制外,絕大多數出版社轉制為企業,僅中央各部門所屬的147家出版社就核銷事業編制近2萬人。但是,轉企只是出版企業改革的第一步,下一步要對出版企業進行改制,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條件的出版社要進行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造。李長春同志在視察青島出版集團公司時提出的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的“三改一加強”要求,既是對出版集團的要求,也是對下一步出版改革的要求。出版企業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在此基礎上,加快出版企業之間的聯合、兼并、重組,組建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的出版傳媒集團,以在產業發展和市場繁榮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在完成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出版單位,也要進一步加強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出版市場建設的方向。深化出版市場體系改革,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任務:一是加強農村出版物網點建設,推廣新華書店農村出版物連鎖模式,鼓勵新華書店在農村建立各種形式的發行網點,按照“市市有書城、縣縣有書店、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書屋”的目標,完善農村出版物市場;二是全國性出版物物流體系建設,以各省新華書店為基礎,組建全國性的國有大型發行集團。推動全國新華書店信息平臺、賣場平臺、物流平臺、服務支持平臺等的有機鏈接,實現新華書店“一網通”;三是發展新聞出版人才、信息、技術、版權等要素交易市場,建立健全資產評估體系、產權交易體系,提高要素流通的市場化程度;四是加強誠信建設,為市場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深化新聞出版業投融資體制改革。長期以來,新聞出版業的發展主要依靠自我積累、自我滾動,國家的投資很少,融資渠道很窄。2003年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啟動以后,新聞出版業的投融資渠道逐漸擴寬,2003年北青傳媒成為北京青年報社絕對控股的文化改制企業,并于2004年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中國內地傳媒企業第一股,由此開啟了出版傳媒企業上市融資之路。截至2010年12月31日,新聞出版業共有44家上市公司,2011年又有鳳凰傳媒、中原出版傳媒上市。今明年還將有一批出版傳媒企業上市融資。除了上市融資以外,還有發行企業債券等債券融資、進行股份制改造等股權融資,還有項目融資、貿易融資等多種方式,吸引國內外、業內外資本,加快新聞出版產業發展。在鼓勵新聞出版企業多種方式融資以外,還鼓勵新聞出版企業多元化投資,除新聞出版主業以外,還可以向文化創意產業的其他領域投資,除在國內投資以外,也鼓勵新聞出版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收購、控股、新建新聞出版企業,通過資本走出去的方式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注釋
①“三次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10/t20110629_402735535.htm
②“2010年全球出版業50強榜單出爐”,人民網,2011年7月11日。
③“2007年世界出版業前50位地區分布情況”,中國貿易服務指南網,2010年1月6日。
④“2007年世界主要文化服務國家和地區前20名進出口情況”,中國貿易服務指南網,2009年7月2日。
⑤“文化產業與當代生活——王國偉教授在同濟大學的講演”,中國文明網,2011年9月26日。
⑥“國家統計局發布《2007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全國人大網,2008年12月19日。
⑦⑧“2010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中國新聞出版部署網站,2011年7月22日。
⑨“溫家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1年11月14日。
⑩“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談進一步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年10月27日。
“非時政類報刊明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轉企改制”,新華網,2011年11月17日。
柳斌杰:“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攻堅號角已吹響”,中國新聞出版部署網,2011年8月10日。
柳斌杰:“確保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繼續走在文化體制改革前列”,中國新聞出版部署網,2011年5月17日。
“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重大項目建設規劃”,《中國出版》,2011年第13期。
柳斌杰:“繼續全面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中國新聞出版網,2011年7月21日。
“北青傳媒上市對北京青年報的影響”,青年記者網,2010年10月20日。
責 編 / 肖 潔